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朗读,奏出美妙的乐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朗读,奏出美妙的乐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朗读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几点看法。

一、比较揣摩,体验朗读

语文课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味,做到“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再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得到欣赏,认识上得到启迪,朗读能力上得到发展。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中有这样一句:“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人们管我叫‘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又变成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特点,比较、揣摩重点字词“落”“打”“飘”的不同,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入情入味地朗读,边读边做动作:“雨”是从天上落下来,读“雨”“落下来”要显得不慢不快;“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读“雹子”“打下来”要重读;“雪”是从天上飘下来,读“雪”“飘下来”要想象“飘浮”的样子,要很轻很轻地读。这样既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了朗读能力,又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从而取得教师条分缕析细致讲解也难以收到的效果。

二、吟诵品味,入情朗读

语文课本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我们不但能够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人教版四年上册《搭石》文字朴实,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散发出融融的暖意。为了让孩子感受到这种美,可采用“品读”的方法,引导孩子读中品,品中读,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语感,熏陶孩子的情感,努力达到“意文兼顾”。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这一句时,抓住“协调有序”这个关键点,创设情境合作朗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后面的……”让学生与老师逐渐加快交替轮读,身临其境地体会“抬起脚来,紧跟上去”的和谐,深入地理解“协调有序”的意思,然后巧妙地把“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两句话变成朗朗上口的诗句,用大屏幕投影出来,并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反复吟诵,入情入境地体味,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感受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协调之美、节奏之美,达到了品读语言与理解感悟语言的相互交融。

三、多元理解,个性朗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张扬生命的风帆,个性化地读,创意地读,朗读园地才会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唯一的听众》中的“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可启发学生体会“老人的心感受到了什么”?请你读这一句。你能读出什么?为什么?带着你的感情读。有的读出了老人对我的鼓励,有的读出老人为我的点滴进步而高兴,有的读出老人对我的赞赏。这不一样的理解感悟,不一样的朗读表达,多样化的启迪才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自读自悟,尊重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导个性化朗读,就要多问问孩子“你觉得该怎么读,为什么?”多听听孩子的体会与想法,激发他们顿悟辞发、自读自评。

四、声情并茂,层层引读

引读作为朗读的教学形式之一,极具鼓动性和感染性,容易渲染烘托课堂气氛,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内核。如人教六上《老人与海鸥》文中“这位老人每天都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引读:(配乐)

师:十多年啊,十多个冬季,有一千多个日子。在这一千多个日子里可能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情,老人可能生病了,可能碰到特别恶劣的天气,可是这位老人——生接读: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师:无论天气多么寒冷——生读:这位老人……跟海鸥相伴。

师:无论身体多么虚弱——生读:这位老人……跟海鸥相伴。

师:无论经济多么困难——生读:这位老人……跟海鸥相伴。

师:衣服会褪色,甚至老人的头发也从乌黑褪成了花白,但老人对海鸥的深情却从未褪色!

这样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通过层层引读,反复吟诵,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悟到老人对海鸥的一片深情,从而激发对老人的无限敬仰,而良好的语感也在这反复的吟诵中得到培养。

五、巧妙评价,灵动朗读

有效的朗读评价是促进朗读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如有个老师在教学人教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一句时,是这样进行朗读评价:

师: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让你想到什么呢?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又让你想到什么呢?能不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读,但读得还不够入情)

师:你已把我们带到圆明园附近,哪位同学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进圆明园?

(生读)

师:“热闹的买卖街”中一定有许多洪亮的声音,你读出了这一特点,但“山乡村野”是那么空旷悠远,想想该怎样读。

生:舒缓地慢慢读。

师:听,我们眼前好像浮现出与热闹的街市风光迥然不同的田园风光。谁再来读?

(生入情入境地读)

师: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热闹的买卖街,来到了空旷的山乡村野。

这样的朗读评价,拭去刻意评价的痕迹,使之多了感性与灵动,少了程序与呆板,多了想象和意境。

(作者单位:福建省云霄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