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信息化带动多彩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信息化带动多彩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课堂,跟随着社会的发展,从黑白走到彩色,方法、形式也向多元化发展。在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素描、美术欣赏、平面构成和专业课VI设计等课程中使用信息化教学,使课堂的授课难度降低,形式生动多样,丰富课堂。在进程中,我们要注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断学习、创新,尝试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直观、生动、多彩

【关键词】信息化;艺术设计;课堂;多彩

彩色摄影技术出现,彩色电视研制成功,再到现在的LED,我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多彩。课堂,跟随着社会的发展,从黑白走到彩色,方法、形式也向多元化发展。

依然记得,我的小时候,小学的黑板,是那种木质的,坑坑洼洼的,刷的油漆也不能很好地吸附那些粉笔,坐的位置有点反光,就看不到老师写了什么了,更别说什么彩色了,黑白的能看清楚就很好了。每堂课都看到老师使劲地往黑板上写,希望我们都能看清楚;还要把字写大点,要不然后面的同学会看不清,字写得大了,那课堂上得来回擦黑板,课室里面尘土飞扬,老师即使尽量背着身擦,也没办法避免吸入那白色的粉末,坐在较前面的同学也只能拿书遮着鼻子。这些情景,陪伴着我们念完小学。后来就好多了,黑板变成磨砂玻璃的,版面也扩展了,粉笔也能很清晰地展现;再到后面,出现幻灯机,老师有较多的内容要展示的时候,可以把东西写在玻璃片上,放在幻灯上投影出来,可阳光猛烈的时候根本看不清,坐在下面的同学总有那么一点是看不到的,被幻灯机的镜片挡住了,我们的头需要左右探一会儿才能把内容看全。幻灯机的应用还是持续了比较长的时间,老师用胶片代替了玻璃,直到我读完高中。有彩色粉笔,但一般只用来标标重点,改课堂作业,最兴奋的就是高中的一次美术欣赏课,老师带来彩色的幻灯片,在屏幕上展示。可以说,在咱们这些二类城市里,2000年以前的课堂基本是黑白的。进了大学,硬件条件是不一样的,从此多彩起来。

2005年大学毕业,进入学校当老师。一所自负盈亏的职中学校,条件还得慢慢地改善,依然用木黑板、粉笔进行教学。我的工作是负责学校里新开的一门专业——电脑美术与广告设计的专业课程教学,在课程安排上有素描、色彩基础、三大构成、美术欣赏、包装设计、vi设计、广告设计等。至今在学校工作了7年,带了6届电脑美术设计的学生,设备从没有到有,再逐步完善,后来我们并到一间设备更完善的市直学校,我是深深体会到信息化的力量,确实使课堂增条色彩。

素描,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我参加工作任教的第一门课程。从我开始学画画,到大学的素描课程学习,都是老师准备一张比较大的纸钉在画板上,摆好画架,老师侧身看着对象,一边示范,一边解说如何作画。学生就在旁边围着看,靠近老师的坐着、中间的站着、后面的踮着,里里外外地把老师围着。认真学习的学生努力地看,生怕错过了些重要部分,来回盯着对象和老师的画面,站累了,也会左顾右盼一会儿;稍微没那么积极的学生,趁着老师画画的时候也会挨着细声讨论,说着说着就说到别的事情上了……还有些个头不高,又挤不进去的学生,干脆自己画自己的。上面说的情形都是小班教学,10人至25人一个班的情况。老师边作画边讲解,很难在10分钟至20分钟内完成一张大的素描,时间长了,学生开始挨不住了,说话的、开小差的、打瞌睡的就开始出来了。在职中的教学,是50人左右一个班,上面所表现的问题就更严重了,引进信息化教学能活跃素描课堂,并从基本上解决上面的问题。

