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二人转”往哪儿“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二人转”往哪儿“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先后在三个城市看了二人转演出,我为家乡的这朵山野花遍地绽放而兴奋,同时,也为它在接受市场考验中如何嬗变而担心。

东三省土生土长的二人转,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了,它一直是流行于民间底层特别是农村的俚俗的艺术,在现代媒体引领潮流、人们审美情趣日趋多样、演出市场令人眼花缭乱的今天,它不仅没有萎缩,反而以方兴未艾的姿态与其他艺术形式争奇斗艳,走进了大中城市,活跃于大小舞台,在荧屏占一席之地,以至赴“堂会”为会议做专场演出。二人转的生命活力是由它固有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植根于黑土地的二人转,就其内容来说,无论是传统剧目还是现代剧目,都表现了关东下层民众的生活愿望、道德向往、俚俗情趣和粗犷爽朗、豪放乐观的人文性格,让观众尽情抒发喜怒哀乐之情怀,用老百姓的话说是“看了过瘾”。其表现方法最为贴近生活,情节的妙趣横生、谐谑可笑,说口有噱头有包袱如相声样的幽默,唱词全是口语化的“大实话”,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俗的特点。其表演形态,自由自在,简捷明快,两个人那么“一转”就完成了角色转换。“千军万马,就是咱俩”,夸张的动作,随机的模仿,把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吸纳民歌快板等其他艺术元素运用自如,一方手帕既是绝活又是道具。它是产生于北方民族的具有喜剧精神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二人转适当吸取小品、相声及其他流行艺术的特长,是可以的,但不要“丢失了自己”。时下演出的一些二人转很难说是二人转,没有故事,没有人物,没有唱段,没有认真的表演,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同观众思想感情的交流。有的,正演着忽然跑到后台取来个大旅行袋,当众掏出假发、破帽子、唢呐、三色球、长长的塑料管子等一堆道具,把塑料管鼻子里,另一头接在唢呐上来吹;有的,既不像武术又不是表演,来几个空翻、打几个旋子、倒立用手走几步,或是来个“卧鱼儿”、“下腰”,把麦克放地上,头朝下躺着唱;有的,不只是打情骂俏还动“真格的”,丑旦在台上翻滚,滚到幕布后尖叫,出来时丑角腆着脸让观众看大口红印子,随后就是脏口……纯粹是炫耀“特技”、感官刺激、搞笑耍宝,根本不是什么二人转。

我理解在演出市场竞争中二人转演员是要“挣饭吃”的,但我怀疑,就凭这一套能挣多久?时下,人们是需要消遣娱乐,二人转之所以红火,也是因为它诙谐、机趣、鲜活的艺术风格和狂放、通俗、朴实的乡野本色,能给人们带来愉悦的艺术享受。取悦观众并不错,问题是如何取悦。俗不等于丑,俗的艺术更需要智慧,土野不等于低俗,土野的美排斥做作。目前,二人转舞台上的丑陋现象,已让观众感到“恶心”,观众疏离这种并非二人转的二人转,是不可避免的。

“二人转”究竟要往哪儿“转”?

[原载2007年6月21日《吉林日报・东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