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孤独之旅》中看中华武术精神的隐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孤独之旅》中看中华武术精神的隐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主要讲述了一个孩子在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变化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告诉人们困难和挫折能促使人们迅速成长这一道理。情节比较曲折动人,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心理刻画具体细腻。因为有了孤独,杜小康迅速成长。这和中华武术精神的塑造如出一辙。不少武林高手正是因为在体味孤独的过程中,日渐形成完善的武术技术。本文尝试从《孤独之旅》中看中华武术精神的隐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曹文轩 《孤独之旅》 杜小康 孤独 武术精神 隐忍

一、前言

曹文轩,江苏盐城人,1974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评论家们认为曹文轩的作品具有传统小说中缺失已久的那种悲悯情怀、浪漫精神和超越性想象。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等,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三角地》等,学术性著作有《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其中长篇小说《红瓦》和《草房子》受到评论界一致好评,评论家们称其为“苏北农村的《金色池塘》和《城南旧事》”。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由他亲自改编的电影《草房子》还获得了第“金鸡奖”最佳编剧奖、1998年度“华表奖”和第四届“童牛奖”等多项国内外大奖。

《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作者描写了一个叫杜小康的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偏远的芦荡放鸭的故事。生活的艰辛、精神上的寂寞,锤炼着这位少年的身心,使他在孤独的人生道路上突然成长起来。以此启发我们:人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中锤炼,需要在孤寂中磨炼,这样才能长大成人。而这种启示与中华武术精神的塑造如出一辙。本文尝试从《孤独之旅》中看中华武术精神的隐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关于《孤独之旅》

《孤独之旅》是一篇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少年,故事讲述他因家道中落而失学后,如何在与父亲离乡背井的放鸭生活中经历身心的锤炼,并在艰难挣扎中成长的故事。作者使用了以环境衬托、细节刻画的手法塑造人物的独特写法,其中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心理的作用尤为突出。

小说开端部分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及起因,引出小主人公的遭遇。行文简洁概括,由此转入第一部分:离乡背井。这部分写他们旅途的经历和到达后的情形。在一艘离乡远去的小木船上,我们看到了少年杜小康和他“沉着脸”一言不发的父亲。小康的哀求声体现出突然失去家的依附的恐慌,曾经衣食无忧、不经风雨的脆弱。“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面对眼前如“重山锁住”的芦苇地,杜小康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这也是一个少年所特有的心理。然而,父亲的神情动作显示出他的坚决态度,于是儿子的求告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对水中鸭子的描写显得一切都那么有序,正如父亲的计划正被一步步执行一样。隐隐让我们感到父亲的坚定,父子俩这段旅程已是不可回头了。然而,那水声所衬出的静谧,又让人不禁感到一种恐惧,来自人的内心的恐惧。果然,父亲杜雍和的内心并不比儿子镇定多少,关于父亲的描写一个细节暴露了这一点。但作为父亲,他不能将内心的恐惧流露出来,他要给儿子某种精神的支撑与表率。于是他“只是要求它们(鸭子)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机会”,以此来掩饰自己的恐慌,强迫自己向前,向前,向心中既定的目的地前进,也断了儿子退缩的念头。所以说“前行是纯粹的”,不容得半点商榷,半点动摇。也许这次前行不仅仅是为了家庭经济上的改善,还有着父亲不愿说出的目的。“熟悉的树木……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用景物的淡出抚慰化解了他们的寡言少语。他们开始正视孤独,于是对它的恐惧反而没有了。“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的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在《孤独之旅》中,作者没有用一个字眼提到杜小康的成长,但处处让我们看到,感受到,人物自己用动作、心理等实际行动说话。结尾三个自然段,寓意深远。鸭子长大,产蛋,为父子二人、为他们一家人带来了希望。儿子也与这群鸭子一起长大了。经过磨砺后的小康及其家人将走向风雨之后的新生活。

三、从《孤独之旅》中看中华武术精神的隐忍

《孤独之旅》这篇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写景状物准确、细致,如“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一段,描写得周到入微;对环境、人物的描写生动、形象,且富有深层意义,如“鸭们也长大了”一段,实际上映衬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具有超出语言层面的隐喻意义。我们可以看出,是艰难困苦的环境成全了杜小康。由此得出,要成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炼。纵观古今有成就者,无一不是经过一番磨炼的。人的成长过程也是如此。梁启超说过,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好学校。而这种启示也可以引申至中华武术精神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武林高手都是隐忍的,都是坚强的,而他们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经历了一番磨炼才成就了他们的一生修为。

学艺就是求道,艺之至境即道之所在。拳与道合,艺与心合,乃是武学的最高境界。为了追求这种境界,有天资的人也须付出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况且艺无止境,即便在同一境界内,也必有高低深浅之分。因此,穷一人毕生之力,也永远探讨不尽拳理拳技,只能悟透和掌握其中的一小部分。大凡成为武林高手的人,多从幼年起即悉心学习武功,其所从必为名师,名师督责必为严苛,所以有关武术的种种观念,诸如坚强意识、防卫意识、孤独意识等等,很早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儿。同时,学习武艺,除了开始一个阶段由师父传授以外,越往后练就越要靠自己动脑筋。苦练到暗劲以后,几乎完全凭自己的悟性和毅力去摸索。年长日久,习武者自会养成隐忍的习惯。他们十分重视自己的思维活动,注意自己的意念运动和真气游走。在练功时,他们全神贯注,致力于意与气的结合,气与力的结合,对每招每式都要反复地进行自我检查。他们的外表也许是沉静的,但意念却在不断地运动,带动真气在体内周流不已。这种内动而外静,或以内动指导外动的特殊的“意气运动”和练武方式,与一般人的运动方式大相径庭。由这种特殊运动方式锻炼出来的思维方式当然也是特殊的,这就是武术家们的隐忍。

总之,中华武术的核心精神就是隐忍,需要在磨炼中完成自身修为。这与《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的精神不谋而合。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过程,而这过程绝非永远“一帆风顺”,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屈辱与泪水。而克服这个过程之后,到达成功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吴春梅.在孤独的巅峰――读曹文轩《草房子》[J].青春男女生(少年作家),2006(06).

[2]杨晓丹.此番孤独哪堪言――读《草房子》有感[J].青年教师,2009(09).

[3]薛城.诗意的思考与诗意的表达――曹文轩《孤独之旅》评析[J].语文教学之友,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