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烛光导航工程”论大学生导师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烛光导航工程”论大学生导师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作者简介:方 萍,女,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团总支书记、本科生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通讯作者: 曹丽琴,女,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印刷工程研究室讲师,兼职班主任。

摘 要: 2012年开始武汉大学正式将“烛光导航工程”纳入学校工作要点,出台了《武汉大学烛光导航工程实施办法》,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出发,不断推广和完善大学生导师制。本文从“烛光导航工程”出发,浅析大学生导师制的必要性和优势,并对如何确保有效执行导师制进行探讨。

关键词: 导师制;必要性;优势;有效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可以自由和自主选择有兴趣和可以发挥特长的课程,这些改革的推行和实施为导师制的开展提供了空间。当前,导师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和尝试已成为本科教育的一种需求。自2000年以来,国内一些大学开始积极推进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2005年,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始实行“烛光导航工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该学院每年80%的毕业生入读名校,十余人被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录取。2012年,武汉大学正式将该工程列入学校工作要点,各院系选择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的教师担任“导航师”,将所有本科生均纳入导航师的指导范围,从入学到毕业,每名导航师带领4~5名学生,从学业、思想、就业等方面全程“贴身”辅导,一对一指导学生选课、实验、科研和毕业设计等。

从各高校的经验来看,本科生导师制对加强学生学习指导、心理指导与思想行为指导具有现实意义。可以说,在国内高校推行导师制是学分制改革顺利实施的制度保障之一。但在推行的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考虑。

一、实行导师制的意义

1 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

高等学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园地。我国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然而,在新旧经济体制转换、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时期,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冲击,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诱发“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的思想意识。导师可以在指导过程中加强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并以身作则,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方式,争取家长、社会的支持,使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追求。

2 完善大学教育管理制度

辅导员、班主任制度是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一种基本模式,在高校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辅导员和班主任制度面临极大困难和挑战。一名辅导员或班主任需要管理的学生由几十人到几百人,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同时由于专业知识背景相对薄弱,在大学生教育中难免考虑不全,往往容易“抓两头放中间”。导师制增加了大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的机会,教育和启发大学生的机会也相应增加。导师可以根据大学生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与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管理互为补充和促进,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力度。

3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

现有高校授课模式中专业授课教师与学生交流比较缺乏,遇到疑难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对专业认识不够全面,这样容易挫伤大学生学习积极性。部分同学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对前途和未来感到困惑与茫然,只能随大流盲目地过完大学生活。导师能从专业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提高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用自身的科研素质感染和熏陶学生的科研意识,并鼓励他们参与实践与科研,提高创新能力。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引导他们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4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导师制使学生与导师有了更多学习和生活上的交流,有利于形成“学习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三位一体的新型师生关系。[1]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和知识体系更新与充实,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的有力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1 实施的时间

大学生配备导师的最佳时机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应该从入学开始配备导师,另一种观点认为从高年级开始实施导师制更有效。实际上,大学教育可以看做一个由不同阶段构成的完整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特征,需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因此,建议从入学开始执行导师制。在入学初期,大学生面对新的环境比较迷茫,学习上不能完全适应,因此这个时期导师可以给予生活上的关怀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如何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对高年级的大学生而言,更多的是对专业的思考,以及毕业后未来的打算,这个时期的导师更多的应该稳定学生的专业情绪,并指导学生就业和深造等。所以,导师对大学生的指导应该贯穿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

2 导师职责范围

导师的主要作用是“导学”,导师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学生的专业学习、科学研究、思想成长、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和个人生活及就业选择等提供导学指导和帮助。大学生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问题,所以导师的设置要尽可能全面。明确导师应该“导什么”,是明确导师职责,发挥导师作用的重要保障。现在大多高校遴选的导师为综合性的导师,不仅需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心理进行疏导,还要对学生进行学业辅导,激发和启发学生对学习科研的兴趣。由于本科生导师需要具有更加丰富的学识和更高的能力,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一定能完全胜任本科生导师,因此可以在综合性导师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责任范围配置院系的 “入学导师”“年级导师”,以保证导师的职责范围更加明确,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加强导师团队的建设工作。

3 保障机制

如何激发本科生导师工作热情,促进导师制度的健康有序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首先,建议出台相关的奖励政策。根据导师指导的人数及所指导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将导师工作的考评情况与教师的报酬、职称评聘及职务晋升结合起来,肯定本科生导师所作出的成绩。其次,建立全面完善的考评体系。考评体系应以激励导师的工作积极性为指导思想,以全面考察导师的教育质量为基本内容,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导师的工作实际,激励导师规范化、系统化地开展工作,从而促进本科生导师制健康有序地发展。[2]现有的考评指标难以量化,有时可能有失公允,因此,建立合理系统的评估制度非常重要。包括导师自我考 评、学生考评、督导考评、同事考评等,按照一定的考评比例,结合学生整体发展的水平,保证考评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最后,各院系和单位须建立监督制度。从现有执行导师制的经验看来,在执行过程中容易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起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目的,为了更好地保证导师制的执行,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不仅可以考察导师的实际工作,也可以促进导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三、总结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完善,以保证导师制度真正发挥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弥补大课堂教学、单一的班主任及辅导员制度的不足。当然,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也需要不断地探索,才能保证导师制的有效执行,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可靠的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 任京民 .关于大学生导师制若干问题的探讨[J]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2]王 敏,倪再羊 .对建构大学生导师制管理体系的探索[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