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烟台螳螂拳阐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据《烟台百科全书》记载:“……(烟台市)流传拳种36个,其中最主要的拳种是螳螂拳。烟台是螳螂拳发源地,也是迷踪拳的主要传播地,在烟台这些拳种流传很广,遍及全国许多省市,甚至流传到日本、东南亚及欧美各地。所以武术界又称烟台为拳窝子。”
烟台市的螳螂拳最初流传于烟台的莱阳、海阳一带,其创始人为王朗。对于王朗具体创拳过程及其生平事迹,螳螂门内仅有口头传说,并无史料可证,故有称王朗为梁武帝时人;有称王朗为宋时人,此说的主要依据是宋朝福居禅师的少林拳谱中有:“夫掌要以太祖长拳起手……王朗之螳螂总敌。”因福居为宋朝人,所以据此推论王朗为宋朝人;但据现有的传承推演,王朗当为明末清初人氏,故《中国武术大辞典》中说:“王朗,明末清初山东即墨人,一说山东青城(今属山东高青县)人。据说他幼习武技,明亡,奔嵩山少林寺习拳棒,以复明为志。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清廷派兵围焚少林寺,王朗与同门逃避于山东崂山寺院。一日,王朗见螳螂斗蝉,双臂伶俐,进退有度,颇含拳技之巧,遂捕之入寺,以草杆戏斗,顿悟以短制长之理,及模仿螳螂长短并施、擒纵随机之技,提炼成勾搂采挂、刁缠劈滑、粘闪靠打等12种击法,再采少林拳精华和猿猴步法,苦练三年,融铸三者为一体,创成螳螂拳”。实际上,关于王朗创始螳螂拳的传说,有多种类似的版本,《中国武术大辞典》中的说法只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而已。
自祖师王朗之后,螳螂拳便根植于胶东烟台的民间,数百年来传承至今,经历代宗师的发展完善,现已是中华武术中名扬海内外的一大支柱流派。虽然现今的螳螂拳已形成诸多流派,但在清朝末年时,螳螂拳也只是称作螳螂拳而已。后来由于传承日久,加之研习者众多,始分枝别派。据拳谱记载,古传烟台王朗螳螂拳的流派为:“光板螳螂辟阴阳,梅花运柔而成刚,五峰两点是七星,五毒俱全为太极,心意源出六合拳,混元一气 手传。”
近年来,由于螳螂拳在外界流传日久、研习者众多,在国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从表面上看虽极为繁荣昌盛,但此中亦是良莠难辨。有感于此,作为烟台王朗螳螂拳的传人,笔者特依据拳谱、县志等史料,并通过对烟台螳螂门各派掌门人及嫡系传人进行专访,著成此文,以期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希以此文同国内外武术界、螳螂门共勉!
一、烟台(莱阳)太极螳螂拳传承世袭表
王朗
邓玉德(侠盗,乾隆年间)
李秉霄(李二苟,莱阳小赤山人,乾隆末年)
赵珠(赵启禄,莱阳大赤山人)
梁学香(梁书圃,号梁一眼,海阳于山夼人)
姜化龙(莱阳黄金沟人)
宋志德(字耀坤,莱阳赵格庄人)
王玉山 崔寿山 李坤山
王元亮 王元乾 张楷堂 张寿山
李飞林 周振东
二、太极螳螂拳名称由来
太极螳螂拳始自于螳螂门第六代宗师宋子德先生。在清朝末年时,得螳螂门一代宗师姜化龙真传的宋子德先生,为了保持螳螂拳传承的正统性,在遍阅武学典籍、遍访武学志士、吸取各派武学精华的基础上,对姜化龙所传的传统螳螂拳进行了大胆合理的改造,从而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太极螳螂拳法,并留有螳螂拳谱为证。此拳一出,即成为胶东原传螳螂拳法的代表,其亲传弟子即威震武术界的“莱阳三山、两亭”,皆是太极螳螂一脉嫡系正宗传人。
