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国家新兴发展战略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迫切要求。分析了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必要性,探讨了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方法与相关途径,并对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成果进行总结与分析,以期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电子信息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028-03

当前,电子信息类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与战略性产业,产业规模位列国内各工业部门之首。如此强劲的产业发展态势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校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首要前提即是审视国际前沿,适时了解社会需求,不断掌握行业动态。为此,南京邮电大学贝尔英才学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

1.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响应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当前,电子信息类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支柱与战略性产业,产业规模列国内各工业部门之首,居世界第二;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IT产业基地。如此强劲的产业发展态势造成了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巨大社会需求。因此,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不仅是响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服务国家新兴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2.从学科门类来看,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中国知网(CNKI)检索发现,仅有1篇涉及电子信息科学拔尖人才培养的文献(蒲晓蓉 等,2012),这与电子信息类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兴支柱产业的重要战略地位是极其不匹配的。因此,亟待研究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人才的培养问题,这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大力促进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3.从总体来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学术界对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的关注大致兴起于1980年代中期(蔡克勇等,1986),当时探讨的主题涉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外部制度环境(王洪林,1988)、拔尖创新人才的管理(李政光等,1992)、素质教育与拔尖人才培养(丁福虎,1997)等。2000年以来,对拔尖型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急剧增多,研究内容日益丰富,研究主题涉及拔尖人才的特征、成长规律与培养途径(李嘉曾,2000;叶之红,2007;白春章 等,2012)、拔尖人才培养的德育问题(顾秉林,2008)、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刘建平,2008;郑益慧,2011;王树国,2011)、拔尖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丁凯 等,2011)、拔尖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潘云鹤 等,2005;邹晓东 等,2011)等。

由此可知,目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需要。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培养具有宽厚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工程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视野宽广的高素质拔尖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如何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培育一批高水平拔尖创新科研人才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贝尔英才学院培养电子信息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探索

贝尔英才学院的前身是南京邮电大学强化培养部,在贝尔英才学院成立前已经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研究。贝尔英才学院成立后,学院继续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以专业、课程、教改项目为抓手,以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强烈的进取精神、扎实的基础理论、科学的知识结构、优良的素质能力、持续的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在培养电子信息类拔尖创新型人才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

1.实行“2+2”及“平台+模块”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学生进入贝尔英才学院后,前两年按照电气信息类大类培养,集中学习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夯实基础,淡化专业。顺利完成前两年学习的学生,后两年可根据“志愿+考核”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

贝尔英才学院通过模块化培养方案构架和多模块课程选择,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学科基础主干课程主要为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按照专业分流后相应专业模块设置核心课程,并可跨学科、跨专业选修其他专业模块课程。

此外,学院利用学校优势学科与优质资源,按照电气信息专业大类实施精英本科生培养,探索具有南京邮电大学特色的电气信息类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从2013级开始成立电子通信英才实验班。该实验班具体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基础厚实、创新意识强、综合能力全面、发展潜力大,具有良好的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能在信息产业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富有创新精神、具备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拔尖人才。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该实验班学生从大三开始按照个人意愿进行专业分流,进入相关课题组,在导师指导下实施个性化学习,并兼顾与研究生培养衔接。

2.小班化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实行完全的学分制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南京邮电大学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贝尔英才学院自2011-2012学年第2学期开始实行部分课程的小班化教学。在课程授课方式、训练方式、课程评价(考核)方式等三个方面进行改革。鼓励教师采用优质教材(优先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近期国家级重点教材等),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采用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部分课程尽力做到聘请外籍教师、用英语授课。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模块,毕业总学分要求达到175学分,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修读学分不低于20学分,自主个性化学习学分达到10学分。

3.扎实活跃的思政教育体系及全程导师制

贝尔英才学院建立了扎实活跃的多层次思政教育体系。建立主任、副主任、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助理的五级思政教育体系。精选具有丰富学生教育、管理经验的优秀教师,在高年级聘任优秀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担任辅导员、教学秘书和班主任助理,使学生参与到强化培养部的日常管理中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在辅导员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的同时,倡导高水平教师更多地参与强化培养部本科生指导工作,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贝尔英才学院自2010级起,在校内外聘请优秀教授、副教授全程指导学生,实行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导师制。

4.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贝尔英才学院严格的选拔及淘汰制度,保证生源质量,使优秀的学生得以集中,以便于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学院设有“鼎峰讲坛”,邀请院士、长江学者等学术大师与学生近距离接触,树立远大理想,锻造优良学风。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同时为学院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

同时,学院成立“鼎峰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心”,聘请各专业具有丰富经验的竞赛指导教师强化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训练;定期组织开展“鼎峰学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沙龙,邀请优秀学长、校友与在校学生交流,为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优良的外部环境。

