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中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都将“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列入其中,前者强调的是选材问题,后者则涉及的是组材问题。纵观近几年各地的作文试题及平时的作文教学,在审题层面上倒没有设置太多的障碍,学生作文得分不高往往与写作材料贫乏或是材料用而不当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拟从学生作文选材与组材的现状入手,结合作文教学实际,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作文教学 选材 组材

一、存在误区

综合来看,学生在作文的选材与组材方面普遍存在以下误区:

1.无从下手,胡编乱造。有些学生拿到作文题,题意理解没有障碍,却因缺乏对生活的感悟,不善发现生活中的材料而迟迟下不了笔,为了完成任务或是追求感人的效果,想当然地编造故事。比如2007年安徽省高考题目《提篮春光看妈妈》,一个三十来人的考场竟有二十多位考生写了母亲不在世,自己到坟前拜祭等。这种不诚实、虚假的作文自然是漏洞百出,结果可想而知。

2.信马由缰,不知取舍。有的学生面面俱到,凡是能沾边的材料统统拿来,左顾右盼,觉得这则不错,那则也行,从而陷入“鱼与熊掌”难以取舍的泥沼,不仅浪费时间,最终还有可能是小猴子下山,拾了芝麻,丢了西瓜而得不偿失。如以“路”为话题的作文试题,选材范围广,可以写自然之路,也可以写社会之路等。有的学生却贪大求全,用散文的笔法,写下了各种各样的路,没有重点,没有具体的事,从而显得空洞无物,失之深刻。

3.陈旧单调,不作深究。大多数学生在写作时所运用的材料都缺乏个性。如写爱国,常常拉出屈原、岳飞这些古人;写勤奋往往是马克思、爱迪生等老外出场。这些材料早已用烂,而且这些材料的使用都是同一角度,没有主次之分,并且对其缺乏自己的分析、探究,没有自己的思想在里面,材料虽有,却显得陈旧而单调,毫无活力。

4.乔装打扮,简单模仿。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因此话题作文比较流行。由于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作文审题门槛降低,为部分学生投机取巧提供了可能。于是,有的学生一旦作文便依赖别人的文章,一味地模仿,甚至东拼西凑,把平常读过的类似文章进行一番嫁接。更有甚者,干脆抄、套范文,仅将别人的文章题目换掉,内容照搬,走进了作文的“”。

二、应对措施

基于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作文内容(即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空泛、虚假,丧失真我的弊病。因此,学生无论在平时还是在考试时,都要有较强的选材意识与组材能力。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选材与组材:

1.遵循四项原则。

(1)材料要贴切。所谓贴切,是指材料的选择应紧扣中心,筛选材料以表现主题的需要为出发点。只有择取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方可恰当、有效地达到表达中心的目的。

(2)材料要典型。所谓典型,是指材料能恰当地表现中心的同时,还必须是广为人知的事件、人物或是神话、传说、故事、熟语等。要筛选出那些最具有代表性,最能突出主题的材料。

(3)材料要丰富。所谓丰富,是指材料的量要充足,来源要广泛。凡古今中外、人文艺术、自然科学、天文历史等领域都是入选的范围。

(4)材料要新颖。所谓新颖,是指选材时要尽量选择那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很多新鲜事物和人物事迹,皆可成为作文的理想材料。

2.开启四个视角。作文时可从四个视角快速选材:

(1)从各学科教材中寻找素材。考生们对学过的各科教材是最为熟悉的,课本就是一个很好的“材源”。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8课《杨修之死》一文,文中所选用的杨修因恃才傲物的性格终遭杀身之祸这则材料,就可以成为关于为人处世方面的作文的反面材料。

(2)既要选自己熟悉的事,又要跳出“自我”的小天地。前者是指围绕自己的生活经历选材,选自己最熟悉、最有感触的事来写,给人以亲切感、真实感;后者是指由于主题表达的需要,要突破“自我”的小天地,自己的所见所闻,他人的事乃至环境都可以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加工,以扩大选材的范围。如一位学生在以“交往”为话题的习作中,他以一位台湾中学生的身份给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写了一封信,质问并规劝他不要向台湾出售“爱国者”导弹等军备武器,选材的视野就显得比较广阔。