例如,我们在上《静物写生》的时候,可以运用Powerpiont进行多媒体放大演示写生对象,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看清楚。接着分析整组静物的组合关系,用【画笔】工具在图片中直接画出其组合框架,从而教导学生如何在画面上构图,链接视频播放绘画构图过程。运用画图组合或简单3d效果演示进一步分析各个静物的特点,讲述在画画的过程中需要把握的要点,链接视频播放绘画的主要过程。这样,所有学生都能看清楚,老师也能在旁边更仔细的讲解,并且缩短了示范绘画的时间,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练习,老师进行巡堂辅导。在评讲作业的时候,也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把作品投放到屏幕上进行讲解,学生都能看清楚作品,并可以相互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发现各自的优缺点,共同学习。

现在的职中的素描课程,不能单是技能、技巧的乏味训练,应该要变得丰富、多样并具有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看画面的视觉能力,锻炼学生快速绘图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在上《石膏像写生》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介绍相关的雕塑人物、作者的故事,拓展学生的艺术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看图讨论雕像的显著特征及形态,加深认识;在图片中用虚线把石膏像概括成简单几何图形,引导学生把握整体比例和结构关系;展示不同光源的图片分析明暗规律,并以问答方式促使学生进行思考,活跃课堂,配上相关的作品展示,加深认识。有时候,也可以把肖像漫画引入课堂,给学生展示一些名人的肖像漫画,在看图与问答中学习肖像漫画以极度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表现人物,使其特征突出,性格表现明朗。

在听一堂素描公开课时,我有这样的猜想:我们是否能利用摄像机拍摄老师的绘画过程,同步在屏幕中显示出来,老师可以带着扬声器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还可以根据课堂的需要切换到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课堂结束前切回到摄像机,屏幕演示进行评讲……

美术欣赏,每个艺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这几年的教学中,用了几本不同的教材,讲的都是相类似的内容。开始的时候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艺术理论基础》,内容比较理论化,我主要抓住以理论指导欣赏、创作的角度去讲授这本书。欣赏作品,总得让学生看到画面才能欣赏吧,凭空没办法把画面准确说出来,书上面配有黑白图片,后面带有彩图,但毕竟不多,在课堂上有些内容没办法说清楚。前期我只能在简单的课室里上课,我尽量把后面彩图的作品讲的详细点,更多地带领学生欣赏彩图;有时候会带一些画册到课堂上,讲到哪个作品,就举起来给学生看看;也会把一些比较经典的作品晒成照片,给学生传阅,进行分组讨论……我尝试了很多,收集了好多作品、画册来支持正常的美术欣赏课堂。后来,我们改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美术欣赏》,书的美容欣赏为主,包含了中外的观赏性美术和实用性美术,内容丰富,书本配有光盘,囊括书中提到的作品并按章节展示。很好的光盘,需要电脑、多媒体播放才能展示出来。在有限的条件下,我经常在课后集中学生到电脑室观看,尽量让学生“真正”地从视觉上欣赏作品。看的目的是达到了,但学生每人对一个屏幕,课堂的气氛比较难集中起来,也没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欣赏。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离开了具体的图像,很难达到美术欣赏的目的。”终于盼到在多媒体室上《美术欣赏》课,这样,学生能清楚直观地欣赏作品,并把注意力往前集中,而我也能把更多的作品带给学生,引导学生看图、讨论、欣赏,使他们知道更多,加深认识。在讲到法国米勒的《拾穗者》时,在屏幕上把作品完整展示出来,让学生观看,进行问答讨论:画面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前景的原野上。画面展示出来的是暖黄的色调,属于傍晚的色彩。三个弯腰拾穗的农妇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然后放大图片进入细节部分讨论解说:农妇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等。再到动作模仿,感受其中蕴含的力量。最后进入拓展部分,从电脑中调入米勒其他的作品,如《晚钟》、《喂食》、《倚锄的人》等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绘画风格。又如在讲《千里江山图》时,那种宏大的气势,青绿炫目的色彩,光看其黑白图片又怎能感受到他气势和青绿山水的瑰丽呢。

