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做新时代有品位的教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做新时代有品位的教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期阅读了郭元祥教授的《教师的20项修炼》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两种思想相荡而生涟漪,两颗心灵相击而生火花,感触颇多,受益匪浅,真有一种相读恨晚的感觉。郭教授受到央视“艺术人生”栏目的启发而提出了“教育人生”这个概念。他说:如果当我们的老师、校长、局长们回首教育往事的时候,也能像那些有成就的艺术名家一样感慨万千,热泪盈眶,甚至痛哭流涕,那该多好啊。只有达到这种状态,才能反映教育进入了他们的人生之中,教师们的教育生涯才能称得上是“教育人生”,我们的学校才能成为教师们体验教育快乐、感受教育幸福的精神家园!我觉得教师们要谱写好自己的“教育人生”之曲,还要不断地修心、修情、修性、修行。那么就如何修炼,笔者谈三点体会。

一、有爱在心

陶行知先生有句话特别震撼心灵:“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到夏丏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的“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

李镇西老师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教师有了对学生这种无私的、纯洁的爱,她们就能进入“教育人生”的境界。

教师有了爱学生这颗心,工作才有信念。她们不再把教育作为一种职业、一个手段、一项工作、一件事情来看待、来处理,而是当做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来对待、来体验、来充实,来完善。朱自清先生说过:“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我斥责那般以教育为手段的人,我劝勉那般以教育为功利的人,我愿我们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

教师有了爱学生这颗心,工作才有方法。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尤其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当代教育家斯霞提倡要像母亲一样爱学生,主张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这种爱是连接师生思想的通道,是教好学生强有力的武器,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只有洋溢着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和友爱的气氛,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走进学生的心里,施行有效的教育。对学生深切的爱,正是许多班主任德育成功的奥秘。

教师有了爱学生这颗心,这种爱会不断升华。教师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教师并乐于接受教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国家。

教师应当怎样来爱学生呢?

1.要宽严相济

赞可夫说:“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上,以便使他们在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成果。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爱应与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这些思想跟我们中国的“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等传统教育观点相一致。对学生要求严格也是一种爱,是一种可敬可亲的严,是一种宽严相济的爱。

2.要面向全体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里的爱是广义的爱,不只是爱成绩好的学生,而是爱所有的学生。教师应该克服偏见,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满腔热情地关心和对待全体学生。其实,对待较差学生的态度,更能体现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爱。这些相对较差的学生,往往由于遭到过多的批评,长期缺少温暖和爱,心灵很脆弱,他们比好学生更需要关心和爱。如果没有对这些较差学生的爱心,任何良好的教育都不能对他们起作用。李镇西老师说:“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3.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热爱学生就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信任学生有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爱是教育的前提,而且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孩子们与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依恋之情后,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的火花,便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谆谆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义务教育法》规定每个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用爱心教育,去爱每个学生吧,每个学生都需要爱,成绩好的学生需要爱,成绩差的学生更需要爱。我们要构建一座爱的平台,让成绩优秀的、平平的、学有困难的学生都能努力学习、快乐成长。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激励学生,是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必备的良好习惯。

4.要关心学生,呵护学生

爱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尊敬的教育者们,请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式都没有作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在同一时间内,达到思想道德、文化学习的统一标准,这是许多“后进”根本没有“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的教育者就必须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家庭、身体和情感世界。有了这一手素材,我们才能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各展所长。

教师教育学生,只有让学生得到被爱的体验,他才能从心里真正接受教育,进而改正不足。“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热爱儿童”。让我们教师多用“爱”的甘露去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吧!

二、有规在身

教师教育是一项崇高的特殊劳动,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心灵的陶冶者。教师以智慧育人有两条途径:一是言传,二是身教。在言传身教中教师以自己的德、才去影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有三方面:示范作用、鼓励作用、导向和感染作用。当代未成年人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对新时代充满热情,对新生活充满希望,但判断力、鉴别力还不强;他们重感情、好想象、喜模仿,但缺乏理性分析。专家指出,一个人品德和能力的养成有三个来源:学校的知识灌输、社会的实践磨炼和家庭的熏陶培养。人一生下来是一张白纸,家庭教育是底色,学校教育是主渠道。那么,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师范。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比其他行业的员工更要守规矩。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当在哪些方面守哪些规矩呢?

1.教师自身形象上的规矩

重视个人形象,是对教师提出的一项总体要求。教师必须将此项要求切实落到实处,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规范个人形象。构成个人形象的六大要素是:个人仪容、表情、举止、着装、谈吐、交往等。具体把要求教师规范个人形象的内容归纳为以下五方面:

规范表情:教师的举止表情应当是和蔼、亲切、友善的。教师对自身表情关注的重点应当是其眼神与笑容。

规范仪容:对教师个人仪容的基本要求是干净整洁、略加修饰。其中要求的重点是教师的头部与手部。

规范举止:教师个人举止的基本规范是适度与从俗。适度是指给人以教养良好、稳重成熟之感;从俗是指合乎自身的习惯,合乎交际对象的习惯,合乎社会的习惯。教师要着重注重自己手臂的动作,除此之外,还要对自己在站立、行走、就座、工作时的肢体综合动作予以重视。

规范着装:对教师个人着装的基本规范是应己(自身的特点),应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具体关系),应时(明确的时间观念),应景(所处场合的具体地点和具体环境),此谓“四应原则”。其重点规范的是教师在正式场合所穿着的正装。

