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湛江地区3677例乳腺癌的临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湛江地区3677例乳腺癌的临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分析湛江地区近20年来3677例乳腺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可能的发展趋势。 方法 总结分析湛江地区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四家医院1992~2011年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3 677例资料,将20年资料按每5年为一时间段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992~1996年与2007~2011年比较,乳腺癌的收治率增加了193.4%。发病中位年龄由49岁降至46岁,下降了3岁;

[关键词] 乳腺癌;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1-0020-03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约100万妇女确诊为乳腺癌。从全世界范围看,我国为乳腺癌低发地区,但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大城市增幅更快[1,2]。死亡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3]。乳腺癌的好发年龄为40~60岁,近年来乳腺癌发病有年轻化趋势,其中位年龄逐渐下降。而病理类型则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非浸润性癌所占比例较低。本次试验分析了湛江地区近20年来3 677例乳腺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情况,了解湛江地区乳腺癌的发病特点和变化规律,为本地区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以及肿瘤预防提供更详细、更有针对性的流行病学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总结分析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这四家医院1992~2011年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3 677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这四家医院的规模位于湛江地区医院的前列,其中三家为三甲医院,一家为二甲医院,开放病床均在800张以上,基本包括了湛江地区乳腺癌诊治的绝大部分病例,收住的患者基本上可代表湛江地区的状况。所取得的数据具有较强真实性、可靠性与说服力。将20年资料按每5年为一时期进行统计分析,调查获得患者详细的个人信息和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城乡来源、临床症状、肿瘤位置、病理类型等。

1.2 统计学方法

运用Excel 进行双人录入、校对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这两个时期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与χ2检验比较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乳腺癌年段收治情况

3 677例乳腺癌患者年段收治情况(表1)1992~1996年,1997~2001年,2002~2006年,2007~2011年分别有648例、809例、967例和1 253例。2007~2011年与1992~1996年比为1 253∶648,近20年乳腺癌收治率增加193.4%,平均每年上升 9.67%。

2.2 乳腺癌的年龄构成分析

3 677例乳腺癌患者年龄l7~82岁,中位年龄46岁。年龄分布(表1)。其中年龄≤40岁青年乳腺癌患者751例,占20.42%;40~59岁的中年乳腺癌 2 463例占66.98%;61岁以上的老年乳腺癌473例,占12.86%。1992~1996年与2007~2011年比较,中位年龄从49岁下降至46岁,下降了3岁。按每10岁年龄段计算40~49岁最多占42.67%,其次为50~59岁年龄组,占24.04%。

2.3 临床特征

主诉症状:患者绝大多数以乳腺肿块为主诉。其中乳腺肿块3 577例(97.28%),溢液71例(1.93%),腋窝肿块12例(0.33%),体检发现15例(0.41%)。性别:3 677例乳腺癌患者中男性25例,男性患者比例极小,为0.67%。病灶位置(表2):以左乳多见,为1 929例(52.46%),右侧1 720例(46.78%),双侧同时发生者24例(0.65%)。将1992~1996与1997~2011年两时期比较,左乳由55.56%降至5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4,P < 0.05)。而右侧乳腺癌患者比例有了显著的上升。

2.4 病理类型及分布

见表3。乳腺癌病理分型较复杂,在本文中,按1983年全国乳腺病理分类研究协作组提出的分类方法,将乳腺癌分为非浸润性癌(5.98%),早期浸润性癌(12.97%),浸润性非特殊性癌(72.12%),浸润性特殊类型癌(7.48%),混合型癌(1.00%)和其他16(0.44%)。其中非浸润性癌包括导管原位癌,小叶原位癌和Paget病。早期浸润性癌包括导管癌早期浸润和小叶癌早期浸润。浸润性非特殊型性癌包含种类较多,含浸润性导管癌、单纯癌、硬癌、髓样癌、浸润性小叶癌和腺癌。浸润性特殊类型癌包括黏液癌、状癌、鳞状细胞癌、小管癌等。

2.5 平均住院时间与首发至初次确诊平均时间

见表4。1992~1996年段平均住院时间是18.13 d,2007~2011年段平均住院时间是16.37 d;出现首发症状至初次确诊平均时间1992~1996年段是37.45个月,2007~2011年段是16.34个月。

2.6 城乡比例

见表5。3 677例乳腺癌患者中,城市居民2 366 例,占(64.35%),比例从1992~1996年段的73.61% 下降到2005~2009年段的57.78%;农村居民1 311 例,占35.65%,比例从1992~1996年段的26.39%上升至2007~2011年段的42.22%,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将1992~1996与1997~2011年两时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1,P < 0.01)。

3 讨论

乳腺癌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约占女性癌症发病的30%左右[4],国内外乳腺癌发病率始终在不同程度的上升,近20年尤为显著。西方发达国家的乳腺癌发病率仍在上升,但死亡率却呈下降趋势[5]。我国是乳腺癌低发国家, 但近年来发病率也出现明显上升趋势。这种上升趋势存在于我国的大部分地区[3-7],但个别地区的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8]。徐燕君等[9]研究发现广东省乳腺癌死亡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乳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死因顺位的第8位(1990~1992年)上升至第6位(2004~2005年)。乳腺癌对我省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然而湛江地区尚未对乳腺癌的流行状况进行系统统计分析。本文就湛江地区1992~2011年乳腺癌的发病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