5.完善政策保障

为了更好地对我院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从学业优秀走向全面发展,贝尔英才学院出台了《强化培养部学生评奖评优工作规定》、《南京邮电大学强化培养部导师制实施办法》、《南京邮电大学强化班学生专业分流实施细则》、《南京邮电大学强化班滚动机制实施细则(修订)》,以及2010级至2013级各专业培养方案。其中将学生智育测评由原来的仅考察学习成绩变为从三个方面的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即:学业排名评价(占60%),学科、科研与文体竞赛情况(占35%,其中学科竞赛占20%、科研占10%、文体竞赛占5%)以及社会工作情况(占5%)。同时,在优秀学生和奖学金等评选方面提高了比例。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我部可实行特别优秀的前5%学生转学;在选派赴国外实习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修满本科学分且成绩优秀者,可提前参加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提高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比例至20%。

三、电子信息类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成效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2+2”、“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在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了贝尔英才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广大学生与任课教师的好评。

1.提升了学生研究性学习兴趣与科研素质

贝尔英才学院的学生普遍反映,“2+2”、“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新颖、机制灵活,对个人学业发展及学术成长具有很大的帮助。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可以参加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这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思辨能力。从强化培养部到贝尔英才学院成立的4年间,我院学子在各类国际科研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例如,第五届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市场调查分析专业竞赛总决赛中1人获得一等奖;2012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市场调查分析大赛中1人获得二等奖;“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1人获得铜奖、1人获得荣誉奖;2013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1人获得一等奖,3人获得二等奖,2人获得三等奖;RoboCup国际机器人(伊朗)公开赛中,1人获3D仿真足球机器人项目亚军。而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竞赛中更是硕果累累。

此外,我院学生发表科研论文数量、平均学分积点、四六级英语一次性通过率、各级奖学金获取率、考研率等学业指标均居学校前列。

2.促进了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的开展

在贝尔英才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与不断探索优化的过程中,学院注重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不断提升理念,及时总结经验,组织任课教师以小班化教学为对象,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积极申报各类教改研究课题,发表了相关调研报告与教学改革论文,并根据成果及时调整相关教学实践,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激励了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例如,贝尔英才学院每学期针对之前的教学内容、形式、效果等组织召开教师座谈会与学生座谈会,将反映出的问题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中及时加以调整,每一学年都对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补充,从2010年至今已经出台了4个年级的培养方案。同时,贝尔英才学院实行的小班化研究型教学模式也得到了学校的认可与推广,对全校范围内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3.推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贝尔英才学院学生自入校起,就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校对其中优秀的项目进行立项资助。学院成立4年来,已有83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被立项资助,其中国际级项目8项,省级项目26项,学生参与率接近89%。此外,学院对新入学学生定期召开创新活动动员大会,加强对学生科技项目的过程管理与指导,开展项目的中期检查会和结题验收会。在2012年学校主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中,我院学生提交参展作品14项,其中有实物8项,有1件作品受到了各级媒体的广泛宣传报道,3件作品引起科技园兴趣并被遴选为南邮创业项目。

4.深化了学院的制度改革与创新工作

在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贝尔英才学院创立了以“全程导师制”、“奖学金激励机制”、“完全学分制”、“平台+模块”培养制度等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与运行机制。这些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对学院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一些经验已在全校范围内开始广泛的试点与应用,为进一步促进电子信息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更加积极而有利的土壤与环境。

参考文献:

[1]蒲晓蓉,杨亚培,朱宏,告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电子信息科学拔尖创新人才[J].大学教育,2012,(7).

[2]蔡克勇,冯向东.高等学校要造成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J].高等教育研究,1986,(1).

[3]王洪林.再谈情报拔尖人才脱颖与环境改革[J].情报杂志,

1988,(2).

[4]李政光,吴联想.拔尖人才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2,(1).

[5]丁福虎.素质教育与科技拔尖人才的培养[J].中国科技论坛,

1997,(4).

[6]李嘉曾.创造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积极作用[J].江苏高教,

2000,(4).

[7]叶之红.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基本认识[J].教育研究,

2007,(6).

[8]白春章,陈其荣,张慧洁.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研究述评[J].教育研究,2012,(12).

[9]顾秉林.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首重德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2).

[10]刘建平.构建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08,(1).

[11]郑益慧.三位一体 构建工程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

[12]王树国.关于一流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

[13]丁凯,马涛.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制度保障[J].教育研究,2011,(6).

[14]潘云鹤,路甬祥,韩祯祥,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11).

[15]邹晓东,陈汉聪.创业型大学:概念内涵、组织特征与实践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