规范交际:对教师交际的基本规范是宽厚、正直、谦恭,应重点规范的是教师对待学生的具体态度。

2.教师生活习惯上的规矩

生活作风:教师要有守时、守纪的习惯。亚里士多德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成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

兴趣爱好: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教师的兴趣爱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帮助作用,对学生有导向和影响作用。

文明卫生:教师要讲究卫生,举止文明。教师的文明举止对学生是个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教师专业发展上的规矩

基本技能:教师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是“三字一话”,即写好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会说普通话。所谓“言为心声”、“字如其人”,每个人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往往真实地体现着其个人教养与待人接物的态度。教师语言的具体要求是:完美性,语言力求“真、善、美”;规范性,必须标准而正规;技巧性,语言的具体表达方式应当有所讲究。优美的语言是给学生最美的教育享受,教师的语言是实现教育功能的基本途径。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表现出中国语言文字的传统美感和理性美感。新时代的教师还要掌握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技能。

自我规划与自我反思的习惯:教师要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发展途径等方面进行自我规划,对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应有卓越追求的理想,并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的楷模。同时,对自我发展的进程进行有效的反思,不断调整自我发展策略。

读书与写作的习惯:教师要养成读书与写作的习惯。教师要通过读书来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吸取新的信息;写作是教师教育思想的自我展示和教育经验的不断积累。

观察与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善于对教育工作和教育现象进行观察与思考,并从观察与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优秀的教师总是带着问题进行教学,怀揣教育理想进入教育场景。因而,观察与思考的习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4.教师职业道德上的规矩

2008年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师德内涵的表述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师道德之本是善良与爱;教师道德之源是责任与公正;教师道德之规是榜样与表率。

5.教师个人情感上的规矩

教师的情感不仅仅表示了教师个人的人格品性,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情感富有感染力、感召力、感动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养成平和、阳光的心境。

二要远离虚情假意,做个“多情”“善感”的人。

三要对自己的生活和教育教学工作充满激情。教师应该有一颗活跃的心灵,追随伟大,追求理想,向往成就,神往卓越。所谓“情由心生”就是说:不动心,岂能动情?

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说,师生活动是“师生心灵约会”的活动,教学过程一刻也离不开情感的交融。可以说,没有情感参与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一个有品位教师,一定是一位情感丰富而充沛的教师。

三、有思在新

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只有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地调整思想、发展观点,我们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好的教育是相对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绝对的、统一的“好”教育是没有的,好教育不能通过模仿和抄袭而获得。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只能根据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场景、教育对象、教育任务和教育者自身的条件确定一种相对的教育行为方式,选择和创造自己认为好的教育。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需要树立哪些教育新思想、新观念呢?笔者受到两位教育家的启发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1.树立“学生中心”的教育观

过去,我们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教育教学很少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实际需要,这不利于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地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让每位学生实现主动、全面、有个性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以往以自己为中心的教育观,树立“学生中心”的教育观。

教育者必须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树立人本理念,实施人本教育。以学生为本,就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观念,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本,就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差异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其主动地发展;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发其独特的潜能,促进其发展特长,使其有个性地发展。

2.树立“活动中心”的教学观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奉行以知识传授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教师的讲授成为课堂中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学生活动对其素养形成及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致使学生不能主动、全面、有个性地发展。为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地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观。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文化,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是学校文化的基础载体。

杜郎口中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重视学生主体活动,要求课堂教学淡化教师的表达欲,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其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发现真理、体验情感、陶冶情操,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自主、全面、有个性地发展。

3.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

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严守师道尊严,师生关系可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师生间谈不上民主平等,这不利于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地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共同提高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僵化关系要让位给“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共同提高”的平等关系。

李镇西老师的“民主”教育理论有一点:把学生当成有灵性的人,而非“学习机器”;发自肺腑地爱每一位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教师把自己视为与学生在人格尊严和情感上平等的朋友和探求真理道路上志同道合的同志,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

平等民主的师生观,要求教师把课堂教学中忠实执行的教案变成学生学习的导学案;要求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内容,让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性过程;要求教师教学由重视传授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转变;要求教师由居高临下向与学生平等相处转变;要求教师由漠视学生的感情态度向重视学生的感情态度转变。

4.树立发展全面的评价观

传统的评价观是僵化的,即只用结果来评价学生;传统的评价观也是单一的,即只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这不利于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地发展。为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地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树立发展全面的评价观。

树立发展全面的评价观,首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每一位学生都能发展变化。李镇西老师的个性教育理论是:尊重学生在性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特别应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要求教育者摒弃“应试教育”中的“一刀切”,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尊重学生的个性,还意味着不用升学与否来衡量学生是否成才,而是尊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李镇西老师的科学教育理论指出:“后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相反,这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教育者期望通过一次谈心、家访、班会或听英模报告便使“后进学生”从此成为一名优秀生,无疑是把教育想得太简单了。“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的规律。

其次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特别要用“多元智力理论”看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育者:“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要看到学生不同的智力构成、不同的个性差异,从而用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尤其不能单纯地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转变传统角色,树立起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学生活动的教学观、平等民主的师生观、发展全面的评价观,这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用我们的热情和生命去拥抱。

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可以努力成为一名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关键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想大问题、做小事情,都应该从教育信念到教育行为、从外在形象到内在素养、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实践,不断反思、修炼、提升,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让教育的领地上诞生更多的教育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