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高校人文体育及其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校传统体育应代之以人文体育。高校人文体育是以人本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充满人文精神的全面育人的体育,它是高校教育和校园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内容广泛且具有综合教育优势与功能,是塑造完整的人的重要方式。高校人文体育实践的主要条件和途径是:确立高校人文体育理念,合理安排体育教育内容,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运用人文体育教育教学方法,优化体育组织和运行机制,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体育文化环境。
关键词:高校人文体育;实践;条件及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4-0105-04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PE and sports should be replaced by humanistic PE and sports in our colleges. Humanistic PE and Sports is the one that is guided by humanistic ideas, takes students as subject of PE, is filled with humanistic spirits, and comprehensively cultivates human. It is the basic par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campus culture, has extensive contents and the advantage and function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and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mold whole human. The main conditions and ways of the practice of PE and sports include: to establish ideas of humanistic PE and sports, to arrange reasonably the contents of the education,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curriculum system, to use the teaching methods suitable for humanistic PE and sports, to optimize the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PE and sports, to improve the PE teachers′ cultural attainments, and to create a good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humanistic PE and sports in campus.
Key words: humanistic PE and sports in colleges;practice;conditions and ways
1 引言:高校传统体育及其变革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一直受生物体育观的支配,“把注意力集中在体育对人的生物性的效果上,旨在证实体育锻炼对于人体增强体质、强壮骨骼、发达肌肉等生物性的改善效果”[1],致使高校体育目标偏失(育体而忽视育心、育人),功能单一(技能训练和传授,发掘人类体能),体育价值迷失(将人物化,以物为本),主体错位(学生主体地位被削弱),重心偏移(重体育技巧轻理论知识),内容不整(人文欠缺),形式刻板(过分强调动作的标准化),方法划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地位边缘化(处在高校教育体系的边缘),体育环境建设重硬件而轻软件。结果就是,许多学生满足于健体和应试,没有树立起健全的体育理念,也没有培养起积极的体育兴趣,更没有发展道德素质和人文情怀。
高校的这种体育已不适应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社会的要求,也不适应当代高校教育培养全面的人的要求,因此要予以改革,要从生物体育转向人文体育,“复归现实的人与其生活世界相统一的人文教育,将‘育体’‘育人’‘育心’融合于身体艺术和身体美学,将体格训练、人格培养融合于体育文化”[2],因为“学校人文体育的‘人本’属性和教育属性的结合,与‘以人为本’的社会性、时代性是一脉相承的”[3]。人文体育是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4]。
那么,高校人文体育具体应当是什么样的体育,应当如何实践?这就是我们接下来所要研究的问题。
2 高校人文体育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高校人文体育是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性人格的体育。它面向全体大学生,突出健身性、休闲娱乐性,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休闲的现代健身方法和理念;培养学生主体的创新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能适应日益多样化、全球化的社会生活。
2.1 高校人文体育的教育主体和对象是大学生
从教育主体和对象看,高校人文体育是大学生的体育,以大学生为本,以大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其目标、内容、形式、活动方式等都是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适合并体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且通过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来实践和体现。
2.2 高校人文体育是高校教育的公共的、基本的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
高校人文体育和高校的德育、智育、美育等共同构成高校教育,并在其中居于基础地位,因为体乃心之基、人之本,育心育人都离不开育体。校园文化是由包括高校人文体育设施、制度、精神在内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其中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的人文体育是校园文化之躯和践行之道,是实践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能集中而鲜明地展现校园文化,体现其精神,能够和校园文化的其它方面形成有效互动,并通过这种互动而发展。
2.3 高校人文体育内容广泛,有科学教育为依托
高校人文体育“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的文化世界’中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是关于人的整体发展的应用科学;也是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科学;更是具有极大社会影响和哲理性的人文社会科学”[5],“是一门融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为一体兼有自然、社会、人文等科学的综合性学科”[6],并广泛渗透于自然、社会、人文各学科,从而能够和自然科学教育、社会科学教育、人文科学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以它们为依托利用高校的各种特有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因此,它不仅是高校体育实践平台,也是高校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统一的有效平台。
2.4 人文体育的主渠道是体育教学和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
