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效投放材料 支持幼儿自主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效投放材料 支持幼儿自主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活动背景

《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实际工作中,老师对如何投放材料才是适宜的、对幼儿的探索是有效的存在困惑。在一次科学活动“沙的秘密”中针对活动中“如何有效的投放材料,促进幼儿自主探索”这一主题我们教研组进行了研讨。

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能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探索并感知沙子的基本特征”。主要教学意图是:教师提供丰富、有效的材料,幼儿带着“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想一想,发现沙的秘密”这一问题操作材料,通过与材料的积极有效互动感知并发现沙的基本特征。活动由一位老师组织活动并进行全程录像,其他老师参与观摩、研讨,通过“研讨—实践—再研讨—再实践”的方式大家围绕主题进行积极的思维碰撞,使教师们在多次的实践与反思中获得专业的成长。

二、活动实录

(一)第一次活动情景

1.投放的材料:铲子20个、筛子20个、小桶20个、沙漏一个、吸管一包、耙子25个、小动物沙模30个、一次性纸杯20个、筷子10根、盐一包、小勺子5把,把沙池一部分设为湿沙区。

2.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

实录一:孩子们一进入沙地,看见那么多玩沙工具,非常高兴,马上拿起一个工具就开始铲沙、装沙、堆沙……玩得热火朝天。他们把这次的活动当成一次平常的自由玩沙活动,教师走过去问:“你发现了湿沙什么秘密?”幼儿忙得头也不抬:“我们在装沙子。”在经验分享时,老师请他们说说刚才的发现,可是他们一脸茫然,什么也想不起来。

实录二:湿沙组幼儿拿着沙模当作铲子来铲沙,玩了一会儿觉得湿沙不好铲,就跑到干沙区去玩了,湿沙区最后没留下一个孩子。

实录三:在实验组有的幼儿把盐装进一次性纸杯里观察,有的把盐和沙一起放进一次性纸杯里,因为盐比较粗,有的幼儿一次放比较多,搅了好一会儿,盐还没有溶解。

3.教师的反思。

(1)幼儿有和材料进行积极的互动(幼儿带着极大的兴趣使用材料玩沙),但互动是无效的(玩沙时是无目的的,随意的),并没有朝着老师预设的活动目标进行,材料在数量、目的性、幼儿对其使用方法不熟悉等方面的不适宜性客观上影响了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有效性。

(2)材料数量过多、过杂。教师只注意到提供“丰富的材料”但没有考虑材料的有效性,这些材料在活动中不仅没有帮助幼儿去自主探索发现沙的特征,反而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热衷于玩玩具。

(3)材料所指向的目的性不明确。如铲子、耙子,幼儿更多的是关注它们的使用方法(能铲沙),而不是通过操作发现“沙子很松散,轻轻一插就能把铲子去”这一沙的特征。

(4)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方法不熟悉。如沙模,本班幼儿缺乏玩湿沙和沙模的经验,因此幼儿很难在湿沙区通过玩沙模发现湿沙的特征。

4.调整的策略。

(1)调整材料的数量:投放材料总数略高于幼儿总人数。

(2)调整材料的种类:提供指向性明确的材料,对于幼儿不熟悉的沙模事先让幼儿在沙地上玩一玩。

(3)调整区域的划分和各区域材料的投放:只划分干沙和湿沙区,在干沙区也投放几个沙模,(使于幼儿比较干沙不能成型,湿沙能成型的特征)。在干沙和湿沙区之间投放装有水的水盆,供幼儿探索沙不溶于水的特征。

(二)第二次活动情景

1.投放的材料:筛子7个、颜色、形状统一的铲子30把、沙漏10个、沙模10个、装有水的脸盆1个、在沙地角落的一张桌子上撒一层薄薄的细沙、扇子3把,把沙池一部分设为湿沙区,“小博士”贴奖票一张。

