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寻访“黄河母亲”的“母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访“黄河母亲”的“母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远古时期它孕育了华夏民族最早的文明,孕育了我们的祖先,如今它有见证了中华儿女所创造的辉煌。在目前全国众多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雕塑艺术品当中,我们兰州的这一尊可以说是最漂亮的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是由甘肃省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所创作,由北京雕塑厂于1986年4月30日雕成,它长6米,宽2.2米,高2.6米,是一尊花岗岩圆雕,总重40多吨。选用普通花岗岩雕塑而成,因为它能更好的表现出黄河水的颜色,表现出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的肤色,同时花岗岩粗糙的质感似乎也在诉说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经历的沧桑与巨变。

关键词:黄河母亲雕像; 何鄂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283-01

整体雕像由“母亲”和一“男婴”组成构图。母亲的秀发非常的飘逸,面含微笑神态慈祥,抬头微曲右臂,仰卧于波涛之上,眼神里充满了温情与爱意,她面庞轮廓非常的柔和圆润,体现了东方传统女性之美,突现了母亲的博大、坦荡、慈爱、端庄。母亲右侧依偎着一裸身男婴,头微左顾,举首憨笑,显得顽皮可爱,我们会发现这个孩子的头发有些自来卷、单眼皮、高鼻梁,那我们不妨想一想我们国家少数民族同胞的相貌特征,你会发现维吾尔族、回族和藏族等一些少数民族同胞是卷头发高鼻梁。而朝鲜族蒙古族同胞又大多是单眼皮,所以说这个孩子不光是汉族人民的孩子,也同时是56个民族共同的孩子,由此表现了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各个民族之间是平等的,因为在母亲眼里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同时,雕塑下基座上刻有水波纹和鱼纹图案,源自甘肃古老彩陶的原始图案,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雕塑背后的黄河河面游艇翻波,河岸情人漫步,水色波光,相映成辉,佛塔道观,也反映了黄河流域的先辈们对自然现象敏锐的察看力。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以母亲与小男孩表现黄河与中华儿女的养育关系,象征着黄河作为中华民族孕育者的母亲形象,也象征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不屈不挠、不断创造文明的时代精神。

何鄂从事雕塑事业近半个世纪,从最初的起步到今天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这一跌宕起伏但又不断升华的路程中,于她最深切的体会便是古文化对自己雕塑的巨大影响和推动。她说,如果没有对敦煌艺术的深刻研究和感悟,就不会有后来的感动和思索,不会有《黄河母亲》的出世,今天的成绩都是沿着古文化这个根不断发展和创造取得的。对于传统,何鄂是这样理解的:“传统就是前人的创造。”今天的创造将成为明天的传统。我们现在说学习传统,就是学习前人的创造。

20世纪60年代初,命运之神将何鄂带向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12年的熏陶和离开敦煌之后对敦煌艺术的无尽回味,奇迹般地改变了她雕塑的后半生,甚至可以这样说,它创造了何鄂新的自我。在学习传统文化中,何鄂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忠实地临摹敦煌彩塑唐159窟菩萨像、唐197窟菩萨像、唐194窟天王像。临摹时全神贯注,做哪一件只看哪一件,仔细比量,运用专业技能与基本功,精心塑造和彩绘,力求摹制品与原作一模一样。第二阶段,在临摹中,不仅用眼睛观察,而且用心观察,用脑思想,竟有了意外的发现和收获。这是在几年后,何鄂接受了临摹唐194窟第二尊天王的任务。休息中,下意识地将这尊天王和过去临摹的那一尊天王对照着看了几个来回,从偶尔发现两身天王一处、两处、三处不同,引起了她寻找两者变化的浓厚兴趣,结果是发现了两身天王有13处完全不同。何鄂意识到,在当时,雕塑家们只能在三个有限的前提下进行创作活动:一是在宗教规定的题材范围内;二是在有限的佛龛内;三是在固定的位置内。但聪明的巧匠正是在这三个有限的范围内,施展了巨大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竟使两身同样动态、相对而立、间距不到3米的天王,产生了类型不同、神情不同、个性不同的艺术效果,令人叹服。由于突破了对两身天王的比较,何鄂兴致大增,又对天王所在的唐194窟整铺塑像作了全面的观察和分析,注意到塑工们从造像的安排、人物的处理到色彩的变化、解剖的运用等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真是妙不可言,令人过目不忘。何鄂又在唐代优秀代表窟中,选取了328窟与194窟进行比较。虽然这两个洞窟同是宗教造像,又同是以高超的技艺取胜,但不同的塑匠对同类题材的构思、艺术处理,又有自己不同的偏重和独特的手法,所以这两个洞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都形成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这一时期何鄂先后创作了以城雕《黄河母亲》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如《绣花女》、《和睦》、《希望星辰》等。《黄河母亲》是她对中华民族情感的凝炼、寄托和抒发;《绣花女》、《希望星辰》是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探索、吸收和融化;《和睦》是对这个时代各民族友爱团结的真挚情感与祝福。又通过雕塑《流淌的河》、《人生》、《生命》尽情赞美生命与智慧;通过《厚土系列:黄土、沃土、乡土》激情倾诉了她对民族、对西部、对故乡的千千情结;通过雕塑《祝贺》、《追溯》、《黑人少女》、《卖火柴的小女孩》、《艾黎何克与中国孩子》、《远山正瑛》等表达对世界和平、友谊的深切关注与美好祝愿。

这是一个漫长的升华过程,是从无知到认识、到领悟再进入顿悟的心路历程,它用了近20年时间。而就何鄂自身来说,不断地提问题和不断地深入思考是取得突破的关键,她对古代雕塑的学习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仅仅停留在技巧上,而是深入研究,只深入一个就能悟出许多。在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路上,何鄂正是在不断地提问和不断地回答中找到了古文化的精髓。何鄂虔诚地感恩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敦煌莫高窟,是敦煌彩塑将她一步步引向艺术的殿堂。催她奋发、觉醒的,正是这些具有永恒魅力的历代艺术巨匠智慧的结晶。它们静静地屹立于民族艺术之林,并以巨大的推动,呼唤着一个民族新的未来。

作者简介:

杨金霞,女,1981年1月出生,汉族,甘肃兰州人,现为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0级美术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油画,绘画理论与美术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