三、烟台太极螳螂拳传承史话
自王朗祖师之后,在螳螂门中有一位世代口传的初祖,他便是“侠盗”邓玉德,作为螳螂门的初祖,这段历史在莱阳县志中是有所记载的,县志中说:“……先是小赤山李秉霄,乾隆时随父宦游南中,有大盗某甲,于狱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狱以告官,命出之。秉霄通医理,过试脉,买药饮之,盗汗出而苏,夜半伺隙潜遁。越数月,秉霄深夜独坐,盗突至叩谢,秉霄与语,欢甚。盗以艺授之,秉霄亦英敏,艺成而盗不复至……”县志中所说的小赤山李秉霄,乃是螳螂门第二代宗师。
李秉霄,字二苟,莱阳小赤山人,是螳螂门第二代宗师,螳螂门世传的《螳螂拳谱》序中说:“……清中叶,海邑有附贡生李公秉霄字二垢,文学士也。赴秋闱不第,绝世俗,匿迹山泉,其所交游者,皆一时侠客。公得异人传,兼取内外家之长,独于螳螂之术得其精粹,志在云游,不欲以姓名示人,故人之皆未能识。”
赵珠,字起禄,莱阳大赤山人,是螳螂门第三代宗师。《莱阳县志》记载:“大赤山赵珠,其(李秉霄)高弟子也。珠年老,尝趺坐床上。剧盗卫三素耳其名,遽入爪探其睛,珠手挥之,跌床下,不敢少动。”
梁学香,字书圃,海阳于山夼人,号“梁铁锤”、“梁一眼”,是螳螂门第四代宗师。《莱阳县志》载:“……珠传海阳于山夼梁梦香,梦香传化龙……”,其中的梁梦香便是梁学香之误。梁学香身材瘦小,动作极为敏捷。他能在八仙桌下东窜西走,演习螳螂拳,衣襟不曾触及桌腿分毫。其出拳劲道极足。在一次比武中,一拳打死了对手,从而赢得了“梁铁锤”的浑号,在海阳名震一时。梁公学香前半生以保镖为业,一次保镖河北沧州,遇劫匪三四十人,梁学香施展螳螂拳法,将众盗贼打得抱头鼠窜,四散而逃。但不幸的是,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他头顶盘的辫子散落开,垂贴在右眼上,连绵不断的攻击使他无暇顾及舞动的辫子对右眼的磨擦伤害。此役之后不久,这只右眼便完全失明了,从此他又多了一个浑号――“梁一眼”。
此后,梁学香便带着终生不败的战绩洗手归隐了。回到海阳老家后,为使螳螂拳得以流传,梁学香开始设场授拳。在梁学香的徒弟中,莱阳人姜化龙意诚心敏,侍奉师父甚为殷勤,得到了梁学香的真传。姜化龙曾为他建了一大套红瓦房,竣工后请梁学香来看房,洋洋得意地等待师父的夸奖。没想到梁学香只看了瓦房一眼,说道:“恐怕不太结实吧……”姜化龙急忙道:“都是上好的砖瓦,非常结实的。”梁学香再不发一言,侧身向墙上一倚,一条上接红瓦、下连基石的大裂缝便呈现在姜化龙眼前……
姜化龙,螳螂门第五代宗师,是莱阳黄金沟人。在清末民初,世有“打得硬姜化龙”之誉。《莱阳县志》上记载:“……吉又从于芝修学……(吉)珠常曰‘吾足迹遍七省,角艺者无虑千数百人,所敬事者若匹敌二人而已’。其所敬事谓山西郑某,匹敌则邑人姜化龙。”“化龙,黄金沟人,习螳螂术。……化龙身不满五尺,又痴肥,若无能者,及试其技则灵巧若猿……”
在清末民初的山东武术界,姜化龙、李忠祥(字丹白)乃是泰山北斗。姜化龙与李丹白以及宋子德宋二爷,曾结拜为异性弟兄。宋二爷好武,在烟台拜在姜化龙门下练习嫡传正宗之螳螂拳术。而同为武学泰山北斗的姜化龙与李丹白也作了无私的交流,姜化龙将螳螂拳精要传给了李丹白,李丹白也将其绝技“中路翻车”悉数相授。姜化龙将之纳入螳螂拳中,从此螳螂拳便多了一套号称“群战无敌”的“中路翻车”。后来李丹白凭其所学螳螂拳功及群战无敌的中路翻车,三下沧州,打败了所有对手,开设了多所武馆,为胶东与外地的武术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姜化龙则在烟台、莱阳开设了多处武馆,在传拳授徒中度过了晚年的时光。其主要弟子有:宋子德、刘祖源、姜东洋、纪雷山、袁子、于振江、崔罗亭等。
