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帐篷到定居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游牧民定居工程是国家对于生活在高寒地区的牧民的一项民生工程。本文对循化县岗察藏族牧业乡游牧民定居工程做了实地调查,这项工程改善了游牧民的生存状态,但同时对游牧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 岗察乡;牧区;游牧民定居工程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81 2012 02-0056-04
From Tent to Settlement House
——A Research on the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for Nomads in Gangcha Township, Xunhua County
SHAN Jin-feng
Abstract: The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for nomads is a livelihood project for herdsmen living on the alpine regions. The writer investigates the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for nomads in Gangcha, the Tibetan husbandry township, in Xunhua County, and deeply realizes that the project improves their living condition and brings herdsmen happiness. However, the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for nomads has produced a negative effect on nomadic society.
Key words: Gangcha Township; pastoral area; settlement construction for nomads
我国、青海、甘肃、云南、四川、新疆、内蒙等省(区)尚有未定居游牧民30多万户约130万人。自2008年底开始,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中央政府投资了23亿元解决西部牧区9.2万户游牧民的定居与配套工程,所采取的原则是“合理规划、积极筹措资金、加强项目监管以及项目服务”。这一民生工程的启动,对于改善牧民生活、公共服务均等、提高抗灾能力和增加牧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游牧民定居的类型及特征
西部牧区的牧民定居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一是项目移民或称工程移民,即政府推动的有计划的牧区生态移民,但移民的适应性较差,预期效果不明显,对城镇的适应性较差。二是内源性移民定居,又称为自发性移民定居,特点是适应性和主动性较强,多以打工的形式存在,同时兼及牧业,但这类人群数量较少,不占主流。他们的基本特点是:其一,根留牧业、立足牧业,对国家政策的预期持理性化而非理想化态度。其二,进城的动力在于发家致富。他们的适应不是一种完全的适应,而是部分的适应,选择性的适应。三是草原承包责任制下的定居,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私有化改革的产物,正在经历着由分散定局向集中定居的转变。这种定居模式可以说是目前游牧民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带有明显的制度化影响色彩。
从牧民流动和搬迁的流向看,游牧民定居又可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村落化集中定局,这大多是一个自发的漫长的过程。二是城镇化集中定局,目前西部地区的生态移民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大多采取集中定居的方式,建成了许多移民社区,带有“强制城镇化”倾向。
二、田野点简介
循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处黄土高原西端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处东经102°04′~102°49′,北纬35°25′~35°56′。东与甘肃省积石山县和临夏县接壤,西与尖扎县交界,南与甘肃省夏河县和我省同仁县为邻,北与化隆县和民和县相连。县境内四面环山,山谷相间,南高北低,海拔1780米至4635米,相对高差为2855米,全县总面积315万亩。全县草地总面积265.40万亩,其中天然草地面积250.94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239.07万亩),多年生人工草地面积11.56万亩(包括退耕还草4.46万亩),当年生人工草地面积2.9万亩。[1]
岗察乡是海东地区唯一的纯牧业乡,地处循化县南部,距县城35公里。北与尕楞、文都两个藏族乡相连,西面和南面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牧场接壤。平均海拔为3700米,年平均气温0.4—0.9℃,≥ 0℃的积温不足1441℃,≥5℃的积温1169℃, ≥ 10℃的积温356℃;多年平均降水量622.5毫米,牧草生长季的5—8月降水占全年降水的56%;年日照时数2379小时,年日照百分率54%,年太阳辐射量10.29Kw~10.79kw/Cm2;春季多大风,每年大风日数29~56天。牧草生长期122天,无霜期45天,以高寒草甸草场为主。拥有天然草场53.07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52.42万亩,草场类型属高寒草甸草地,平均亩产可食鲜草147公斤。[2]2009年末存栏各类牲畜4.06万头(只、匹),牧民人均纯收入1984元。3.63万头(只、匹),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为57.87% 和47.02%,仔畜繁活率为95.72%,成幼畜死亡率3.26%。全乡2009年牧业产值850.5万元,人均牧业纯收入为1490元。{1}全乡由岗察、苏化、卡索三个行政村组成,共484家牧户,总人口245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5%,户均人口5.08人,其中劳力1153人,户均劳动力2.28人。{2}该乡全部为牧业人口,是一个纯藏族的贫困乡。
岗察乡地处高寒地区,地理环境独特、自然条件严酷。据实地调查,笔者了解到:目前,在岗察乡已定居的部分牧户住房全部为自建的简易住房,且年久失修,而没有定居的牧民绝大多数居住在帐房或土坯房,常年赶着羊群逐水草而居,仍然过着世代延续的游牧生活。这种年复一年的传统而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只能维系着他们最基本的生存。居住条件和生活状况十分困苦,尤其是到了严冬风雪季节,常是畜无草料人无粮,饥寒交迫。这种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是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迫使他们作出的一种无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