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薛蛮子事件”上共识应多于分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薛蛮子事件”上共识应多于分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蛮子变成公共事件,有很多原因,公众的确无法接受一个做慈善的人私下却做着这等丑事。“被抓”又发生在有关部门整治互联网乱象、剑指微博造谣传谣的风头上,薛蛮子又是微博大V,这种微妙关联,更让此事多了不少看点与争议。、大V、整治等敏感字眼叠加在网上,更让此事充满争议,于是站队中形成了不同派别。

有一种观点认为,薛蛮子固然令人不齿,但政府部门此举显然带着杀鸡儆猴的“整人”性质,是通过严打薛蛮子来给其他常发表批评政府观点的微博名人敲警钟。

我不太认同这种“整人论”,它不是用事实和论据推出一个结论,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想象来编造出一个事实。

“整人论”的判断依据只是:薛蛮子被抓发生在官方整治互联网乱象期间,而他又常在微博上发表和转发一些批评政府的言论。因为整薛蛮子对官方整治互联网有利,而薛蛮子又是官方所不喜欢的,根据“利害”去推理动机而不顾事实,是典型的阴谋论思维。事实只是,薛蛮子确实了,而且在电视镜头前也亲口承认了,并没有事实证明此事有“整人”的性质。据警方披露,薛蛮子是在扫黄行动中偶然发现的,其行为非常频繁――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只不过恰巧在这个节点上被抓了。

还有一种为薛蛮子辩护的论调是,这属于私生活,公权力不宜伸手。这种判断也是不讲事实和法律,薛蛮子并非简单的私生活不检点,而是违反了法律,在一个易没有合法化的国家,警方当然要依法查处此类行为,不能因为当事人是名人就可以姑息。

另一种论调是,不要苛求名人,很多名人在私生活上都有污点,比如马丁・路德・金也有过行为,这不影响其伟人形象,不能因为这些污点而否定他批评和监督政府的权利。这种逻辑更是捣糨糊,第一,薛蛮子跟马丁・路德・金恐怕还不能等量齐观。即使是马丁・路德・金,他也因为做了这样的事而降低了自己的道德形象;其二,批评政府是批评政府,是,这是两码事儿,被抓获了就要依法受到惩罚。

在薛蛮子这件事上,不必站队,不必标签化,对这件事的评论,共识应该多于分歧。事实和法律就是最基本的共识,不必纠缠于他的身份,他是一个网络名人,做了这样的事,会更被关注,受到更多的道德谴责,这就是出名的代价。

当然,我也不同意另外一种观点,就是将薛蛮子跟其“大V”身份联系起来,拿这种行为来抹黑和贬低大V们,以此作为居高临下地批评一个群体的借口。无论从常识还是现实看,薛蛮子和的行为,都与其大V身份毫不相关,这完全是个人行为,而且他在美国时,那时候还没有微博,他还不是微博大V,跟此身份毫不相干,岂能借此教训大V?另一方面,薛蛮子的行为与网络毫无关系,并没有通过网络,所以不应跟网络挂钩。拿一个人的行为去贬损一个群体的形象,只会让舆论和公众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