宋子德,字耀坤,莱阳赵格人,人称宋二爷,是螳螂门第六代传人,也是姜化龙螳螂拳功的全面继承者。故《莱阳县志》中记载:“化龙(弟子)则赵格庄宋耀坤。”宋二爷是胶东首富栖霞车二黑之女婿。其家极为殷富,拥财百万,良田千顷,是莱阳头号富户。因此之故,宋子德先生乃专心研习拳技,并协助姜化龙对梁学香所传拳谱、技艺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螳螂拳谱,对螳螂拳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而其实战功夫更为卓越。相传宋先生与人较手过招,往往一递手,对方便跌出一丈之外,鲜有能够招架其一招半式者。周振东先生在其所著的《烟台太极螳螂拳史话》中说:“螳螂拳在姜化龙、宋子德时代呈现出一种蓬勃繁荣的景象。教授螳螂拳的国术馆遍布了整个胶东以外的许多地区。不但太极螳螂拳声名越来越响,诸多衍生拳种也流传得越来越广,其声势远远超过了其他拳种,一跃成为胶东第一拳,直到今天。这一切都是与宋子德的名字紧紧相联的。”
宋子德先生一生授徒极多,然能承其衣钵者,仅有名震武林的“三山、两亭”,其中的三山是指“莱阳三大山”,也就是崔寿山、李坤山、王玉山三人,其中的两亭是指宋福亭、赵玺亭两人。此外著名者尚有纪春亭、铁胳膊姜玉龙、姜吉和等。
“三山两亭”均与宋先生沾亲带故,其中宋福亭先生是宋先生的亲侄,其螳螂拳功造诣最深。李坤山是李丹白的侄子,他先从姜化龙学拳,后拜宋子德为师。李坤山曾在1933年参加了中央国术馆举办的“国术比武会”,以出神入化的枪法“乱搏杆”打败所有对手,获得了代表最高荣誉的“金盾”。亦曾为其亲书金匾:一支干戈震东洋,半世英雄传天下。解放前,李坤山去了台湾,在部队任教官。后来又到东南亚、美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授拳,如今国外的修习螳螂拳者大多出于他的门下。王玉山先生主要在青岛设国术馆传授螳螂拳法,其徒弟后人遍布胶东,有太极螳螂青岛派之称。至于赵玺亭先生,生平事迹不详。
崔寿山,字彭年,莱阳诸陆人,被尊为螳螂门七世祖,主传烟台一枝。其在太极螳螂拳方面的造诣仅次于宋福亭先生。崔寿山先生对于螳螂门而言,最大的贡献在于编写了《螳螂拳谱》,该谱一脉相传,成为螳螂门正宗与否的凭证。崔寿山先生艺成后,曾任教于莱阳国术馆,后到大连授拳。20世纪30年代初,他应烟台张楷堂先生之邀,到烟台张家传授嫡系螳螂拳法,凡六年。崔寿山先生将螳螂拳真传尽数传于张楷堂先生后,又在烟台设馆授徒,主要传人有孙相庭等人。晚年返回莱阳老家,在20世纪60年代初因病去世。由于崔先生一生恬淡处世,只以授拳自娱,与俗无争,故得其全传者极少,仅有张楷堂、纪春亭和孙相庭三位先生为其衣钵传人。
对于崔寿山先生传人的情况,近年来多有误导,如有称徐凤岐先生亦为崔先生衣钵传人者,实则不然,虽然徐先生确实曾从学于崔寿山先生,但所承极为有限。当年作为崔寿山先生第二代掌门弟子的周振东先生,曾在烟台市少年宫遇到了徐先生,周先生以师传拳法为徐先生作过演示,徐先生仅知系崔寿山宗师的拳法,而并不识周先生的太极螳螂拳为何种拳路。故现在能代表崔寿山先生太极螳螂拳功真传的,仅有崔寿山先生衣钵传人张楷堂先生之弟子周振东先生一人而已。
