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取缔”不出好汉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取缔”不出好汉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6岁的小涛在德国长大,在家里学会了中文普通话和粤语,在幼儿园学会了德语。妈妈为他选择了偏重语言学习的学校,一上学就要学习英语和西班牙语,过几年还会学习法语和拉丁语。

孩子同时学习几种语言,在欧洲并非特例,而是一种生活常态,甚至别无选择。整个欧洲人口相当于中国的一半,欧盟的法定工作语言就有23种,全部语言有两百多种,算上方言土语,据称超过2000种。至少在各国法定官方语言的二三十种语言之间,不分主次,彼此平等。

在欧盟之内,跨国上班或娱乐,往返时间有时比堵车严重的北京一城之内还少。由此可以想见,一个家庭之中,爷爷的母语是法语,奶奶的是西班牙语,爸爸的是德语,妈妈的是丹麦语,他们又都会说英语、法语或德语,不会有人觉得奇怪。很多孩子都在多语言环境中成长。

德国大学很多专业的论文,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用德语或英语写作。外国学生完全可以不懂德语,仅用英语就能完成某些专业的硕士或博士课程。由政府补贴开办的“人民大学”(VHS),针对外国人和底层人士提供免费或低价语言学习课程,以德语为主,也有英语、法语和其他语言。

这是否意味着德语受到了损害呢?也许有人会这样认为。不过相比较而言,德语仍然十分强劲。有一个调查说,尽管德国人口只占全世界的1.2%,但是全世界12%的图书都是用德语写成。德国人的阅读量居世界前列,有四分之一的人属于“大量阅读者”(每年读书超过18本)。在我居住的小镇,公共图书馆依旧门庭若市,大人小孩都一大筐一大筐地借书,基本上都是德语书(当然,我认为图书馆语言多元化更好)。

有德国朋友告诉我说,别相信这些调查,很多人不好意思承认自己读书少,所以不肯说实话。人们普遍认为,年轻人越来越不爱读书,网络和电子游戏占了太多的时间。不过,我几乎没有听到过这样的意见:取消其他语言课程,救救德语!

但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却给出了类似的意见。他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大量媒体对此予以报道和讨论,网民也进行了热烈的争吵。

德国并非榜样,中国也不同于欧洲。但是,中文没有学好,怪罪于外语,显然找错了原因。

事实是,中文和外语,中国学生普遍都没有学好。从最终研究能力和成就看,他们的理工科也没有学好。而且,德国的幼儿园从来不教写字和数学,更不会要孩子们背诵古诗词,小学、中学大多只上半天课。尽管如此,据称超过七成的家长仍然觉得学生负担太重,强烈要求将中学八年制改回到九年制,为此集会抗议,有一个政党甚至要就此推动全民公投。

研究表明,如果学习方法得当,多种语言同时学习,能够促进儿童思维,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从而相互支持。记得作家余华讲过,他熟悉的家乡话,对于他写作用的普通话来说,根本就是一种外语,这并不妨碍他学好普通话,成为优秀的普通话作家。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说来也简单,就是多说和多读。余华在学会说普通话之后,读了大量的小说。假如他像现在的中小学生一样,专注于课本,反复做练习题,少读课外“闲书”,肯定当不了作家。

中国的考试制度不允许学生大量阅读。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告诉我,考试大纲说只考课文《捕蛇者说》的最后一段,于是老师让学生们将最后一段每一个字都烂熟于胸,而前面的内容连讲都不讲。有人可能会问,不读前面如何理解后面?没问题,只要将老师给出的“理解”标准答案背下就行。即便读了前面,考“理解能力”也须标准答案。如此变态的教学,跟英语有什么关系?

王旭明先生也意识到教学方法要改变,考试制度要改革,不知道他是否愿意继续谈下去:没有统一考试,难道让中国高校像西方大学一样自主招生吗?那么老师和校长腐败怎么办?让他们珍惜名誉,那么上级领导怎么办?

这几十年来,中文的确惨遭凌虐,原本雅致的词句变得粗鄙不堪。所以,最后我要指出,好语言来自好思维。欲救汉语,先学文明。

――选自《南方周末》2013年9月27日,有删节

【赏析】

作者针对王旭明“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的说法,举出德国人对外语学习采取完全开放的态度但这并不影响德语的强势地位的例子来加以反驳,得出“中文没有学好,怪罪于外语,显然找错了原因”的结论,并更进一步指出“事实是,中文和外语,中国学生普遍都没有学好”,而深层原因则是“中国的考试制度不允许学生大量阅读”。见解独到,富于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