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别给“负能量”开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别给“负能量”开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育人不是语文课堂的额外任务,教师在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时都要仔细想一想,有没有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却忽略了学生德性的养成,千万不要一不小心就让语文课堂成为传递“负能量”的地方。

关键词:语文教学 正能量 负能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6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做出了这样的阐述――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相对而言,在培养人、培育人性方面,语文学科承担着较多的任务。但审视我们当下的语文课堂,就会发现在教学中,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有时候因为把握不准或意识不强,存在着一不小心给“负能量”开门的现象。下面,将结合具体的课例,从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维度谈一点浅薄的看法。

一、 教什么:抓住文本的重点,警惕对比性文字中的“负能量”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这些对比性的文字将好和坏、善和恶、美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和启示。教材编写者这样编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对比中学会明辨是非,读文悟理,在阅读中获得情感的滋养和人性的熏陶。如《学棋》一文中,专心致志的学生和“走了神儿”的学生对比,《九色鹿》中美丽善良的九色鹿和背信弃义的调达对比……不少老师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容易偏离重心。

【教学案例1】《学棋》(苏教版语文第四册)

师:谁来读一读课文中描写另一个学生的句子?生:另一个学生听着听着就走了神儿,他好像看到一只美丽的天鹅,不由得做起了拉弓射箭的动作。师:当一个学生在专心听讲的时候,另一个学生在干什么呢?生1:他没有专心听讲,而是走了神儿。生2:他开小差了,还做出拉弓射箭的动作。师:是呀!用书上的话说就是走了神儿。老师想请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读课文,一个做动作。(指名两组学生上台表演,师在一旁指导,下面的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表演,哈哈大笑。)

【我的思考】“专心致志”和“走了神儿”究竟孰重孰轻?细读这篇课文,我们会发现,虽然课文花了不少笔墨写“走了神儿”的学生,甚至比作者意图要宣扬的专心致志的学生还要多,但是很明显,这篇文章在人文方面有非常明确的方向。《学棋》这篇课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一定是“让学生通过读文知道专心致志的重要,养成上课专心听讲、不开小差的习惯”。老师将“走了神儿”的学生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失重了,带来的必然是学生对“走了神儿”印象深刻。虽然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但是下课后,留给学生的又是什么呢?“专心致志”没有学会,反而对“走了神儿”印象深刻,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挑选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气氛容易调动的内容浓墨重彩,看似热闹,却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一遍遍强调假恶丑,与真善美渐行渐远,最后只能是得不偿失。

这样的课文究竟应该怎么教呢?

首先,抓住重点,突出正向内容。面对这样的文本,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在哪一方面?毋庸置疑,真善美的一面应该是我们大力弘扬的,语文学科在人文性上的要求就是引导学生向善向上向美,这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学的方向不能错。作为教师,在课前预设的时候还是应该以“真善美”的内容为抓手,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落实在《学棋》这篇课文上,笔者觉得就应该是以“专心致志”一词为中心词,体会一个学习专心致志,最终能够远近闻名的棋手。这个词甚至可以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课堂上学生课文读得好是专心致志的结果,问题答得好是专心致志的结果,字写得好也是专心致志的结果。这样在读文、悟理的过程中,“专心致志”就如同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底。

其次,科学取舍,淡化负向情绪。可能有老师会问:这类课文中描写假恶丑的内容是不是应该舍弃,不碰了。当然不是!只是在教学中注意时间的分配和正确的引领,强化正面的内容,淡化负向的情绪,落实到《学棋》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教学“走了神儿”的学生这部分文字时,可以节奏快一点,把时间更多地留给“专心致志”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教学时的情感浓度,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意的不是“走了神儿”的学生是怎么做的,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行为的不好后果,让学生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正能量”在学生心中升腾。

心中常想一句话: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做事更有价值。因此,教师拿到教材,究竟应该教什么?哪个部分重点教?不仅要从语文的角度去思考,还要关注教学内容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人们常说:幼学如漆。我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会在我们一生的精神成长中打上烙印。

二、怎么教:抓住教学的重心,警惕“诱人形式”后的“负能量”

完整的语文教学,在进行理性思维训练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认知、理解、体会其中的感情。不用说,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为这些感情所浸润、陶冶。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但有的时候,诱人的形式后面尾随的是意想不到的“负能量”。

【教学案例2】《鹬蚌相争》(苏教版语文第六册)

师:鹬和蚌互不相让,你来我往,相互争斗,你觉得它们还会怎么争斗呢?请大家发挥想象,也来说一说。生1:河蚌把壳关得更紧了,鹬的嘴巴都被夹疼了。生2:鹬不甘示弱,把河蚌高高举起,然后重重地摔在地上。……(学生发挥想象,想出种种相争的场景,老师表扬学生能够大胆想象。)师:像这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就是“相持”,这样的争论一直持续了好久。同学们,让我们体会着鹬和蚌的心情分角色读一读鹬和蚌的对话,我们读三次,第一次站着读,第二次坐着读,第三次趴着读。注意情感的变化。(学生三次读,一遍比一遍没有力气。)

【我的思考】诱人形式和情感导向究竟孰重孰轻?在文本空白处进行想象说话练习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手段,很多老师也在课堂上这样做,我们希望学生思维发散,说得深入。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似乎学生说得越狠,相互争斗的办法越多,表明学生的思维越深入、越发散,学生的回答也就越精彩。但是没有想到这样的训练与教材强调的情感走向已经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教学只能让我们离原来的目标越来越远。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警惕“负能量”的侵袭。

1.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有人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问问自己: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这是我们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追求――你有没有考虑到,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如果不是,请及时喊停,哪怕这个环节的设计对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地将彼此间的“战火升级”,他们接触的是不断的争斗,学会的只能是互不相让。所以后面的环节中,按预设应是揭示寓意的时候学生依然在相互争斗就在情理当中了。和感情反方向的拓展必然会带来这样的教学后果。我们怎能让学生一边体验着相互争执、欲将对方置之死地而后生,一边却要懂得遇事不能争执不休的道理呢?这个时候,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2.换一种方式的精彩。

《鹬蚌相争》试教之后,结合课堂上的实际和听课老师的反馈,我不断思考,想找到一个到达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既然原来的路行不通,那么能不能换一种方式呢?在第二稿教案中,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后,教师话锋一转:争论不休、争执不止,它们就是这样相持的。如果不是这样相持呢?换一种方式,相互让一让,可以怎么让?结果又会怎样呢?于是,学生的思维方向发生了改变,由原先的“互不相让”转变为“退一步海阔天空”。有了这个地方的铺垫,到后面让学生说说“篓子里的鹬和蚌又在说些什么”的时候,学生的情感认识已经到位,相互之间的对话就直奔主题了,教师随后的寓意揭示也就显得水到渠成。学生道德的建构,需要正确的形式作为支撑。正确的形式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正如惠特曼所讲: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作为教师,就要在一开始让学生看到对的东西。

参考文献:

[1]陈兆翠.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吉林教育,2012,(11).

[2]廖小蔚.课堂因探究而美妙,探究因生成而美丽[J].华夏教师,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