平面构成,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三大构成的基础。从教到现在,我们用过基本平面构成的教材,但大同小异,都是从基本形(点线面)-构成(重复、特异、渐变……)、肌理、构图分割、错视觉—平面设计应用。我喜欢讲平面构成,里面的内容与自然、生活息息相关,能从中找到平面构成的规律,也能从中找到构成的灵感。在早年的课程当中往往会花比较多的时间去描述一些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想象其画面,进而完成对于构成的理解,但现实当中的一些情景,是没办法用语言具体描绘的,有时候我在黑板画上很多小图解说才勉强把内容讲明白、具体。例如我们在讲重复构成到特异构成的演变时这样描述:“下雨天,放学时,我们站在楼上看到同学们撑着伞陆陆续续地离开的情景。”我尝试过,还加了更多的附加语言,学生也没能画出较好的重复的画面,那如何演变下去啊。现在有了多媒体教室,事情就好办多了:先在屏幕上打出上面的描述,让学生进行画面想象;接着给学生展示一些各种角度的实拍图片,就在学校里拍到的下雨天的画面,并要求学生在速写本上画一些重复构成的小图;然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个别同学的构图,学生之间分享感受,对比画面;再回到电脑屏幕,展示一些相关的重复构成作品。“同样的情景,如何演变到特异呢?”播放《向左走,向右走》的一段相关电影视频,问:在剪辑中是怎样把男女主角从密密麻麻的撑着伞的人群中找出来的?这是电影惯用的手法,在很多片子中都能看到。打开Photoshop,利用软件仿照影片中的画面进行图片的黑白-彩色特异表现。启发思维,让学生尝试更多的特异的演变,并邀请学生到讲台上讲述和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

又如我们在讲到错视觉的时候,在黑板上把图画出来时非常费劲的事情,而且画得不准确,把图片打印出来又受大小的限制,后面的同学也看不清楚。利用多媒体显示图片讲述错视,既准确,又生动,能很好地展现错视的效果,并展示多种多样的图片,引发学生的错视觉感受,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VI设计,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一套以标志、名称为核心的应用系统设计,企业标志要以固定不变的标准原型在CI设计形态中应用,在着手做整套VI设计前必须绘制出标准的标志设计比例图,并表达出标志的轮廓、线条、距离等精密的数值。

在我们讲标志设计的时候,往往会讲到一些成功的标志设计,也会对这些标志进行一定的解说,让学生通过欣赏学习如何进行标志设计。例如“可口可乐”、“苹果”“中国电信”等,学生都非常熟悉,但解说的时候有具体的图片更能把话说清楚、具体,这时候,我会在自己收集的标志图库里把图片导出来,在屏幕上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解说。还有更快捷的方法就是上互联网搜一搜,图片、象征意义解说、标志应用等全出来了。这样下来,学生学到的知识内容就更广泛了,内容也更接近生活,对于标志的应用也更实际了。

现代的设计离不开电脑,学生毕业后就业需要直接在电脑上进行设计。利用电脑进行设计教学,学生能直接在电脑上绘制出自己的设计稿,尝试不同的颜色组合。即使要对图形、文字等进行修改也是非常方便的事情,简单的把本来的设计稿复制一个,然后对复制稿进行修改,修改后还可以与原来的进行对比,权衡好坏进行取舍。在电脑房上课,学生可以熟悉电脑操作,在课堂上做设计,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老师也可以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直接指导,遇到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可以直接跟学生说,对着屏幕说更清楚明白;有什么建议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演示出来,效果直接;甚至学生在操作上出现问题也能直接拿过鼠标,指导操作;遇到不错的设计作品也可以利用教师端直接投放到所有学生的屏幕进行讲解。

信息化教学,是社会发展的进程。教学信息化,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在教学设备上要不断提高,电脑需要更新换代,投影仪会在多年使用后出现老化现象,课室的窗帘的遮光性也要提高,还有其他音箱、麦克风、实物投影仪等配套设备;在师资要求上,需要老师们掌握电脑和多媒体设备的应用,需要掌握各个软件的操作,同时对于授课的过程、内容、方式进行合理安排,更需要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在备课上。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使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手法都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信息化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避免滥用电脑媒体,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更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尝试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直观、生动、多彩起来。

参考书目:

[1] 《美术欣赏》,奚传绩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第2版;

[2] 《艺术理论基础》,杨琪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3] 《VI设计》,金琳 赵海频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4] 百度百科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