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型地下室渗漏水原因及预防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型地下室渗漏水原因及预防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地下室也成为人们也是人们节约用地、充分利用资源的重要部分。然而近年来建造的住宅楼地下室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渗漏水的问题,影响了地下室的正常使用,甚至有的因地下室积水而被迫放弃使用,造成浪费。本文就地下室渗漏水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了探讨,并结合了某具体的实例工程,详细分析了渗漏水的原因,以及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旨在为类似问题的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室渗漏水;原因分析;预防措施

1 前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不断建成,地下车库、地下用房等也随之增多。然而由于设计、施工、材料等原因,地下室渗漏问题相当普遍,成为质量通病之一,地下室渗漏不仅会降低其使用耐久性,影响正常使用,更甚者还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地下室渗漏水问题值得引起高度的重视。为了预防和控制地下室渗漏水的问题,要深入了解工程地质资料,研究地下水存在形态与分布状况,解决好岩土介质地下水的渗流规律,并正确设计防水方案和选择防水材料和施工工艺,从而解决地下室渗漏水的质量问题。

2 工程概况

大型地下室工程。对发生的大量开裂(底板)和严重渗漏水现象深为震惊。据介绍,底板裂缝宽度为0.3~1.5mm,且大部分贯通。经过核算,这一工程事故主要由主体结构设计不当引起的。

探索未知、解决施工现场实际问题是工程师的责任与使命。在事故分析中,一般按照现象、原因分析、预防措施、治理方法的步骤进行。对于渗漏水的危害,目前缺乏有效的检测设备和手段,主要靠技术人员的知识、阅历和实践经验。分析与综合是基本的思维模式,要倡导“辩证思维、求实创新”。应该看到在建筑防水行业中,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具有这方面的专门人才较少,因此不少工程事故的处理存在许多不足。

笔者认为,对于大型地下室工程的事故分析,只有把结构安全与防止渗漏,设计与施工两方面结合起来研究,才能把原因分析清楚,提出的整改措施具有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现将该事故调查报告中主要内容披录于后,供大家参考。

3 重点渗漏水部位与原因分析

笔者在研究多个大型地下工程建筑经验后认为,在地下工程设计中,必须把结构与防水、刚性防水材料与柔性防水材料两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防水系统的整体技术措施统一考量,才能确保“结构安全、防水可靠”的质量效果。

结合本工程案例,在分析渗漏水原因之前,首先应研讨地下室结构选型,计算方法与施工详图(包括建施与结施)是否科学、合理,能否保证“结构安全”的功能目标;其次,是在上述基础上,研讨防水构造中各构造层次之间的相互适应性,既要做到包容、互补,又要减少它们之间的负面影响,从而达到“不得渗漏”的质量要求。

如何分析工程事故,找出其中真实的并且符合客观规律的原因,是有关各方(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的建筑师、工程师们应具备的素质,而从工程事故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也是大家共同期盼的。根据本工程的特点,笔者借用“两图两表”,来分析事故发生的过程,推断开裂与渗漏水的原因,具有“简明、直观、快捷”的效果。

表1 重点渗漏水部位与原因分析

注:读者今后可对照上表内容,施行“隐患追究与责任倒查”的方法,可少犯或不犯类似的失误。

1)外墙与底板交汇处。各种荷载交集,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同时,此部位钢筋密集,外包卷材固定、密封不严等,都是不利因素。

2)柱网跨中底板部位。底板厚度应通过强度、刚度与裂缝宽度的验算。另外,为使底板不受地基反力,又能约束地基周围的土,在底板下部宜设置滑动层,且可调整结构差异沉降值。

3)柱基底部。独立柱基倒柱帽应按规定采取增强措施,即底板上部钢筋在独立柱基范围内拉通,下部钢筋在柱子基边按搭接长度深入至柱基内,柱基下部钢筋在柱基边上弯并锚入底板内。

表2 底板开裂、渗漏水形成与发展过程

4 结论与思考

4.1 提高防水工程设计质量是当务之急

地下工程设防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刚柔相济,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而提高设计质量,在地下工程中尤为重要;其中主体结构的强度、刚度、抗裂性和不均匀沉降的计算,应充分考虑地基土、地下水以及不同荷载阶段(含施工过程)的实际变化情况。在临近江、河、湖、海地区,因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源丰沛与水压较大,更应从严掌握。另外,“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变形缝、后浇带、施工缝以及各类桩、锚设施等易发生渗漏的部位,更应采取可靠设防与密封措施,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从而显示防水工程设计的综合效应。坚决克服目前实际存在的设防标准偏低、设计滞后和简单化的倾向,避免设计与施工脱节,以及“照抄规范套标图,建筑、结构两分家;防水设计几道线,出了问题奈何谁”的被动局面。

