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来,大家看这里。这些现象多精彩!这种褶皱是典型的相似褶皱,从它翼部到转折端的厚度变化、褶皱轴面、枢纽产状特征,可以判断这种褶皱形成构造层次和构造动力学……”闻声望去,只见一位年近六旬的长者稳稳地站在半山腰,正在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解地质现象。这位穿着运动服和牛仔裤,头顶草帽的老教师就是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周鼎武。

周鼎武长期从事地质科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1990年以来,他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参与国家基金重大项目、“973”项目各1项,主持和参与横向协作项目7项,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岩石学报》等刊物50余篇。1990年、1999年和2000年作为骨干成员的项目成果分别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所参与的“梁山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项目,1997年获国家教委教学成果二等奖;由他负责主持的“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地质教学”课程,1998年入选教育部高教司首批创建名牌课程,并于2000年被评为高教司优秀创建项目,2003年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004年入选国家精品课程;由他负责的教改项目成果荣获2005年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

业求于精,行成于恒

周鼎武在负责主持项目研究的过程中,总是全力投入,及时获取相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最新信息和成果,构建有创意的研究技术路线,采用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力求高水平地做好研究工作。研究生赵伟介绍说:“周老师对待学术研究非常严谨,一丝不苟,从不轻易苟同他人。”采访中,研究生李迎丽指着一张野外工作照片告诉记者,“这是周老师与另一位老师就一个复杂地质现象的判断正在辩论时,我们拍下的。”其严肃的表情、执著的神态清晰可见。

三十多年的野外地质工作经验,使周鼎武几乎能够通过对诸多细小地质现象的综合观察研究来客观分析地质体的形成,但他从不主观臆断,轻易下结论。研究生韩波说:“在野外发现特殊地质现象时,即使是很危险的地段,周老师也要亲自过去考察,然后再给我们现场讲解。”“周老师不仅治学严谨,也很谦虚。”周鼎武认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有爱心、诚心、耐心和恒心,要刻苦钻研,不断求实创新:否则,就很容易产生错误结论,甚至误导学生。

为了获取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周鼎武经常亲赴野外,进行现场考察。2007年,一次在青海都兰采集岩石样品时,漏掉了一个地点,周鼎武便让其他人先回驻地,而自己驱车几十公里返回原地去采取。

在野外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学基地的每一个观察点都去过很多次了,但周鼎武每次依然兴致盎然。他说:“地质研究奥妙无穷,每次出去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收获。对一些复杂的地质现象,只有不断观察、反复思考,才能升华并取得新的认识。”

矢志不渝,追求卓越

“地质学实践教学至关重要,必须立足实际建设野外教学基地和编写配套实习教材。”始终坚持教学要量体裁衣、与时俱进的周鼎武如是说。为进一步提高地质学教学水平,周鼎武针对山东科技大学实际,自2007年开始承担“地质学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改项目。在已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以青岛教学区为中心,充分利用山东省丰富的地质资源。发挥地域优势和学校的科研优势,进一步建设完善野外点(观察点)、线(观察路线)、面(解剖区段)结合的地质实践教学基地。为了给地质学实践教学建立一套集“实习指导书”、“多媒体”于一体的立体教材体系,周鼎武不辞辛苦亲自跑野外,拉剖面,进行地质填图,洞门山、连三岛、银沙滩、张屯嘴、王台、沂水马店、安徽巢湖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周鼎武说:“虽然我的科研任务很重,但搞好基地建设和教材编写刻不容缓。”他表示,一定要依靠集体的力量,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编好地质学实习试用教材。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周鼎武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即多媒体开发与板书配合、课堂讲授与讨论配合、理论讲授与实例解剖配合、室内讲授与野外观察配合相结合的综合式教学法。他重视发挥地域优势,注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努力构建旨在完善本科教学环节、实现多学科交叉综合、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和素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激发创新意识的地质野外教学系统。这些独特而有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周鼎武一生心血的结晶,有的已形成教学研究论文在国内刊物上发表。

