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缓解压力 安度晚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缓解压力 安度晚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年期压力的来源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进入老年期后,学习工作的压力已退居次要地位,养儿育女的任务也已完成,应该说我们已进入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的人生阶段了!然而,现实并非如此,老年人也同样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人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是现实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二是自身对现实认知偏差带来的情绪困扰。当人面临压力时,在心理上会感受到紧张焦虑,甚至心烦意乱、寝食难安。当压力缓解时,心理上的紧张焦虑感消失,并产生轻松愉快的良好情绪。

老年人常见的问题有:(1)身患轻重不同的疾病,心理上为此而感到焦虑;(2)配偶患病或丧偶,这是老年期最大的挫折,它会给老年人生活中、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冲击;(3)人际关系不和谐,特别是与子女相处中产生的摩擦;(4)亲朋好友去世带来的伤感和悲痛;(5)经济拮据,生活困难;(6)孤寡老人无人关照的凄凉处境等等。

另外一种压力是来自老年朋友自身的偏差认知而造成的情绪困扰。例如:(1)对衰老和疾病的恐惧与焦虑;(2)对子女和年轻人的过高期望带来的情绪失落;(3)对年龄的悲观心理,认为自己离死亡越来越近。丧失了对生活的热爱与信心;(4)配偶患病或丧偶后长期悲伤不能自拔,使身心健康受到极大损害;(5)看不惯新生事物,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6)畏惧死亡,经常想象自己如何死亡的可怕情境等等。

如果说来自生活中的压力是客观的,现实的,个人难以把握的,那么来自自身的认知偏差所产生的压力则是自生的,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设法缓解压力,变压力为动力,从而使我们的晚年过得充实、愉快而精彩。

怎样缓解压力,安度晚年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意识,人能通过思维分析事物、解决问题。人和动物不同之处还在于人有自我意识,人能对自己的身心状态进行分析,并主动调整自己的不良状态,以适应环境在自然界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人类比其他动物更能有意识地认识自己的老年状态,改变传统观念中对老年期的消极认识,让自己的老年期过得更好。

怎样缓解压力呢?

第一,要树立积极的老年观,为自己能活到高龄而感到庆幸和鼓舞。

在旧中国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很多人活不到中老年就因各种天灾人祸而去世,这是人类的不幸。而今,我们的国家富强了,我们的生活改善了,我们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到人生的老年期,这是国力改善、社会进步带给我们的实惠。因此,我们就应当为能活到高龄而珍惜和庆幸,同时要积极调整自己,让人生的这个阶段也过得同样充实和有活力!

第二,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衰老和疾病,从而减轻衰老和疾病带来的痛苦。

人到老年,衰老和疾病是难免的。疾病并非老年人的专利,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生病。多数老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疾病。面对这一现实,消极埋怨或感叹衰老是无用的,只有选择掌握自己所患疾病的规律积极治疗。对一些慢性疾病,一时难以痊愈,就应与之共处,既来之,则安之。心态很重要,乐观对待就能减轻疾病带给我们的压力,有利于康复,而沉重的心理负担会加重病情和痛苦。

第三,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减轻子女负担。

“养儿防老,积蓄防老”,老年人不要对子女有过高期望,应尽量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对子女的依赖。因为子女工作很忙,要承受工作生活中的双重压力,他们也很紧张疲惫。另外,生活能够自理就有自由,多一份自理就多一份自由。并相信当我们需要子女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关照我们。此外,少埋怨子女也有助于家庭和睦,心情舒畅。

第四,广交朋友,丰富生活内容。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回归家庭,容易产生无所事事,孤独寂寞的感觉。对于丧偶的老人来说,更容易生活在对往事的回忆中,而忽视了丰富自己现在的生活内容。导致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加速衰老,也会使自己的晚年生活变得寂寞暗淡。人生最难承受的压力莫过于生离死别,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要尊重自然规律,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的老年夫妻,很难同年同月同日死,总有一位要先走几步,而留给另一半的是无尽的思念和悲伤。过好丧偶关是老年人生活中一次重大考验。战胜孤独的良方是设法丰富自己的生活,广交朋友、助人为乐。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会暂时忘掉自己的痛苦,当你为新的生活而忙碌的时候,就不再感到孤独和寂寞。

第五,多想怎样活得好,少想对后事的安排。

过去的老年人,想的较多的是为自己安排后事。农村的老年人早早为自己做好寿衣、制好棺木,好像晚年生活就是期待那一刻的来临。也有的老年人,有畏惧死亡的心理,而忽视了把握和享受现在的生活。正确的生死观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许多先哲,对死亡均抱以洒脱的态度。例如,孔老夫子的学生子路曾向老师请教死是怎么回事。孔子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生的道理我还没有弄明白,怎么懂得死是怎么回事呢?孔老夫子还有一句名言“朝闻道,夕死足矣!”多么积极的人生态度啊!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对待生死问题也是相当豁达大度的,他曾有这样的诗句:“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只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生老病死是人间正道,是自然规律,我们就应以坦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命。那一刻何时来临,自然自有安排,不必为此多虑。我们要考虑的应当是怎样活得更好,而不是怎样去死,要把自己的晚年过得更加充实而不必为死多虑。

(责编: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