(3)关注时政热点,书写时代特色。关注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大新闻和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应将此类材料纳入作文中,让自己的文章富有时代气息,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都是当前写作的热点材料。

(4)以旧换新、转换角度。考生可以把选材的视角放到古今中外的作品、诗词歌赋中去,从中选取新的角度来阐述。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叙述就有不同的效果,可以从“人”的角度叙述,也可以从“物”的角度叙述;可以从参与者的角度叙述,也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叙述。也就是说,从主题的需要出发,变换角度,突出材料的某一侧面特征。如大家常见的小石子,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就有不同的思想价值:从外到内,质地、颜色是同样的,就会联想到表里如一的优良品质;总是默默地垫在别人的脚下,则含有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

3.运用四种方法。以上谈的是如何选材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组材,即如何运用所选材料的问题。作文时可灵活使用以下方法:

(1)发掘材料的内涵。运用材料的最高境界是能用最少的材料表达最丰富的内涵。要想达到此目的,可采用夹叙夹议的模式,即对材料由表及里地进行挖掘,把蕴含在材料中的意义充分发掘出来,从而达到以一当十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采用先叙后议的模式,即先叙述较为普通的小故事,在结尾处适当的议论,从而达到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深刻的社会道理的作用。大家熟知的《意林》杂志刊登的文章,就是运用此法的典范。

(2)剪辑、重组和加工、改造材料法。所谓剪辑、重组材料法,是指在紧紧围绕主题的前提下,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中择取符合需要的要素重新组合,从而构成文段。择取时要注意材料间的相关联之处,并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加以排列组合,以使行文自然,从而使得描述、议论或是说明的对象更具有广度和力度。所谓加工、改造材料法,是指在运用材料时不是简单地套用与移植,而是将所选材料改造变形而化用之,包括形式上的改造和内容上的变形。形式上的改造是指对所选材料的语言、体裁、人称及叙述方式的变革,从而使呈现出来的材料显得较为新颖。内容上的变形是指对所选材料的内容进行想象、扩展和逆向改写等,即郭沫若所讲的“失事求似”。当然,在操作中要保持原材料基本原貌,不可随意乱编,如教材所选的历史剧《屈原》等可谓此法的代表。

(3)点面结合法。一篇作文所用的材料不一,对于表现主题作用大的材料、较为生僻的材料或是新的材料要“点”,即详细地描述;反之要“面”,即简略地概述。在操作“面”的材料时,内容上最好能兼顾古今中外,形式上最好能运用排比,以此增强文势。点面结合法可使材料显得主次分明,详略有致。如郦道元的《三峡》一文,作者概述山貌,细描水色,点面结合,山水之景相宜。

(4)正反对比法。正如俗话所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彰显出真理来。在作文时,选取一对相反的材料或是一则材料中的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形成前后对比,显现两种价值取向,突出强调其中一种,给人以极强的震撼力。如名篇《岳阳楼记》中,一般的迁客骚人赏景时因阴晴变化而心情或“悲”或“喜”与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情怀有着鲜明的对比。当有了正面材料,没有反面材料,又想采用正反对比法时,可借助假设找到反面材料,即运用假设法活用材料。如以“假如”为话题作文,一位学生就以“假如我是蔺相如”为题,开篇写蔺相如与赵王君臣关系令人羡慕:然后笔锋一转,说蔺相如投靠赵王是个错误的选择,“假如我是蔺相如,我会投奔秦王”。接着他从赵王和秦王的外貌、性格、才干与抱负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两人谁更值得投靠。投靠赵王最终只能理想落空,而投靠秦王则会如虎添翼,国家能够早日统一。最后为蔺相如的选择而遗憾,“假如时光能够倒流,我会力劝蔺相如改换门庭。”

总之,在写作时,只要我们能够“避免四大误区”、“遵循四项原则”、“开启四个视角”、“运用四种方法”,定会走出“无米下锅”的困境,进而进行有效地组材,迎来写作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