“天高云自淡,花开香自来。”周鼎武主持制作的“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野外地质教学”精品课程野外教学走廊被誉为“中国地质教育独一无二的野外综合教学基地”,其教学课件更是被教育部高教司专家组评定为“凝聚了多年科研和教学心血的辅助野外实习教学的精品”,受到了国家教育部及各级部门的多次表彰,并在全国重点院校得到推广。周鼎武关于“沉积盆地与造山带地质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区域地质演化的理论和实践,为我国含油气盆地勘探提供了理论基础。

身体力行,勤耕不倦

周鼎武认为“没有良好的科研基础,教学就会失去依托与活力。”国家重点项目“河南富铁科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秦岭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天山榆树沟蛇绿混杂岩带中麻粒岩块体的特征和演化”项目等等,周鼎武就是在这一系列重大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逐渐成长、成熟起来的。

在30多年野外地质考察中,周鼎武经历过5次大的车祸,亲身体验了同行受伤、司机死亡、爱人在野外工作中翻车脊椎严重骨折以及自己多次受伤的种种不幸。但这些让旁观者心有余悸的灾难,并没有吓倒周鼎武。周鼎武也因其投身地质工作的无畏精神,被称为“拼命三郎”。每年,他至少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从事野外考察和教学。

长年的野外地质工作,锻造了周鼎武超于常人的体魄。研究生王千遥告诉记者:“我跟随周老师跑野外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自己跟不上他的行进速度。在王台,周老师可以一口气爬到孤峰顶;在连三岛海滨,周老师能在礁石间很快地跳跃,似乎周老师的身体是铁打的!”

1996年,在南祁连山无人区工作时,野外环境极差,气候恶劣。有一次,周鼎武和其他研究人员正在野外考察,天气突变,狂风暴雨夹杂着冰雹持续至傍晚,最后不得已只好弃车步行……还有一次,他遭遇车祸,头部碰伤经简单包扎后,仍继续坚持工作。

长期的野外工作和意外车祸创伤,给周鼎武留下了颈椎损伤和腰椎间盘突出的病根。由于地质工作的特点,经常长时间乘车或伏案工作,其痛苦可想而知。一位和他一起野外教学的老师说:“野外调查时,每次他下车后总要先揉一会儿腿,然后。再带着学生去观察。”几十年的地质工作经历,使周鼎武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而最艰苦的祖国大西北地区更是他至爱的野外调研之地。

在工作和生活中,周鼎武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把重担留给自己,把荣誉让给他人。“周老师虽然取得了非凡的学术成就,但他全然没有那种所谓‘学术权威’的架子,对大家都很关心。”研究生韩波如是说。

做一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师是周鼎武的理想,也是他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在他的心目中,教师是对自我和对学生心智开启、心灵塑造、知识传承、解疑释惑、探索创新的践行者和示范者。要当好教师,做人是根本,学识是关键,做好本职工作是职责。

周鼎武自1975年任教以来,30多年如一日,立足本职工作,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干事,勤恳奉献,默默耕耘。目前,他所承担的“中国地质学”和“中国大地构造学”课程已具有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其中包括他自己长期积累的科研资料,尽管如此,每次讲课时,他都要补充新的研究成果,更新教学内容。他说:“只有这样才能跟上迅速发展的地质学步伐,不误人子弟。”

周鼎武常讲:“青年时期是获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学生不仅向老师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周鼎武深知穷困学子的难处,不仅从学习和生活上关心他们,而且经常以各种方式对他们给予资助。

在周鼎武言传身授和精心指导下,他所带的学生进步很快,有不少人在本科阶段就能发表研究论文。据不完全统计,从1996年以来,由周鼎武主持的基地班高年级教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已在正式刊物17篇。其中有4人荣获全国和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二、三等奖。学生毕业后多数考上了研究生,工作后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身体力行,教书育人,周鼎武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信念。在奉献青春、收获人生的同时,他的一言一行也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