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教学系统及教师角色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教学系统及教师角色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将教学活动视为知识输入、加工、储存、输出的过程,教学活动等同于教师积极地、按部就班地完成预设的步骤和计划,学生则是被动地学习和接受。这种方法对于知识的复制式传授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但也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弊端,如把知识当成定论,当成了死的教条;把学习简单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轻视了学习者心理世界的差异性[1]。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看,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把教学系统看成一个线性系统,把教与学当成了线性关系,没有认识到教学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没有揭示复杂的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的形成与运行机制。

一、自组织理论

以牛顿―笛卡尔为代表的近代科学范式一直统治着科学思维,它以还原、线性方法描绘宏观世界的现象和规律。然而,质点思维在解释微观世界的复杂现象方面显得无能为力。科学家们发现了大量存在于无机、生物、社会界事物自我演化的机制,突破了简单性思维的局限,逐步形成了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理论是以耗散结构论、协同学为主干,以突变论、超循环论、分行论、混沌理论等为发展内容的系列学科的总称。耗散结构方法论起一个构建自组织系统需要条件的作用,它研究体系如何开放、开放的尺度、如何创造条件走向自组织等诸多问题。协同学方法论在整个自组织方法论中处于一种动力学方法论的地位,它是体系自身如何保持自组织活力的重要方法论[2]。自组织系统是指“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在没有外部力量强行驱使的情况下,系统内部各成员协调动作,导致空间的、时间的、功能上的联合行动,出现有序的活的结构。”[3]一个系统是否具有自组织特性,是由系统内部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作用方式决定的。要实现自组织,一般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系统必须开放。这是系统产生自组织行为的先决条件,只有开放,从外界引入负熵流,抵消自身产生的正熵,使系统的总熵逐步减少,才可能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2.远离平衡态。这是系统产生自组织行为的必要条件。3.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这样可以使各要素之间产生协同效应和相干效应。4.系统内部存在涨落。所谓涨落是指系统行为对平均值的偏离。

二、教学系统的自组织特性

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多个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系统。传统的教学系统分析中,学生往往是接受式的学习,是由他组织推动的学习,呈现以下两个特点:首先,教学目标的线性和确定性;其次,教学过程中强调外界的控制[4]。客观地讲,学习活动和学习系统的起点是他组织的,而且只要方式得当,这种方式在知识的传递方面无疑是有效的。但是,它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抑制作用。

按照自组织理论,我们可以发现教学活动和教学系统是具有自组织特性的。1.教学系统具有开放性。如教师、学生的流动性,教学设备、条件的投入,教学内容的更新等;与学校系统和学校的科研、师资等子系统进行着密切的物质、资源、信息的交换;在教学内容、教学理论等方面与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等保持着输入输出关系。可见,开放性是教学系统的固有特性,同时也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2.教学系统是远离平衡态的。如教师和学生的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特别是思想、认知方面的差异等。3.教学系统存在非线性作用。即不符合简单叠加原理,如教师的投入与学生的收获并不成简单的线性比例关系,甚至“种瓜”未必“得瓜”。4.系统中存在涨落。如师生的思维火花,优秀学生榜样,专业领域的技术进步等。

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一个系统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有自组织或他组织特性,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条件合适时两者可以相互转化。“一些被组织事物在其起点通过被组织形式被组织起来,然后通过一定的调节改造改变成为自组织方式运行是可以、可能的,而且似乎只有这样组织才能维护下去、运行下去。”如何将他组织系统转化为自组织系统呢?哈肯提出了一些答案,他按照引起自组织运动的不同方式给出分类,其中一类为控制参量引起的自组织[6]。教学系统起点是他组织的,但是,学校的管理者特别是教师,如遵循自组织理论,进行一定的改造和调节,就可以保持并提高其自组织特性,提高教学特别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效果。