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人文体育教育实践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和途径。体育教学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得到体育理性的启迪,领悟体育规则的科学和严谨,获取人生体验和自我感悟,从而使体育人文精神内化到自身素质中去;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学中做、做中学,有效地获取体育人文知识,增强体育技能,提升创造素质。校园文化环境也是高校人文体育有效实践的主要渠道和基本保障,具有熏陶、导向、激励凝聚等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参见本文3.6)。
2.5 高校人文体育具有综合教育优势和功能
高校人文体育的广泛内容和强大的科学教育依托赋予了高校人文体育特有的综合教育优势和功能,使它不仅能育体,还能育心育人,能健体、健美、健心、健脑,换言之,它不仅能造就学生的身体基础,还能培养其主体意识、完善人格、发展能力,促进其社会化。并且,这种教育优势和功能,“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人品,认知能力、独立生存能力、协同合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迁移性”[7]。比如,高校人文体育竞赛活动中的胜败直接关系着学校、团体、组织及个人的荣辱和威望。这就要求参与的学生尽力挑战、创新、竞争,从而激发和培养不断挑战自我和人类极限的进取精神、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和荣誉感,并使学生学会正确地面对成败。又如,在人文体育活动中,每个参与者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充任一定的角色,具备一定的职责,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都要和其他成员交往、合作、协调并关注团体的状况,从而“能认识和遵循体育活动的特定规则和原则,创造成绩受奖,违反规则受罚,这是对社会契约精神及其文明生活方式的了解和学习过程”[8]。“美国著名黑人田经运动员杰西•欧文斯说过: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9]因此,人文体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促使学生形成并完善社会行为规范,培育公平公正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感、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乃至艺术欣赏能力、培养人文关怀等。可见,高校人文体育是育人的真正沃土。
3 高校人文体育实践的主要条件及路径
3.1 更新高校体育理念,确立人文体育理念
这是高校人文体育实践的首要条件。教育理念决定教育行为,有什么样的高校体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高校体育行为。高校人文体育理念是对高校体育终极目标和基本路径的设定,是高校体育的一种应然状态。我国高校传统体育理念是物本观的,片面地强调体育的生物功能和体育技能,忽视体育的社会人文价值。这种体育理念严重制约了体育全面育人功能的发挥,削弱以致消解了体育的社会人文价值,因此应予以更新,代之以人文体育理念:高校体育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完整的人为旨归,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生命情感体验,体现体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使体育成为学生关照人自身的一种方式,使学生学会运用体育合理地使用自己的身体并借以发展自己;高校体育是直面学生个体的人的身体、心智和精神发展的过程,应“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建立一种使人的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得到提高的生活方式”(《奥林匹克》),作为学生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应回归人的生活世界;高校体育是融贯自然、社会、人文三大科学领域的一个中介和高校教育实践的基本平台。这种体育理念的核心和本质精神在于“健体塑心育人”,践行这种体育理念的高校体育不满足于对学生进行体育技术、技能、知识的传输和增强学生体质,更注重通过体育文化特质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体身心智美的完整塑造,既强健学生体魄,又肯定其作为人的价值,完善其心智、发展其个性、健全其人格;既坚持人文主义、恪守人本立场,又体现科学精神、注重社会价值,力求通过融合科学与人文造就身心和谐、体智平衡的有主体人格的人。
3.2 合理安排教育内容,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实践中的高校人文体育并不是空洞的理念,而是现实的教育活动,必须借助具体的教育内容来实现。高校教育是一种全面育人的教育,其教育内容首先要全面、完整,也就是要在人本原则指导下,将科学教育、社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自身,将身体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融于一体。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以易(易于学习和开展)、久(有持久教育价值)、广(有广泛意义)为原则,适当减少过于细化和机械化的达标内容,具体安排要体现人本精神、要人性化,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区别‘文化’、‘知识’、‘能力’、‘技术’等不同意义上的体育内涵,试行‘体育文化――体育知识――体能训练――运动技术’的四组合体系与系统,以大寓小,以点带面,使体格培育与人格教育能够统一起来”[10]。这样的内容及其安排更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形成锻炼习惯……,在不轻视体育生物功能的同时,重视体育对人的社会化作用和文化传递功能”,能够“突出健康目标,强调体育不仅是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适应环境、学会生存,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11]。
与此相应,体育课程体系应涵盖人文体育学、体育文化学、体育哲学、体育美学、体育人类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体育英语、体育欣赏等学科,体现科学、社会和人文教育的交融,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坚持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生理与心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观赏参与相结合、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娱乐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技性和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要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设置也应坚持易、久、广的原则,还应保证个性化和多样化相统一。一方面要个性化地设置课程,即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充分利用高校不断完善的体育设施,给学生创造开放的环境,尽可能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个人需要、专业特点等自主地选择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和自觉性。另一方面要多样化地设置课程,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课程自身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提高班,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使体育课程体系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要。[12]
3.3 积极构建和运用人本观的人文体育教育教学方法
