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渐入佳境到游刃有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渐入佳境到游刃有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6年10月22日在第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世界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奥古斯丁・杜梅与中国爱乐乐团联袂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了一场精彩的音乐会。在此之前,不少音乐媒体对这场音乐会进行了宣传报道,其中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杜梅将为中国观众献上本土经典之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相信不少听众都和笔者一样,满怀期待与好奇的心情前往聆听这场音乐会的。这场音乐会也因此成为“音乐节”期间为数不多具有“中国色彩”的一场演出。

杜梅一直与中国观众有着颇深的渊源――他曾先后在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2005年6月中国爱乐乐团音乐季中有过精彩的演奏,并曾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过大师课,算得上是我们的一位“老朋友”。近年来,杜梅不仅在艺术造诣上日臻炉火纯青,被《斯特拉蒂瓦里》杂志把他称为“继伊萨伊、杜布瓦和格吕米欧之后,真正承袭比利时音乐传统的演奏家”,更是“演而优则指”,跨界当起比利时瓦隆皇家室内乐团的首席指挥。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将这个老牌的室内乐团搞得有声有色,充分显示了自己全方面的艺术才华。此次再度参加北京国际音乐节,杜梅显得非常开心,表示与余隆一直合作得非常愉快。同时,杜梅将这次《梁祝》的演出比喻为两国文化的联姻,并希望通过这次合作,让两国音乐家能更加了解彼此的文化。不仅如此,当晚的乐队也是由中国爱乐与瓦隆皇家室内乐团的成员共同组成,更加贴合了这个“联姻”的主题。

音乐会上半场《梁祝》,杜梅的演奏可以用渐入佳境来形容。毕竟,这首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哼上一段的音乐,我们是太熟悉了。《梁祝》自从1959年问世以来一直深受世人的喜爱,但在中国的舞台上演奏该曲的外国音乐家此前大概只有日本演奏家西崎崇子一人,现在,奥古斯丁・杜梅算得上是“第二个吃螃蟹的人”。之前他曾经表示过,在第一次听到这首作品时就被那优美的旋律深深地打动了,并一直对其爱不释手。当然,初次演奏面对的就是中国观众,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乐曲一开始让人有些“怪”,就好像外国人唱中国歌那样,我们看到的是舞台上杜梅小心翼翼地在演奏――始终都戴着眼镜盯着乐谱,非常认真和投入,但在“咬字”和“行腔”上却显得不够“字正腔圆”。比如“爱情主题”,其中从戏曲移植过来的乐句,杜梅在节奏上就没能很好地把握,他拉得太快,音乐中润腔的感觉没有,这些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的差异让人觉得不是很舒服。尤其小提琴演奏从二胡、琵琶的琴弦上才有的滑音手法时,有些为难,滑音比较生涩,中国特质的音乐神韵表现得有些欠缺。接下来的乐队段落,余隆及时地对整个音乐的风格把握为大师进行了现场演示,凭着丰富的现场经验和对音乐的高度敏感,杜梅很快把握了音乐的风格,并将自己特有的细腻丰富情感融入音乐的处理之中,在接下来的“十八相送”一段中小提琴音乐突出了女性特有的温柔、矜持,含情脉脉,音乐的强弱处理则十分得当;而“抗婚”一段,在乐队强烈的全奏衬托下,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了反抗主题,音乐在不同的调性上不断出现,最后达到高潮。杜梅的演奏琴音宏大、坚实有力,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到最后主题再现时,杜梅的音乐已经去掉了很多“外国口音”,咬字行腔已经很有些中国味道了。

下半场演出的曲目是埃尔内斯特・肖松的《音诗》,马斯涅的《冥想曲》和莫里斯・拉威尔的《茨冈》。如果说音乐会的上半场曲目,是用抒情的演奏来表达乐曲音乐内涵的话,那么下半场的曲目杜梅则是炫技和音乐性的结合,来证明自己的实力。所以这些分量重的作品都算得上是杜梅的拿手曲目,他与比利时瓦隆皇家室内乐团合作录制的这几首作品的唱片曾被多家权威音乐杂志评为最佳演奏版本。而且在唱片录制之前,杜梅与乐团对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学习,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排练,对作品的理解与诠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演奏水平。于是,下半场杜梅当仁不让地“夺回”了音乐的主动权,以他娴熟的技巧和对乐曲深刻的理解告诉大家:我是大师。

《音诗》这首神秘莫测的乐曲,极富内涵,忧郁、多情,充满内心的惆怅。杜梅的小提琴刻画细腻,淡泊而内敛,音乐中抒发了浓郁的情感与诗意,听完之后感觉什么都是淡淡的、委婉的、温文尔雅的,令人感动。其中双音与八度音等演奏技巧的运用,都像是信手拈来的,非常自然。《冥想曲》延续了《音诗》内敛、抒情的音乐气质。对于那段著名的抒情主题,杜梅用时而极富有热情,时而甜美忧伤的演奏处理得严谨、生动。高超的音色控制与浓郁的抒情性结合得恰到好处,演奏过程中他不断用自己的琴声乃至肢体语言与指挥余隆进行交流,使小提琴与乐队碰撞出了不少即兴的、灵感的火花,给听众带来了现场演奏特有的出其不意的意外惊喜。

