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孔子的学生究竟有多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孔子的学生究竟有多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被问到孔子有多少学生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确,这样的说法曾见诸正史的记载,而且出自“不虚美,不隐恶”、严谨审慎、文直事核的太史公司马迁的笔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此话一出,后世几乎没有什么疑义,一直承继因袭,众口一词。

1978年10月28日,我国著名文献学家、华中师范学院张舜徽教授在曲阜师范学院发表了《如何重新评价孔子》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他对“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之说提出了质疑。在他看来,在孔子的时代,无论是交通还是居住条件,都不允许会集几千人,在一家私人讲学之地读书;即便不是在一时一地会集,而是先后陆续参加,也绝对不可能。所以在《仲尼弟子列传》中,有传记的不过35人,加上仅列名字的42人,也不过77人。张先生从旧史记载、师生年龄差别、交通和居住条件,尤其是古书的通例多方面考察后得出结论:“可以肯定‘三千弟子’的传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夸大数字。”

张先生的考证是正确的,但这里并不是司马迁记载的错误,而是后人的误读。这种误读,是不了解古书的通例,特别是不了解古人记数往往使用虚数这一惯例造成的。

清朝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汪中,曾撰写有《释三九》一文。清末民初学者刘师培,在汪中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写出了《古籍多虚数说》。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了解古人计数的规律,从而对“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之说,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古人对于特别繁多的人或事,最常用的办法是“约之以百”,比如说百工、百物、百货、百谷,乃至百姓。如果这样还不足以形容其多,则往往用三百或三千来表示。比如《礼运》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中庸》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史记》说孟尝君“食客三千人”,平原君“得敢死之士三千人”,信陵君“致食客三千人”,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吕不韦“至食客三千人”;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有“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之说。这里所谓的三千,只是用来表示数目之多,并不一定限于三千之数,也不一定足于三千之数。孔子“弟子三千”,也是如此,这时是不能拘泥于文字,把虚数当作实指的。

三百、三千的整数不难理解,这与我们现在“成百上千”的说法相同。古人在表示数目时,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凡一二之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多。”(《释三九》)比如《左传》中的“三折肱知为良医”,《论语》中的“三思而后行”和“吾日三省吾身”,《楚辞》中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史记》中的“若九牛之亡一毛”、“肠一日而九回”,《孙子兵法》中的“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等等。这里的三、九都是言语间的虚数,是不能把它们当做实指而信从的。这就如同《楚辞》中的《九歌》,虽然一共有十一篇,但在标题的时候,还是署以“九”,不过是表明众多的意思罢了。历史文献中的“九攻”、“九守”、“九变”、“九天”等,都是如此。

古人不仅用三、九,而且还用三和九的倍数,特别是三十六、七十二和一百零八,来表示数目之多。如《庄子.天运》称孔子对老聃说自己以六艺“奸者七十二君”。《史记.封禅书》引用管仲的话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神农本草经》说“神农管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后世民间还有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孙悟空有七十二变等等说法,都是因此而来。

明白了这一通例,我们就会知道,虽然孔子的学生很多,但并不意味着真有三千之众。“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之说,不过是说孔子弟子众多,有成就的也不少。如果我们将这样的说法具体化,认为三千或七十二,一个不多,也一个不少,并费尽心机地去做所谓的考证,那就难免胶柱鼓瑟之病。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