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左岸散人 第18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左岸散人 第18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与画家杨国光先生相识、相交已历十余载,回想往事,感慨万千——初见先生,其貌不扬,如草原小溪,默默流淌;又似幽谷俊兰,寂寞孤独。随着交往加深,觉先生如旷野巨树,傲然独立;又似高山奇峰,姿态卓越。后来,我们海阔天空,谈艺论道,畅游古今,皆默契融洽,无拘无束,欣悦之情,溢于言表!人生能有此遇,岂不是无尚幸福?

然有此感想者,非我独专,他的很多道友、学生都感同身受,谓先生为踽踽独行、探索艺术真谛的勇士、侠客,刚正不阿的教育家、思想家、艺术家。

我曾构思,把表现主义画家王炎林与国光先生放在一篇文章中来写,名字都想好了,叫作《水与火》。他们是西安美术学院毕业的同学、挚友,虽然两人艺术风格迥然不同,一个炽烈如火,一个恬淡似茗,但是,他们的艺术思想与追求却殊途同归,“水”与“火”能很好地相容、相溶。

我首先被王炎林烈火般的艺术品格吸引,然后,走近山泉般的国光先生。

实际上,国光先生骨子里也有火性:燃烧,喷薄,纯粹。例如,在教学工作中,他向来以严厉著称,从来不在原则问题和艺术观念上迁就、苟且。艺术实践中,他不畏畏缩缩,从来都大刀阔斧,不断开拓。2005年出版的《杨国光素描速写艺术》中,他引用《诗经·黍离》里的两句诗表达心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他为什么要那么真诚地对待学生、教学、生活与艺术?他为什么要无畏无拘地抛弃枷锁、束缚和羁绊?他为什么常常要把自己置身于荒芜而寂寞的艺术探索之旅?

这些问题,在《杨国光素描速写艺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该作品集辑入先生上世纪60~80年代所作的写生性素描、速写作品131幅,题材涉及工业、农业、山川、风物、民俗、人物等,非常广阔。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作品从题材物理属性上来说可能毫不相干,但是,作为本集中的一分子,则如一粒粒珍珠玉矶,无不闪烁着先生艺术思想在实践中磨砺出的动人光芒。他的早期作品《美院附中学生》、《战士》、《陕西老农》、《乡村女教师》等,准确地捕捉到人物的心灵特质并生动地表现出来,时间虽然过去半个世纪,至今读来,人物依然鲜活灵动、呼之欲出。尤其在《藏族少年》、《藏族女孩》中,通过对藏族少年、少女羞涩、天真、好奇、淳朴眼神与情态的描摹,把高原深处少年、少女在见到外来人时的感觉活脱脱地表现出来,韵味无穷。而《藏族汉子》则刻画了他们的坚毅、沧桑,不由得使人想到青藏高原的艰难困苦。上世纪70年代的系列作品,虽然产生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氛围,可是,先生没有背离艺术原理而去制造假、大、空,缺乏生命力、简单复制生活的作品,他还是坚持科学,坚持艺术精神,按照自己的独特理解挖掘特殊时代中人们的激情与真诚。例如,《水库工地》、《拖拉机》、《祖厉河畔》,通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反映出当时人们渴望发展工农业、摆脱贫困的善良愿望和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就连那代表着工业化的拖拉机也似乎鼓足干劲。这种气象、氛围既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又果断地拒绝——或者说,主动剔除了当时表面化反映生活的条条框框,将充沛的豪情、对大地与人民的热爱真挚地注入作品中。所以,现在读来,依然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壮丽气息。上世纪70年代末,先生又创作了一系列反映藏族人民生活的作品,有遥望远处的藏族小男孩、专注思考的小女孩、汲水的少女、擀毡的妇女,他们都生动传神,惟妙惟肖,仿佛身临其境、能感觉到草原的清香气息。尤其是一幅青年男子献哈达的速写,准确地把握了藏族人虔诚、率真、淳朴、热情的民族本性。这些速写大都表现藏族人连续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先生在写实的同时更侧重于表意。上世纪80年代,他又创作出一系列反映江南民俗生活的速写作品。这个时期,先生的线条更加老道、纯熟、圆润,构图也趋向悠远、淡然、深邃。

不管表现的外在对象如何,先生笔下的线条、构图、造型都指向人物的精神世界,都统一到传达精神的主旨上,所以,才相得益彰。如果离开这一点,线条、构图、造型等所有元素都失去意义,它们越精湛,离开主题越远。只有清楚明白地表情达意,这些速写元素才能彰显其本质特性及魅力。关于速写、素描,很多人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这个过程只是纯粹的技法练习,忽略了对人物精神世界和事物灵魂的洞察、挖掘,所以,画面上最为突出的是技法。技法从来都为主旨服务,从《杨国光素描速写艺术》收入的131幅作品看,先生在这一点上的认识非常深刻,并且随着时展,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鲜明地反映了他的艺术思想发展历程。他表现自我,没有成为技法的奴隶,也没有成为时代的奴隶。在探索中,他按照艺术规律进行实践,始终保持着昂扬的奋进姿态,从来不会被时代淘汰。因为他抓住了艺术的本质,“无论我的素描、速写的美或美的素描、速写,乃是我艺术人格审美实践苦旅的彰显。然而,在我的艺术实践中,对于我们民族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审美、觉悟,则是我始终不渝的追求”。

《杨国光素描速写艺术》出版后,在兰州、西安、北京等地的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更多道友、学生则在赞叹之余,会心一笑。

先生从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素描、速写作品中精选出131幅作品展示出来,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年,他在教学岗位上时,可以面对面地将自己的艺术思想倾力传达,即便学生不能及时接受、消化,但总算是一条正确的路子。可是,近十多年来,由于种种鱼龙混杂的西方艺术理论轮番轰炸,教育者和学生开始对中国绘画艺术及其理论产生片面认识、误读甚至怀疑,在创作中忽视对技法的掌握。而先生对技法则有深刻认识,“得意而忘形”、“技法必须要掌握,但是,在掌握之后就要扔掉,不能成为创作的负担”。他的学生中,有人按照他的指导做了,走向成功经验;有些背道而驰,结果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这还算幸运,有些学生执迷不悟,抱着错误的认识还在摸索、转圈。从他们的身上,先生看到可悲一面,忧心如焚,但是,又不能给许多误入歧途者以“当头棒喝”。于是,他将速写、素描作品展示出来,通过自己艺术实践的发展过程,告诉同行、后辈,什么是艺术,艺术家应该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等等。《杨国光素描速写艺术》中的作品占绝大部分篇幅,文字很少。这不等于先生无话可说,而是要说的话很多,“大美无言”,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在诉说,每一个线条都在诉说,这些话结成集子,可以连续出一本、两本或更多。让先生感到欣慰的是,《杨国光素描速写艺术》出版以来,凡是接触到的朋友,不管是已经有所成就的画家,还是在艺术道路上刚刚起步的青年、学子,都有着共同的评价:艺术高超,品格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