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现状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现状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总结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研究现状为目的,通过列举当前存在的多种针灸疗法,得出传统针法已被综合使用多种针法与其他方法结合的疗法所取代的结论。

关键词:面肌痉挛 针灸 传统疗法多种针法 综合疗法

单针疗法

单针疗法指单纯使用一种针法而不配合其他针法来治疗面肌痉挛。

电针:电针疗法遵循平肝熄风止痉的原则,主穴取翳风、风池二穴,配穴取健侧合谷。眼睑抽搐加太阳、四白;面颊抽搐加颧髂、迎香;口角抽搐加地仓、颊车。所加各穴均取患侧,交替使用。取1~1.5寸毫针进针后接G6805治疗仪,采用断续波、小强度电流、高频率,通电30分钟左右,1次/日,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武国华使用此疗法治疗87例,总有效率95.9%。使用此针法时,电针的波形、电流强度的大小及频率快慢,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火针:火针既有针刺作用,又有温热效应,适用于面肌痉挛寒证及外风证。江晓霁用此法,主穴取太阳、攒竹、颧髂、地仓;配穴辨证加减:风寒阻络型加风池、外关,肝风内动型加太溪、太冲,气血两虚型加足三里、三阴交。主穴均用火针针刺。用0.30mm×40mm毫针,左手执点燃的酒精棉球,右手执针,在针尖烧红后迅速刺入,深度约5mm,针人即出,不留针。配穴用0.30mm×(40~60)mm毫针针刺,风池、外关、太冲针用泻法,太溪、足三里、三阴交针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治疗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间隔2天开始下一疗程治疗。临床对照发现,火针治疗该病与普通针刺有效率相当,但治愈率明显高于普通针刺,并且能够缩短疗程,比普通针刺方法有优势。

悬针:悬针又称挂针,此疗法具有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活血作用。主穴取面肌痉挛最初病发部位(原始病灶);配穴取百会。取1.5寸28号毫针,右手持针从下至上沿着病灶方向刺入局部皮内2~3分,使剩余针身及针柄悬吊于病灶之下,视病灶大小排列3~5针,两针间隔0.5寸,不可深刺。百会穴:取1寸半28号毫针刺入约1寸,强刺激留针40分钟,期间不提插捻转。每日1次,每周5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3天后开始下一疗程。杜雅俊用此疗法治疗128例,总有效率93.0%。悬针疗法损害部位小,不易使局部肌肉产生兴奋,疗效高,病程短,安全,易于操作。但局部悬针时不宜深刺,且忌行针。

埋针:埋针又称滞针,是“得气”的一种表现,针具刺入皮内,固定一段时间,给患部以弱而长时间的刺激,调整经络,濡养肌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张建君等用此法将1寸毫针剪去4/5针柄,找出痉挛多发部位,用70%酒精消毒,将毫针沿皮刺入皮内,然后用胶布固定,每次选穴1~3个,3天后换针。夏季为防止皮肤感染,可改为2天换针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中间休息1周。埋针期间每隔4小时左右用手指按压埋针处1~2分钟,以加强刺激,增加疗效。用此疗法要注意用具的消毒,埋针处不可着水,防止皮肤感染,治疗期间避免情绪波动。

复针疗法

复针疗法指综合运用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针疗法来治疗面肌痉挛。

止痉穴结合巨刺远取法:陈雅民自创“止痉穴”为主,结合“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巨刺法及”上病下取”的远取法,临床取得很好疗效。以毫针直刺止痉穴15~20mm,针感沿颈部上下传导,用泻法。配穴为对侧相应部位腧穴如阳白、瞳子髂、四白、颧髂、下关、迎香、地仓、颊车等;患侧太冲、足三里、阳陵泉、合谷等,毫针刺,用泻法。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天治疗1次,10天为1个疗程,休息4~7天后再进行第2个疗程,全部病例治疗限定于3个疗程以内。临床治疗结果表明该疗法起效慢、近期疗效差,但随治疗时间延长远期效果好,复发率低,疗效显著,不失为治疗面肌痉挛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施用本法时要严格选穴,定位准确,采用捻转提插泻法,注意针感传导,以确保疗效。

四关穴结合电针疗法:合谷配太冲,俗称“四关”穴,开四关能通关开窍,镇静解痉,疏风理血,电针开“四关”穴可加强刺激强度,增强治疗效果。取穴:主穴为合谷(双)太冲(双),配穴为患侧风池、地仓、四白,用28号、1~5寸毫针针刺双侧合谷、太冲穴,患侧风池、四白、地仓。针刺得气后,采用G6805-A电针仪正负电极接同侧合谷、太冲穴,输出连续波,电流大小刺激以患者耐受为度,1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梅花针及其综合疗法:梅花针是一种丛针浅刺法,是在《灵枢・官针》中“毛刺”、“扬刺”、“半刺”等针法的基础上,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急者缓之”之训,通过浅表舒缓平和的轻刺法以取效,梅花针及其综合疗法用于治疗面肌痉挛,叩刺局部或穴位至潮红、灼热,具有温经散寒、调和气血、引邪外出的作用。有人利用上法,以眼睑肌痉挛为主,取服针区域,太阳穴区为第1组;以颧面肌痉挛为主,取胃经循行区域,颧区域为第2组;以口轮匝肌痉挛为主,取唇周区,地仓区域为第3组穴位;全面肌痉挛则在3组穴位区域中酌情选用,梅花针叩刺后加以火罐,治疗30例,愈显率80%,总有效率100%。