2. 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

活动实录:老师操作前的要求:“请小朋友看一看、玩一玩、想一想,去发现沙的秘密。老师这里有很多(出示奖票),谁发现了沙的秘密和老师就把“小博士”贴送给谁。”老师说完,幼儿马上开始玩起来,陈曦把沙装在沙漏上,沙马上就流下来,他大声说:“老师,我发现了沙的秘密,沙子放在漏斗里沙会流下来。”老师及时肯定并给他贴了一张小博士贴。其他小朋友也纷纷说自己发现了沙的秘密,大大和几个小朋友看见有一盆水,很高兴地铲了一铲沙放进去,雅媛用小树枝搅了起来,旁边几个小朋友觉得有趣,也来一起玩,老师问:沙子放在水里你们发现了什么?幼:“变成沙水了”“沙子还在”“沙子不会溶化”。博松和几个小朋友看见桌子上有一个扇子,就拿起来扇,庄毅一看惊叫:“老师,沙子风一吹会走动。”小小说:“老师,你看,我把沙模按下去可以变成鸭子和螃蟹。”得到奖票的孩子兴致勃勃地告诉同伴并努力去发现沙子更多秘密,没有得到奖票的幼儿很热切地把自己的的发现告诉老师。

三、对“有效投放材料,支持幼儿自主探索”的思考

(一)材料数量的适宜性

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还是要考虑材料数量的适宜性。只要能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索的条件和可能,能满足他们在探索活动中对揭示物体的相互作用和关系起到关健作用的材料的需要即为有效的。在第一次活动中每种材料数量都接近幼儿人数,结果幼儿的注意力被大量的材料吸引,减弱了对探究目的的关注。而且操作不同目标指向性材料的幼儿人数不均衡,如很多幼儿都去玩铲子和小桶,而玩沙漏的只有一个人,无法使沙的不同特征都让相当数量的幼儿关注到。而在调整后的第二次活动中,教师所投放的材料总数略高于幼儿总人数——保证全班幼儿都有一份玩具又适当留有余地;揭示沙的不同特征的材料数量基本相同——使沙的每一种特征都有相当数量的幼儿操作材料去探索、发现。从而较好地通过材料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活动。

(二)材料目标的明确性

材料应蕴含着幼儿通过操作和使用能够达到相应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应该能够揭示许多有关的现象和事物间的关系,而这些现象和关系正是我们在活动中期望幼儿获得的。如第二次活动中提供的沙漏(揭示沙流动性特征)、沙模(揭示湿沙能造型的特征)、撒有沙子的桌子和扇子(揭示沙粒很轻的特征),每种材料的目标指向性都很明确,幼儿通过操作很快就能发现沙子在不同材料中所体现出来的特征。

(三) 材料的针对性

在提供材料时应考虑材料的大小、重量、颜色、形状等因素,材料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能引起幼儿的探究兴趣。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能引发幼儿产生想摸一摸、探索一下的愿望,想看看它到底能做什么。当幼儿发现了所不知道的现象时,他们会很激动,并产生一种要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的愿望,尤其是对方也在进行同样的事情时。

材料应暗含着幼儿通过操作和使用能够达到的适宜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材料应能够提示许多有关的现象和事物间的关系,而这些现象和关系正是我们期望幼儿获得的也是这个年龄的幼儿所能够获得的。

(四) 材料使用方法的简明性

材料的使用方法应简单易懂。便于幼儿能通过自主探索、发现材料使用后所揭示的事物的特征。如第一次活动中对沙子“不溶于水”的特征我们所投放的材料是一组实验材料(一次性纸杯、水、盐、筷子),幼儿的操作需要老师事先的说明,进行活动中的引导,而且盐稍粗一些不易溶解就会影响实验效果,不适合通过幼儿自主探索而发现沙的秘密。而第二次活动时只提供一盆水几把铲子,幼儿看到脸盆里有水,很自然地就往水里铲沙子,通过搅动“沙不溶于”的特征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提供的材料应该能使幼儿通过操作,明显地看到事物间的关系,从自然结果中得到反馈。如在探索“沙粒轻轻的”这一特征时,开始我们尝试用扇子扇地上的沙子,但是效果不明显,经过实验,后来采取在一张桌上撒上薄薄的一层细沙,然后用扇子一扇,沙粒就能很明显地往一边移动。

(五) 材料空间的有效性

材料的放置应有利于幼儿自由选择和使用。要放在方便幼儿取放的地方,有的还需要进行分类摆放以便于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选择。有的材料通过老师有目的的组合搭配投放,能明显地暗示玩法和体现老师的意图,真正地让材料会“说话”。如第二次活动中教师在撒有细沙的桌子上放扇子,幼儿会很自然地拿起扇子去扇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