张楷堂先生,烟台所城里人,系螳螂门第八代宗师。其自幼好武,曾在烟台武术界赫赫有名的郝家,师从宗师郝恒禄、郝恒信习郝家梅花螳螂拳。20世纪30年代初,师从崔寿山先生习太极螳螂拳法,其对螳螂拳理的领悟之深常令崔先生大感惊奇。崔先生曾对张先生说:“看到你打拳,就好像看到了宋先生当年的风姿。”张先生表面诚惶诚恐,心中却喜不自胜。张先生在崔先生指教下勤学苦练,只用六年便精通了太极螳螂门的所有武功。
1993年,张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3岁。其掌门弟子为周振东先生。
周振东先生,烟台市人,系螳螂门第九代嫡系正宗传人,师从崔寿山先生之大弟子张楷堂先生,全面继承了宋子德太极螳螂拳功,是“菜阳三山”崔寿山之第二代掌门弟子,曾任烟台市塔山职业学校武术总教练一职。其武功出神入化,堪称绝品,且武德秉正、武有文范,由于他教导有方,其所授弟子武功亦极为出色,曾在青岛举办的一、二届国际武术锦标赛获金牌6块。1999年8月,他携弟子参加了在威海举行的山东省螳螂拳、螳螂剑比赛,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2002年8月在烟台蓬莱举办的2002年山东省“宝源杯”螳螂拳锦标赛中,周先生又获得长器械、对练、个人全能、短器械、拳术、全能等六项第一,其女周蕾也取得了对练、拳术、短器械等三项第一,爱徒张波也取得了全能、对打两项第一,并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三的佳绩。
四、太极螳螂拳之特点
太极螳螂拳法是古传拳功,其拳功系依据《周易》之太极阴阳学说推演而成,有周天360手,八八六十四肘,讲究阴阳、刚柔、进退、虚实。其最突出的特点,一是手法多,二是劲路奇。太极螳螂拳手法讲究16个字,即硬崩实砸、提拿封闭、黏粘帮贴、来叫顺送。其劲路亦与众不同,讲究以劲硬劲为基础的囫囵劲,俗有传拳不传劲之说。
五、太极螳螂拳的拳功体系
正宗的太极螳螂拳械功法,根据宗师崔公寿山所传,拳法计有中路翻车、八方、崩补、分身八肘(共分五段)、乱接、摘要(共分七段)、梅花路等共计十七套(螳螂门传统称段)。器械:引龙出水刀、白猿偷桃刀、乱搏杆(亦名乱枪)、十八枪、大刀、掠水棍棒等。内功以三回九转罗汉功为本,辅以八段锦、神仙起居法、太上养生要诀等内功心法,以及铁沙掌等外练功法,以达到“令人入手无路,而触处受伤,此所谓混然一太极是也”之境。
六、太极螳螂拳谱
《太极螳螂拳谱》是宗师崔公寿山集从梁公学香传姜化龙,姜传宋子德之一脉拳法精髓为一体之武学典籍,该谱大小约为大32开本左右,毛笔竖版抄写,分为上下两本,上本内容为序、传承、内功、理论、器械,下本内容为基本拳法、散招解析、套路等。它记载着螳螂拳渊源及师承关系,以及螳螂拳在演习时所应达到的力道劲法,并将螳螂拳在实战中的应用法门进行了详细的批注,给后人以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考证材料,是不可多得的武学典籍,堪称螳螂门传世经典巨著。
周振东先生在其所著的《烟台太极螳螂拳史话》中说:“太极螳螂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经三百余年至今,实属不易。我们将用所有的精力和心血来钻研这门拳法,与诸武学同道砥砺同勉,将其继承宏扬,以不负本门先师的嘱托,为振兴中华文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尽到我们应尽的责任。”笔者深以为然,故著此文与国内外武术界及螳螂门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