腹针及其综合治疗:腹针是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节脏腑经络及相关部位气血功能,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特殊方法。其中中脘、下脘均属胃脘,具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气海、关元具有培肾固本、补益肝肾的作用,4穴合用具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上风湿点具有祛邪气,温经脉的作用。阴都穴可调节颜面部的经气。辅以局部阿是穴及相关肌群穴位来疏通该处经气,加上筋之会穴阳陵泉,以及能通关开窍,镇静解痉,疏风理血的四关(双合谷、太冲合称)和对阳亢气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百会穴,配以TDP灯的温经散寒作用,使面部气血疏通,来共同达到调理脾胃、补益肝肾以治本,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缓急解痉以治标的目的。张晓阳用此法:①腹针取穴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上风湿点(滑肉门外5分上5分)、患侧阴都。引气归元深刺至地部,上风湿点中刺至人部。阴都浅刺至天部,不求针感。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②用30~32号1.0~1.5寸细针,取穴阿是穴(以指压迫可缓解痉挛处)、阳陵泉、合谷、太冲、百会。眼周抽搐加四白、瞳子髂、鱼腰。口角抽搐加水沟、地仓。面部穴位浅刺,轻刺激手法,以患者略有针感为宜。切勿刺激过强,余穴常规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同时配合TDP灯照局部,10次为1个疗程。

综合疗法

综合疗法就是在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基础上配合使用针灸以外的其他方法。

针灸结合推拿:高建平用此法,首先以拇指或食指指腹点揉印堂、患侧阳

白、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四白、地仓、颊车、下关、翳风、风池各穴,力度以患者微感酸胀为度,时间约为5分钟;再用大或小鱼际轻揉患侧面部,手法轻快,力度宜轻,以面部无酸胀感为度,持续5分钟,四指并拢,轻拍患侧面部皮肤至微红或有微热感。然后再针刺,取患侧阳白透鱼腰、四白、地仓、颊车,透刺宜浅,其他各穴亦均浅刺,得气即止;取双侧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针刺得气后施以捻转补法,太冲施以捻转泻法;均留针20分钟,使局部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针灸配合口服药、穴位敷药:姚光潮采用针药结合治疗43例,主穴取翳风、下关、合谷、风池、三阴交、太冲,配合全蝎、蜈蚣研末贴敷神阙,口服卡马西平等,结果显示配合药物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针刺。彭容芹等自拟双龙五虫汤(地龙、乌蛇、蝉蜕、全蝎、僵蚕、蜈蚣、水蛭)加减,针灸以远近配穴,治疗25例,总有效率96%。宋淑兰等自拟通络熄风汤(人参、天南星、白芍、生黄芪、熟地、当归、防风、天麻、白芷等)加减,配合电针,穴位选用太阳、鱼腰、翳风、四白、颊车、巨阙、地仓、合谷,治疗60例,总有效率100%。

针刺配合刺络拔罐:高渌纹报道用拔罐疗法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曾扬桂报道电针结合刺络拔罐治疗21例,穴位选用四白、翳风、颊车、合谷、后溪,针毕后于风池穴用梅花针叩刺拔罐,总有效率为100%。

其他疗法

单针疗法除上述的电针、火针等几种主要疗法外,临床还常使用头针疗法、开四关疗法、远端走穴疗法、梅花针疗法、耳针疗法等,均具有明显治疗效果。复合疗法除止痉穴结合巨刺远取法、四关穴结合电针疗法外,还有耳针及其综合疗法、穴位注射等,临床效果也很显著。使用温针配合拔罐等综合疗法,也日益进入临床实践。

结语

从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现状来看,单一使用某一针法已经日益被综合使用复合针法、综合疗法所取代,综合使用各种疗法治疗面肌痉挛的趋势已日益明显。但随着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逐渐深入,临床使用的治疗方法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显现,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研究也同样是举步维艰:①中医学对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固守于传统的理论阐述,缺乏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②本病的取穴和治疗手法各异,对手法的轻重、刺激方式的选择、穴位选取的科学性、合理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说明。③临床研究设计不够严密,绝大多数停留在临床疗效观察上,大多没有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即使进行对照试验,设立对照组观察者人数又太少,报道之间缺乏可比性。④临床研究的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欠统一规范。目前临床报道大多以症状改善程度作为疗效评定标准,而症状严重程度的划分标准缺乏统一性,难以比较或体现各疗法的优劣,并缺乏试验相关指标的同步研究,对终点指标无统一的规定和追踪,故不利于筛选出最佳穴位、最佳刺激量及最佳疗法,阻碍了进一步开展试验性研究,对本病的研究难以有新的发现和突破。⑤当前的研究仅局限于临床疗效的报道,缺乏治疗机理的探讨,阻碍了针灸治疗本病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