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要落实人本教育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学生要引导而不是灌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课程或项目的选择到具体展开,要给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要落实人性化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根据具体教育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性及体质特点,因材施教,分层递进,逐步深化。具体说来,高校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为切入点,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过程,做到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兼顾,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综合运用、相互配合,将娱乐体育、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休闲体育等结合起来。教育教学方法要统一又要灵活,要个性化也要有多样性。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尽可能合理安排不同性质的体育活动,注意竞技性和娱乐性、紧张性和放松活动的合理搭配,尽量运用不同的有趣的方式方法,如游戏、组织竞赛等,避免单一运动技术教学。特别地,体育活动其实就是游戏,“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组织形式有趣,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能结合课的主题使每一堂体育课、每一个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动作技术,锻炼身体,提高素质。”[13]此外,还要高度重视现代化教学媒体的研究开发和使用,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把有声与无声、有像与无像、声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抽象的概念外化、物化,减轻学生认知上的难度,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14]。
3.4 优化体育组织和运行机制,完善体育监控与评价
高校人文体育也是一个系统,其教育内容由诸多学科教育构成,其教育主体除了直接的教师和学生,还包括学校各院系所(不只是体育系部)以及学生班级、社团等。这种教育也只有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落实到实践中才能发挥育人作用,也就是说,它“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感受体育所带来的乐趣,欣赏体育运动中力与美的角逐、智慧的较量,体验体育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团结与奋进”[15],使体育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而系统的组织决定系统功能的发挥,良好的运行机制是人文体育卓有成效地开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在体育实践中,不能单独由体育系部组织各种体育活动,而是要“确立以体育系部为主导的,学校各院系所轮流承办的,各学生社团协办的,全体学生和教师广泛参与的各种体育活动的运行机制”[16]。学校对各院系所和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在场地和器材上应给予大力支持,加强管理和指导,对于以学校各院系所为单位参加的体育活动,要围绕活动的主题,建立从班级到年级再到院系所的选拔制度,以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中来,保证其体育主体地位。
监控与评价是高校人文体育实践最重要的保障机制,对体育实践具有直接导向和规束作用。人的体育潜质有着天然差异,再加后天的成长环境、身体素质、兴趣的不同,体育素质起点差异较大。因此,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文体育评价,要“回归”到人的自身上来,本着客观、公正、全面和个性化的原则,依据学生个体的发展水平制定评价标准、建构评价体系。具体说来,要变传统的单一成绩型评价为综合体育素质型评价,建立以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的人文考评体系,在评价内容、方法和形式上突出学生能力评价:增加评价内容,在技术技能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体育人文、运动保健以及竞赛欣赏、简单健身方法与手段创新能力考核;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定量评价与达标评价,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改革评价形式,实行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上将科学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与此相应,“人文体育教育教学的监控也要走出常态的范式,决不要因活动论活动、因技能而论技能,监控要维护教师教学和保护学生学习的合法性及自主能动性,监控的主体是人(教师与学生),监控的目的是服务(即服务于老师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17]。同时,要注意摒弃监控即管理的理念,防止和消除监控蜕变为对师生体育自和主动性的限制及其对人文体育的消极影响。
3.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
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人文体育的主导,他们的素质高低是决定人文体育教育水平和成效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在人文体育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技巧和技能,还要向学生传授体育人文知识,帮助学生积累体育经验,加强自我认识,培养体育精神,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发展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素质,完善人格。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高超的教育教学技巧,还要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社会知识,要有更高的道德修养、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并善于发现和利用各种机会、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把由体育显现的人类固有精神与学生中蕴藏的好奇天性开发出来、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离开了符合这些要求、具备如此素养的体育教师,高校的人文体育就没有主导,就不可能有效开展并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从现实情况看,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专业技能,但是,“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教师在文、史、哲、法、艺等学科的知识较贫乏,特别是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书写字迹等多没有达到基本的要求,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18]同时,体育师资队伍的结构也不尽完善,比如,年轻教师居多数,但他们的人生阅历和体验较浅,而人生阅历和体验也是人文体育教育的宝贵资源。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科学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审美素养等)是高校人文体育实践面临的紧迫任务。为此,高校应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帮助体育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在职进修、脱产教育等)全面地提高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并辅之以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为高校人文体育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3.6 营造积极、健康、活泼的校园人文体育文化环境
