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标》下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对课改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标已经重新修订并正式颁布实施,这标志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新的阶段,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随之作相应的转变,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课标;能力;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5-015-1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既是学习中的客体,但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传统教学中物理知识通过老师的讲解、练习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很难做到融会贯通。在教学中,笔者就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红外线的应用前,要求学生自己找资料了解红外线有哪些应用?由于学生在上信息课时能接触到网络,所以他们找到了许多红外线应用资料,知道可以应用于照相、遥控、报警等方面,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当课堂上需要讲授的内容比较少、难度也相对较小时,我常常先让学生自学,从书本中找出需要掌握的内容,然后再找一些学生当众交流,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自学时有所遗漏,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讲解计算时,在评讲完例题之后,一般再把题目中的已知与未知调换,让学生倒过来求解,然后再鼓励学生自己编题目自己求解,在这里就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这样就很容易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的技巧。
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学物理离不开做实验,怎样设计实验来说明一个物理道理或原理,是衡量一个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在考试中常常有这样的题目,即利用身边司空见惯的物品来设计物理实验。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注意利用手边的东西做实验,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张纸、一支笔、一个水杯,都是笔者用来做实验的教具,有的甚至比书本上的还要好。比如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所用的器材是一个空粉笔盒,一个矿泉水瓶子,一块木板。瓶子中第一次加少量的水,第二次加滿水通过改变水的多少来改变质量,由于撞击面较大,所以粉笔盒的运动很平稳,比小铁球效果好多了。我给学生布置的一道提高发散性思维的题目是:你能用一张纸做哪些实验?平时学生的思维都被束缚住了,看到这个题目后觉得无处下手,最多也只能想到教师上课做过的用纸来托住杯子中的水,或者在纸条上放块石头,抽动纸条看到石头没动,很难有创意。教师这时可以启发学生:能不能把纸看成球、看成苹果、看成铅笔等等,让学生经过讨论,打开封闭的思维,引导学生在力学、声学、光学、分子理论几个方面设计出形形的物理小实验。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打开,就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如果安排的实验新颖有趣,更会引得学生跃跃欲试。例如在讲解汽化时,我就把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这个小魔术作为演示实验给学生观看,把手帕浸泡在掺有水的酒精中,取出手帕后点燃,手帕竟然没烧坏,学生感到很惊奇,当再把其中的道理讲给学生时,学生的印象就很深刻。
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是要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因此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采用的方法一是走出课堂解决问题。如在学过光的直线传播之后,利用活动课的时间把学生带到升旗台前,让学生想法测出旗杆的高度,虽然开始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测量的原理,但在实际进行的时候,我控制好学生的分组情况,这样每个小组都圆满地完成测量的任务。二是把实际遇到的问题编成趣味物理题目让学生来解。学过压强后,把实际中可能遇到的现象编成题目让学生分析,学过家庭电路后,把家庭中可能遇到的现象让学生来排除,学生就有比较浓厚的兴趣,这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其目的就是指导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工将重点从知识的传播过程转向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从被动接受转成主动接受。探究中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收集必要的现象和数据。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去认识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活动。物理学原理很多可以从客观实践中总结、概括、抽象面得到,这些都要通过观察来进行。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教师可以给学生选定范围,留心细节,尽量避免各种干扰因素出现,做好适当的记录,同时,还可以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开始训练时,可以只让学生观察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以后可以逐步增加到两个甚至三个现象。有时,实验中的现象不明显或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就要培养注意的指向性和持续性。实验中还会出现一些数据,许多物理规律往往可以从数据中得出来。因此,还要培养正确处理数据的能力。最基本的处理数据的方法一般有表格法和图象法。例如,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一个同学记录了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下:
这时,我们可以看到当物体运动的时间越长时,物体运动的距离也越大。但这样的研究直观性还不大,这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图象的方式来进行研究,即把上面表格的数据转化成下面的图象,由于学生在数学课上已经学过了正比例图象,所以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这样的例子还可以用在研究密度、摩擦力、欧姆定律等方面。用图象的形式来进行研究,具有形象具体、一目了然的优点,用这样的方法寻找物理规律、尤其是成正比的物理规律,显得非常简单。
以上是笔者在物理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作为一名教师,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应积极学习其中的内涵,一切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