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思路略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思路略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课程标准的改革风潮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参与和互动,激发学习兴趣,成为新的目标。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进入丰富有趣、生动活泼,使学生在喜悦的积极情感之中获得知识,将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共同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兴趣;语文;教学;学生主体

一、以学生为主体

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篇“大文章”,也可以说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界瞩目的热门课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学生的学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对象观,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放下架子,放松面孔,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以民主、平等的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大舞台,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他们敢不敢问,愿不愿问,善不善问,取决于我们教师教学的成败。

二、将语文引入生活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都受主体情绪的影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增强学生阅读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效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例如:在教学《威尼斯小艇》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威尼斯城市的地理位置、交通工具,对威尼斯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学的开始,便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威尼斯这座小城的相关视频片段,学生在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便对这座小城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学习这篇课文。

这种教学方式,使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小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间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

四、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全面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艰巨而又有着深远意义的目标。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坚持改革创新发展下去,我们就必定会培养出有利于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才。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编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春华.浅谈培养学生学习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理论),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