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三仁汤临床应用拾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仁汤临床应用拾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治疗湿温病的代表方 《温病条辨》明确地记载了三仁汤的主治与证候:“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三仁汤组成:“杏仁五钱,飞滑石二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半夏五钱。”其配伍显示了宣上、畅中、渗下相结合三焦同治的特点,也是临床各科治疗湿浊内阻、湿重于热的根本法则。我在临床运用三仁汤加减,辨证治疗各科杂症,收效显著。

1 痤疮

痤疮在祖国医学又称为“肺风粉刺”“酒刺”、“”等,在《皇帝内经中对痤疮的形成就有了论述,《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汗出见湿,乃生痤......劳汗当风,寒薄为 郁乃痤”。《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王冰注曰 :“渣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着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瘦与玄府中,俗曰粉刺 ”。《诸病源候论 》曰:面者,面上有风热气生疱,头如米大,也如谷大,白色者是。 根据痤疮发病特点,中医将其分为肺经蕴热型 ,热毒型 , 脾胃湿热型, 血瘀痰凝型 , 肝郁气滞型。临床上 脾胃湿热型多见。

患者,女,36岁,2012年11月22日初诊。以唇周反复座疮三个月来诊,主要表现口唇周围粉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大者如黄豆,可以挤出黄白色碎米粒样脂栓,或有脓液,颜面出油光亮,伴口臭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大便粘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数。治以清宣化湿、清热解毒。用三仁汤加银花、连翘、紫草、地肤子,主要药物有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10 g,半夏10 g,厚朴10 g,芦根30 g,桔梗10 g,银花12g、连翘15g、紫草12g、地肤子15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服。上方加减连服15剂,唇周座疮消失。

按 : 本例患者座疮的发病多由于七情内伤或饮食劳倦伤及脾胃,脾胃气虚,或过食寒凉药物克伐脾胃之气,而致脾气不升,湿气不化,水津失布失运,生湿生痰生浊,痰湿浊邪蕴于肺脾,湿邪循阳明经上蒸于面,郁蒸肌肤,皮肤气血失于运畅,则面生痤疮。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型,治疗以清利湿热为主,常用的方剂三仁汤加减。

2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属于“泄泻”范畴。“久痢”、“肠”、“滞下”、“休息痢”均涉及本病。因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合并症多,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古今文献多认为因禀赋异常,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所致。上述5种相关因素,可能是单独致病,更可能是多种病因合力致病,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其发病机理为浊邪壅塞肠中,传导失司,气机不通,气血壅滞,肠络受损,下痢赤白。临床表现为大便稀溏、粘液脓血便、腹部胀痛不适。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和老年人。内科治疗只能用激素等药物灌肠,口服水杨酸制剂及其他对症治疗,仅能暂时缓解病情。而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患者,男,43岁,2012年3月23日初诊。以反复腹胀腹泻三年加重六个月来诊:患者近几年来反复腹胀,腹痛,腹泻,便下黏液脓便;患者于2011年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曾住院治疗而愈。近半年来患者由于工作压力大心情不畅导致病情复发,现患者腹痛隐隐;脘腹胀满,大便稀溏,食少纳差;舌质红,苔黄而厚腻,脉滑数,辩证为脾虚湿滞证治以健脾化湿,佐以理气行滞。投以三仁汤加减,药用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10 g,半夏10 g,厚朴10 g,白头翁10g,秦皮6g,黄芩6g,木香6g,生甘草6g,白花蛇舌草15g,延胡索12g,枳实6g,山药12g,苍术10g.上方加减连服20余剂而愈。

按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气滞血淤为局部病理变化,本病发病关键是湿热留滞大肠,其病变可涉及血分,且兼夹证繁杂。本例患者脾虚湿滞气郁运用三仁汤燥湿化浊以复脾运,更加山药、苍术健脾祛湿,木香、元胡、枳实行气止痛,全方配合患者症消病愈。

3 直肠癌术后

直肠癌属于中医“锁肛痔”范畴,主要是由于人体本虚,加之饮食不节,忧思抑郁,七情内伤,致使气血瘀滞而成,而手术后应用化疗、放疗等方法治疗后,致使机体抵抗力差,加之胃肠功能失调,气血更为虚亏,特别是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从而出现神疲、头晕、腹胀、排便溏等临床症状,在中医治疗方面重在健脾调理胃肠功能比较重要,故此以健脾益气、祛湿涤浊为主,辅以活血理气,而取得显著疗效。

患者,男,58岁,2012年12月20日初诊。患者因患直肠腺癌于2008年在某医院做直肠癌切除手术,未保留,术后经化疗等治疗后出院,出院后一直眩晕、神疲、纳差,伴腹部胀满,排便次数增多,排粘液脓血便,再次到某医院住院治疗未见改善,而出院,患者曾就医多处,未效,经人介绍而来就诊,就诊时患者神疲、精神极差、痛苦面容、面色苍白、自述全身重着感,每日进食数次,大便数次,便稀,舌淡、苔白而厚腻、脉细弱;中医辨证为:虚劳、泄泻,证属:脾虚健运失常,湿浊阻滞气机,治宜:健脾理气、祛湿活血为原则,处方:药用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10 g,半夏10 g,厚朴10 g,党参15g,北芪15g,白术10g,柴胡10g,茯苓10g,田七5g(研末冲服),乌药10g,白花蛇舌草12g,炙甘草6g。给药3剂,每天1剂,水煎服,每天2次,3天后复诊,患者自诉腹胀减轻,胃纳转佳,有精神,继续按上法加丹参20g,给药10剂,经治疗后症状消失,精神佳。

按三仁汤祛湿涤浊,排除病理产物, 党参、北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提高机体抵抗力,田七活血祛瘀生新功能,与白花蛇舌草均具有抗癌作用。厚朴、柴胡、乌药理气止痛,诸药合用具健脾益气,活血理气功能,用于治疗直肠癌术后体虚及其合并症,疗效显著。

4 讨论

临床应用三仁汤治疗各科杂症,要根据湿邪所在部位辨证施治。湿郁上焦以芳香化浊为主,湿阻中焦以苦温燥湿为主,湿困下焦以淡渗利湿为主。同时也要根据兼症而具体加减。我总结临床应用三仁汤关键把握以下几点:1,脾虚湿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恣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越来越多,加重脾脏的运化,久之导致脾虚,现代人生活安逸缺乏运动,体内物质代谢缓慢,体内容易生湿生浊,使脏腑功能失调,诸病丛生。2,病位较弥散[1],两焦或三焦同病,或表里内外俱病,因湿浊为患,内可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外可影响四肢百骸气血的运行。3 苔白腻或黄腻,苔腻是湿浊症的重要依据。临床上凡具备上述特点,以三仁汤加减治疗多获良效。

参考文献:

[1] 刘建平 李媛娥 ,孙玉信运用三仁汤经验《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