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由“网络植树”引发的林业发展新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由“网络植树”引发的林业发展新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植树造林始终是我国推进环境保护工程中关键的一项措施。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越发受到国家、社会的重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日渐提升,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成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议题。而“网络植树”的概念在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开始进入传统的林业建设中。文章从“网络植树”的现象入手,分析网络的进入为林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植树造林;网络植树;林业发展

一、植树造林问题提出的背景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将全球气候变化及环境问题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分别是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了大量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以及大规模破坏森林资源,全面损坏了全球森林的固碳能力。

针对导致气候变化的这两大主要因素,国际社会正在采取两项战略措施:一是直接减排;二是间接减排。即通过以森林为主的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已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固定下来,以达到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目的。直接减排从根源上入手,必须长期坚持。而通过森林来实现间接减排,成本低、易施行、综合效益大,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最有效的重要途径。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承担着重要义务。从维护全球气候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我国政府积极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的固碳总量。大量林业用地亟待恢复森林植被,发展潜力很大,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开展义务植树,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工程,力争通过扩大森林面积,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环境问题伴随着全国经济大发展出现的同时,不同于需要利用各种资源的传统经济,以信息与知识为主导的网络经济方兴未艾。20世纪80年代以来,网络经济发展的速度、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这个庞大的网民群体的背后体现着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市场,被人们所逐渐接受的电子商务形式便是网络经济的一个典型代表。人们开始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互通、消费等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网络经济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互联网经济发展势头强势,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富有活力的行业之一。

当代社会,各个行业相互渗透联系,许多传统的经济模式往往借助新兴行业的优势再次发展,新兴行业依托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已有市场做到迅速扩张,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林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替代的基础产业,其承担着森林、野生动物、湿地、沙漠化土地的保护发展和监督管理,这四大资源便占国土面积的51%,而由利用这些资源所产生的林业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更是起到基础保障作用。

那么能否将传统的林业经济与新兴的网络经济结合起来,利用网络高效、参与度高等多种优势为林业带来新发展。笔者从近期网络中出现的“网络植树”活动获得启发,由“网络植树”这一项目为切入点,将其与传统的植树造林相结合,研究网络的参与给林业带来的新的机遇与挑战。

二、对植树造林现状的分析

(一)当前植树造林的现状

当前,气候变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减少等生态危机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通过植树造林,加快生态建设,不仅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迫切要求,也是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必然选择。

1.造林面积

植树造林这一鼓励性政策措施是迄今为止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较高的生态建设工程,长期以来,我国的植树造林多是国家行为,植树行为由国家组织,树木的所有权属于国家。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植树造林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造林绿化已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0年6月15日,全国完成造林7404.37万亩,为计划的83.38%,我国人工林已占到世界人工林面积的近1/3,年均增量占世界的53.2%,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

2.造林经费

对于任何行业,经费都是决定其能否长期高效发展最为基础的决定因素。一个行业,有充足的经费支持才能够不断更新生产设备,使用高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在我国,林业投资主体一直都采取计划安排,通过银行进行财政拨款进行直接投资。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林业投资也开始呈现出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的多元化倾向,但是和国家其他部门相比,林业基本建设投资中还是国家投资占主体。

经费投资对于林业是至关重要的。林业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投入要素效率的提高,不仅仅是取决于技术的进步,更取决于作为技术载体,如劳动、设备、土地等基础物质条件的提高与进步。

虽然国家对于林业的资金投资规模依然继续在扩大,但大部分的资金分配给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或者其他大型林地建设中(见表1)。对于其他较为零散的地区,可用做植树使用的多是依靠地方财政,将其归入城市绿化工程的建设当中。此外,目前我国现有宜林地4400多万公顷,这些宜林地自然条件大都比较差,造林绿化难度大。要将这些宜林地充分利用起来,依旧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也就是说,中国的绿化事业要达到长足的进步,首先就要克服资金不足这一中国植树造林最大的制约瓶颈。

3.植树造林的义务

2011年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30周年,相对于需要较多知识和技术支持的专业造林队伍,义务植树造林是普通大众都能够积极参加的绿化工程,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义务植树造林集中了更多的社会人力和物力等资源。据国家林业局统计,2009年全国参加义务植树共计5.9亿人次,植树24.8亿株。其中,有4.1亿人次直接参加义务植树劳动,栽植树木18.1亿株;另有1.8亿人次通过间接方式履行植树义务,折合栽植树木6.7亿株。义务植树尽责率为63%,较2008年提高4个百分点。截至2010年底,累计有127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589亿株。

现如今,环境保护的问题日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在人们的意识中,认为最直接的绿化行为便是植树造林。可以说,在中国并不缺少植树造林的热情,但种下一棵树以后的后续工作却久久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中国现有8亿多适龄公民,但义务植树的尽责率却只有60%左右。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如何创新传统的义务植树模式、提高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成为中国绿化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