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教育环境全方面地影响着教育,正如加拿大学者斯蒂芳•利考克所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积极、健康、活泼的校园人文体育文化环境是实施有效的人文体育的基本条件、环境保障和重要途径。它可以通过体育精神和文化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行为、塑造学生的个性,发挥教育导向功能;可以通过其体育理念、场馆设施、运动环境及文化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精神感受、运动情绪和文化体验,发挥教育熏陶功能;可以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活跃学生生活,调节生活节奏,增添生活情趣,提高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工作能力和艺术欣赏力等文化素养,寓教于乐,发挥娱乐调节功能;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发挥激励凝聚功能。[19]
高校人文体育文化环境有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三方面构成,前一方面是硬环境,后两方面是软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是各种建筑(特别是体育建筑)、体育场馆设施、文化艺术物态(体育雕塑、体育标识、体育服饰、体育名言牌、标志性的体育人物等),还包括体育机构、体育社团组织和体育师资等。经过精心设计和创造的充满人文精神和体育活力的物质环境能“活”起来、能“说话”,从而能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制度环境包括学校的各种制度、规章等,主要是体育道德、体育制度、体育规则、体育规程、体育交往等,能直接规束学生的体育行为和思想,保障并促进学生团结、协调和凝聚。精神环境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念和价值导向等,包括对人文体育具有直接意义的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发展自我的超越精神、勇于挑战的竞争精神、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等。这一方面是人文体育文化环境育人的核心和灵魂所在,它是校园人文体育文化环境乃至整个校园文化的中心。
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共同构成高校校园人文体育文化环境。营造积极、健康、活泼的校园人文体育文化环境当然也要从这三方面着手:加强人本观的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其人文内涵,确立并突出人文体育理念和人文体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与贯通融合作用,依据人本和人性化原则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和规章,尤其是体育制度和规章,加大硬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和体育艺术物态,拓展人文体育活动空间,建立良好稳定的体育教育教学模式和通畅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渠道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体育机构,组建各种学生社团,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举办学校体育文化节、富有特色的体育讲座和报告会、体育学术沙龙、体育技能表演会等,开展多种多样的运动竞赛或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兴趣活动、体育俱乐部活动、传统体育活动、体育摄影比赛、体育漫画比赛、体育主持人比赛等。
4 结 语
人文体育理念的提出在我国刚过十年的时间,高校人文体育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也有很多问题,特别是,高校人文体育理念的内涵、高校人文体育实践的具体途径等,都还有待深入探讨,而高校人文体育的实践推进更不如人意。加之内容广泛、因素众多,因此,高校人文体育的实践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但是,人文体育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意义,它是时代的要求,是高校体育发展的方向,所以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一定会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 王金龙.“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人文体育观[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121-122.
[2] [10]杨薇.论高校体育的人学突破[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3):18,19.
[3] [17]邱开金.人文体育化成天下――论学校人文体育的构建与功能[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79,80.
[4] 全海英,于文谦,王小媛.试论新时期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向――“人文体育”[J].广州体育学院,2005(4):13.
[5] 尹博.重塑人文体育理念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5(6):23.
[6] 孙革,潮芳.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的人文缺失及其理性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35):233.
[7] 曾进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合人文精神的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4):437.
[8] 吴建平.我国传统人文体育教育观解析[J].教学与管理,2009(1):103.
[9] 刘庆谊.从人文奥运看普通高校人文体育教育[J].社科纵横,2004(6):181.
[11]苑高兴.普通高校人文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体育科研,2005(6):87.
[12]张伟,张龙,高徐.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人文精神[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83.
[13]田文林.试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人文精神[J].教育与职业,2007(15):145-146.
[14]滕占强,范海英,王立宁.论高校体育中“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构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29.
[15][16] [19]卢文云,唐照华.体育与大学人文教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4(6):57.
[18]陈瑞玉.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人文体育思想的认识[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