三、教师在自组织教学系统中的角色

1.当好教学系统的序参量

序参量在系统中居于主导地位,对系统起支配和决定作用,影响着子系统的竞争和协同行为,决定着系统演化的方向和系统的有序程度。教学系统中教师以其知识、阅历、能力优势,引导学生学习,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影响着教学环境,无疑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参量,即教学系统的序参量。如何发挥教学系统序参量的作用,需要教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良好的师德和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能力、成熟的沟通技巧、高超的教学艺术等。一个教师教学业务提升的过程,从自组织的视角看就是其担当序参量水平得到提升的过程。

2.提高教学系统的开放性

教师要向系统引入负熵流,提高教学系统的开放性。(1)革新自身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成果和其他教师的成功经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学生观。(2)鼓励教学活动和教学系统中的另一主体――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以及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开阔视野。了解专业背景知识、科学概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学中的互动。(3)更新教学内容。要突破教科书的框框,跟踪学科专业知识前沿,不断地向教学系统输入新鲜养分。(4)推动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学习者系统,是教学系统的子系统,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是学习者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开放。需要指出的是,系统开放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因为如果完全开放,就意味着系统没有了边界,系统就无法存在。

3.推进教学系统远离平衡态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泉。教学系统从外部输入信息、知识,本身就能推进系统离开平衡态。教学系统要远离平衡态,关键是打破师生思想、观念、知识上的平衡态。(1)摒弃“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问题式、项目化等教学方式,适当制造兴奋点,促进学生思想处于激活状态,防止学生处于休眠即平衡状态。(2)营造民主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平等探讨交流,教师的权威作风容易造成学生的盲从或者惰性思想,抑制学生的思维活跃度。(3)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性需求,保持学生群体成员的异质性。(4)让自己和学生注意吸收异质知识,这有利于固有知识系统的失稳,为产生新的设想或思路提供条件。

4.强化教学系统内部的非线性作用

非线性相互作用,包括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教材间,师生与教学环境间等的多方相互作用。(1)改变把学生当成线性系统的认识。人作为一种具有高级思维能力和情感的复杂动物,是一个非线性系统。认知活动中对学生呈现的信息量、学生获取的信息量以及学生结构状态量的变化三者之间也呈现出非线性的特性。(2)促进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产生新的质。如果学生的思维处于较高的不平衡状态,那么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就能产生较大的共鸣和思想火花。(3)适当地、灵活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方式。如果我们严格地遵循所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这本身就是无视教学系统内其他要素情况变化的呆板的、机械的线性思维,因此,要做到“因地施教”、“因时施教”和“因材施教”。

5.科学引导和利用好涨落

对于教师而言,要激发涨落,引导放大那些适应环境需要的涨落。(1)讲课未必要全面深透,而是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教师可以提供思想火花,引起学生的思想和思维的激荡共鸣。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反驳、否定书本上的理论,甚至是学术权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形成百家争鸣的探讨氛围,让不同观点即涨落去竞争和协同,竞争取胜的涨落被放大,形成新的理论认识。(2)灵活对待外部的涨落,如专业前沿进展、技术发明等的信息,将其引入教学系统,激发学习者系统的涨落。(3)积极利用好各类偶然现象和个例,在学风方面引导形成学习、实践、创新等方面的榜样,榜样也是教学系统内的涨落。教师可采用正反馈的方式,既激励榜样保持自己的先进性,更要创造条件将其宣传推广,使其自复制自催化,放大为巨涨落。

教学系统并不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系统,教学也并不是一个严密的教学过程。它没有通用的具体模式,而是“道无常道,法无常法”,着眼于更为普遍的教师教学艺术和创造力,学生潜在的自主学习能力,值得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细致揣摩、品味和体悟。

参考文献

[1] 张建伟.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

[2] 吴彤.自组织方法论论纲.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4).

[3] 《系统科学大辞典》编委会.系统科学大辞典.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3.

[4] 贾旭霞.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研究.教学与管理,2009(2).

[5] 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