接下来的《茨冈》打破了音乐会上的平静。作品吸收了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和匈牙利吉普赛音乐的特点以及自由奔放的风格,借用了李斯特钢琴狂想曲的创作手法,是一首“匈牙利狂想曲风格的技巧性乐曲”。值得一提的是,在杜梅参加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时就演奏过该曲的钢琴伴奏版;在2005年6月中国爱乐乐团音乐节音乐会上,他还曾演奏了《茨冈》的管弦乐伴奏版。之所以多次选择这首乐曲,也是因为它是杜梅最拿手的作品之一,他与皮尔斯合作录制的钢琴版获得过《企鹅唱片指南》的“三星”评价,当晚演奏的这个版本是改编成小提琴与乐队的版本。

音乐开始相当长的华彩段由小提琴奏出,吉普赛音乐特有的增二度的音阶使音乐富于浓浓的异域情调,自由的节奏、快速的双音进行及晶莹的泛音音响,杜梅都能以轻松自然的技巧自如地挥洒。乐曲因为吸取了匈牙利的民俗舞曲(Czardas)的风格,由略带忧愁的慢板拉散(Lassan) 及激情热烈的快板富力斯卡(Friska) 的两部分构成,所以音乐色彩绚丽,性格豪放。无形中也增添了乐曲的难度。但杜梅运弓力度适宜,音色扎实饱满,把位准确,韵律和谐,很多变换多彩的节奏特质在他的演奏中被表现得淋离尽致。随着管弦乐队的进入,小提琴的演奏更加抑扬顿挫,他的手指、弓弦多次在低、高音间快速跳跃,强音的满弓、弱音的轻揉、快节奏的敏捷到位、短促音的压弓擦弦,以及和弦、跳弓、拨弦等都给人很深的印象,观众的情绪也随着他的演奏越来越热烈。当第二主题再次出现时,音乐变成了热情洋溢的倾诉,经过数次变奏,越来越华丽,小提琴声部犹如“无穷动”般流动,杜梅演奏得字句清晰流畅,精彩充盈多变,突出了整部作品的辉煌。最后,当小提琴与乐队的音响融成一片,音乐达到狂热的顶端时,观众沸腾了,杜梅用他出色的音乐驾驭能力和现场控制能力征服了观众,他那非凡的技艺从柔情到狂放,从淡雅到激情,都令人感到无懈可击。

音乐会上还出现了感人的一幕,杜梅演奏完《梁祝》之后,在指挥余隆的引见下,作曲者之一陈钢在观众的掌声中登台与杜梅握手,祝贺他演出成功。这个成功不仅是杜梅的,也是我们民族的,因为杜梅让“中国的蝴蝶”又一次飞上了世界的舞台。在中场休息时,陈钢接受了记者们的采访,他说:“我正在北京准备自己的作品音乐会,得知杜梅大师要演奏《梁祝》的消息,特意来听这场音乐会。这些世界大师级的音乐家演奏《梁祝》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也说明这部作品已经被世界小提琴界认可。这部作品自创作以来,从1960年第一次在莫斯科演奏开始,很多的国际小提琴家都演奏过这部作品,这部作品也感动了很多外国人。中国的华侨曾经这样对我说,有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能听到《梁祝》。杜梅的演奏有法国式的细腻、优美,音乐处理也很独特,有着不同的感觉,有他自己二度创作的空间。去年我曾经在英国听当地学生乐团演奏这部作品,小提琴主旋律音乐刚刚响起,掌声就经久不息。而国际小提琴家西崎崇子等都曾演奏过这部作品,这只蝴蝶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虽然杜梅在演奏中对中国二胡、琵琶的音型还有些生疏,但我相信他下次的演奏会更好。他拉《梁祝》的文化意义大于他的技术表现。”

确实如此。一方面,大师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当问及是否熟知其他中国音乐时,杜梅回答说:“说实话,除《梁祝》外我了解的很少”,所以音乐会上演奏《梁祝》的表现是在演奏家的审美范围之内。当然,杜梅先生也说到,在这次音乐节上演奏《梁祝》仅仅是一个开始,他希望西方音乐家能像中国艺术家熟知西方音乐那样熟悉中国的优秀音乐。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因为另一方面,我们希望中国的优秀音乐作品能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我们需要文化艺术上的联姻,需要相互沟通的桥梁。本次音乐节上众多国外知名音乐家和著名乐团的参与,就达到了这个目的。它显示出了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吸引力,也呈现出本届音乐节的独特之处,即明显的“中国概念”,在以往音乐节演出中国作品的形式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让国外著名的乐团和演奏家演奏中国作品。通过他们演出的事件本身,对外宣传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扩大中国作曲家和中国作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及声誉。同时也有助于加深人们对音乐节作为中国高端艺术品牌、北京城市名片和国际著名音乐节的整体品牌认知。从这种意义上,杜梅与中国爱乐乐团的音乐会是非常成功的,这也应该成为北京国际音乐节发展的一个方向。

杨凌 北京电子科技大学讲师、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