湛江地区1992~2011年共收治3 367例乳腺癌患者,收治率增加193.4%,平均每年上升 9.67%。虽然收治率不等于发病率,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本地区乳腺癌发病率上升的趋势。这可能与饮食习惯的改变,初潮年龄降低,环境的影响,劳动强度高等有关,也可能与哺乳期缩短或不哺乳、第1胎足月产的年龄偏大,以及常染发、涂指甲油有密切关系[10]。

本组资料中年龄分布介于17~82岁,中位年龄从49岁下降至46岁,中位年龄逐渐降低,和相关报道较一致[11]。40~49岁年龄组乳腺癌比例最高,为1 569例占42.67%。其次为50~59年龄段,为884例占24.04%。年龄≤40岁的乳腺癌751例,占20.42%。欧美国家与我国的乳腺癌患者年龄结构有较大差别,欧美国家的患者以中老年居多,Jenal等[12]报道的乳腺癌患者中

乳腺癌多以乳腺肿块为主诉(97.28%),偶有以溢液(1.93%),腋窝肿块(0.33%),体检发现(0.41%)等为主诉。乳腺癌是一个女性占绝对多数的恶性肿瘤,本组资料中只有25例男性乳腺癌患者,占为0.67%。而病灶首发位置多了左乳为1929例(52.46%),右乳为1 720例(46.78%),与其他地区相一致[14]。但是1992~1996年度左乳腺癌患者从55.56%降到1997~2011年度的50.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应的右乳腺癌患者有所增加。说明湛江地区的乳腺癌患者初发部位有左乳降低的趋势。

乳腺癌以浸润性非特殊性癌为主,为2 652例(72.12%)。其次为早期浸润性癌,为477例(12.97%)。早期浸润性乳腺癌的比例随时间增加,由1992~1996年龄段的(11.42%)上升为2007~2011年龄段的(14.45%)。胡江辉等[15]报道的湖南2 086例乳腺癌患者中,浸润性非特殊性癌比例为84.5%,早期浸润性癌2.3%。本组资料早期浸润性癌较之明显增加,这可能与本地卫生健康意识增加,早期就诊率较高,经济条件稍好有关。其余病理类型如浸润性特殊类型癌,非浸润性癌等较之无明显区别。乳腺癌病理类型复杂,病理类型变化较大,治疗起来需要更多的耐心。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平均住院时间(主要是手术治疗)减少了1.76 d;而出现首发症状至初次确诊平均时间缩短了21.11 d,这主要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健康意识的增加,医疗保险的普及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使患者的求治率提高。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早期诊断的患者越来越多,早期浸润性乳腺癌的比例增加。

城市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高于农村,城市女性乳腺癌死亡率水平与农村之比为1.18∶1。这与城乡生活习惯及其他种种因素密切相关。本组资料中农村患者的比重由过去的26.39%上升到 42.22%,而城市患者则由73.61%下降至57.78%,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的不断扩展,农民生活方式出现明显变化,城乡差别逐渐缩小,随之而来的就是乳腺癌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16]。

湛江地区乳腺癌近20年来的临床特征表明,近年来湛江地区乳腺癌可能有发病率上升、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增加,以及左侧乳腺癌比例降低趋势。因此,应该加强妇女乳腺癌相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及乳腺普查力度,提高疾病预防意识,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何嵘,阳爱云. 中国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研究现状[J]. 实用预防医学,2006,13(6):1669-1672.

[2] 武秋林,曾芳玲,曾晓琴,等. 广州市1994~2003年乳腺疾病筛查情况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10):52-54.

[3] 李连弟,鲁凤珠,张思维,等. 中国恶性肿瘤死亡率20年变化趋势和近期预测分析[J]. 中华肿瘤杂志,1997,19(1):3-9.

[4] 张忠清,李广灿,叶召,等. 乳腺癌当前流行趋势[J]. 中国肿瘤, 2000,9(10):454-455.

[5] Tyczynski JE,Plesko I,Aareleid T,et al. Breast cancer mortality patterns and time trends in 10 new EU member states: mortality declining in young women, but still increasing in the elderly[J]. Int J Cancer,2004,112(6):1056-1064.

[6] 李金璞. 北京市宣武区1976~2000年乳腺癌死亡分析[J]. 中国肿瘤,2002,11(1):23-24.

[7] 周金意,武鸣,杨婕,等. 1973~2005年江苏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变化趋势[J]. 中国肿瘤,2010,19(12):811-814.

[8] 陈可欣,何敏,董淑芬,等. 天津市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死亡率和生存率分析[J].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6):573-575.

[9] 许燕君,罗乐,夏生林,等. 广东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趋势分析[J]. 华南预防医学2011,37(6):12-16.

[10] 梁美莲,江瑞英,刘维奇. 广东佛山地区乳腺癌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J].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2,4(3):159-160.

[11] 吴萍. 102例乳腺癌临床病理学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3):3070-3071.

[12] Jemal A,Murray T,Ward E,et al. Cancer statistics,2005[J]. CA Cancer J Clin,2005,55(1):10-30.

[13] 华晨,邓甬川,陈丽荣. 青年乳腺癌特点及预后[J]. 浙江预防医学,2004,16(7):11-12.

[14] 何建芳,赵东晖,刘旭明. 广东东莞乳腺恶性肿瘤523例临床病理分析[J].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5):368-370.

[15] 胡江辉,汤梦娟,赵文健. 乳腺癌患者2086例年龄和病理构成分析[J].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10(1):36-37.

[16] 孟瑞琳,陈纯,温建豪,等. 2004~2005年广东省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患者死亡分析[J]. 华南预防医学,2011,37(6):31-35.

(收稿日期:201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