从各地调查得知,“刚柔相济”关键在于主体结构(即刚性防水混凝土)的可靠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本工程发生严重开裂渗漏水现象,且难以根治,对类似工程有警示意义,这次裂缝多数发生在荷载、弯矩、剪力最大的部位,说明在结构设计包括建筑构造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当引以为戒。鉴此,建设与总包方今后在施工之前,必须做好图纸会审工作(必须有防水分包单位参加),必要时可聘请有这方面经验的专家参加;同时防水分包商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做好二次防水深化设计。

4.2 科学认识结构开裂与渗漏水的辩证关系

在地下工程中,长期以来人们努力探求结构与介质的共同作用以及介质自承能力的规律,这种认识上的逐步深化,是构成设计计算方法不断改进与发展的驱动力。而其他学科如计算机的问世,数学模型的建立,又在客观上为地下结构分析计算方法,提供了强大

的物质基础。但在地下工程中,如何科学认识结构开裂与渗漏水之间的矛盾,一直持有不同观点,给设计与施工带来诸多困惑。

鉴于上述观点,笔者认为在目前地下防水工程中,既不能采取单一结构自防水的做法,也不可夸大柔性防水层的作用,只有采取“多道设防,复合防水;外柔内刚,刚柔相济”的防水构造,才能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

4.3 底板防水构造宜设置滑动层

笔者早在2004年就撰文指出,超长、超大的地下结构不应采用不设伸缩缝的做法。“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是一种超静定结构,其筏式底板、侧墙及地下隧道等,一般不存在承载力不足的问题,但有严格的防水和抗渗要求。因此必须解决施工期间温度收缩应力问题以及控制裂缝的开展,抗裂比防水(或抗渗)更为重要。另外,地下室结构一般置于坚硬的基岩、混凝土或地层上,所以会产生很大的外约束力。”本工程底板混凝土强度、抗渗等级分别为C35、P6,厚度为600mm,虽不属于大体积防水混凝土范围。但因C35单方混凝土中水泥用量较多,加上泵送混凝土施工需要,用水量较大,故在大面积浇筑防水混凝土中,温度收缩应力不可忽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底板迎水面设计采用双面自粘橡胶沥青卷材,主观考虑是确保卷材与底板的粘结性,提高卷材防水层的水密性与整体性。但殊不知这样的做法适得其反:如底板与卷材之间、卷材与垫层之间粘结得越好,则两者之间约束力越大,卷材撕裂的概率越高。从趋利避害角度考虑,最好方法是选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并采取干铺法铺贴,这在GB50108-2008第4.3.16条上也有具体规定。

4.4 地下防水工程应坚持“施工程序、施工条件和成品保护”方面的有关要求

“施工程序一般常指建筑物(或构筑物)建造时,按照经过会审后的设计图纸要求,施工中结构受力状态,并考虑相关施工工艺、施工环境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设定的先后序列”;“施工条件实际上要解决热涨冷缩与湿胀干缩的问题,解决好防水材料与基层之间的两张皮的问题”;在地下工程中,还须重点考虑不同结构、不同荷载下结构变位差异,以及地基土不同均匀沉降的影响。据了解,本工程有关各方对这方面关注不够,也没形成书面文件,从而达不到相互检查和监督之责。

4.5 堵漏补强应在裂缝渗漏水原因清楚后方可进行

由于防水工程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滞后性”的特点,“检验地下室是否渗漏,必须在上部主体结构及地下回填土全部完成后进行。同时尚需考虑雨季时地下水位的上升及施工阶段地下降水停止后的影响”。显然,本工程发生裂缝与渗漏水后,没有组织有关各方及相关人员进行会诊,并制定科学堵漏补强方案,实是一个责任心和决策上的失误。而在真实原因未查清之前,轻率地将渗漏水责任转嫁给防水施工方,也是极不正常的现象。

4.6 堵漏、补强方案不应破坏原有主体结构的安全和耐久性

GB50108-2008第9.2.5条强调,“结构仍在变形,未稳定的裂缝,应待结构稳定后再进行处理”,这一点在本工程渗漏水治理中未引起重视。通过现场堵漏治理情况调查,地下室渗漏点呈片状和集中现象,仅靠补漏是无法达到止水目的的。如该工程采用水溶性聚氨酯高压注浆,在许多渗漏点注浆后,发现本处止水,而在其他部位又冒出新的裂缝与渗漏点,且裂缝宽度更大,渗漏水更为严重。

5总结

综上所述,渗漏问题一直是地下室建筑的质量通病之一,并困扰着地下室的正常使用。因此,为了预防和控制地下室的渗漏水问题,就必须要深入了解工程地质资料,研究地下水存在形态与分布状况,解决好岩土介质地下水的渗流规律,并正确设计防水方案和选择防水材料和施工工艺,从而保障地下室的施工质量,避免渗漏水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欢、何宁杰.有关地下室渗漏水问题的原因分析与治理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2008(13).

[2]黄凤明,浅析地下室渗漏(水)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