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真诚的约定与美丽的邂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真诚的约定与美丽的邂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预设是教师教学实施之前的充分准备,即教学设计。好的预设不仅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更要求教师深入研究学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走向。而生成则是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再创造,更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体现着课堂的鲜活,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着课堂的品质。如果预设重在发挥教师的能动性,那么生成就在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如果预设是“真诚的约定”,那么生成就是“美丽的邂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此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真诚的预定――懂得“留白”的预设

传统的语文教学讲究精心备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度的课堂驾驭能力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教师的归纳和演绎取代了学生真切的直觉与情感体验。实际上,精心的预设并不代表教师要布置一个圈套,让学生钻进去,忽略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有思想有感情,有体验的个体。好的预设应留有余地,具有弹性,懂得“留白”,给课堂留以足够的空间和余地。

所以,良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收放自如的,学习孔子不唯尚物的品格。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末足与议也”,他认为一个学生总以吃穿不好为耻,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质享受方面,远大的理想又从何而生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贵如浮云,孔子视钱财如粪土。他还教导学生“谋道不谋食”“忧遭不忧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认为有远大抱负的人,胸怀远大理想,而非拘泥于区区物资。

学习孔子志存高远的精神。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仅仅以个人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该在精神上有更高要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孔子认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立志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关键点。活到老,学到老,耄耋之年的人都还想着学习,何况初生牛犊的青少年呢?确定了追求的目标,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学习孔子克己求诸己的原则。他说:“不怨天,不尤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思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己知,患其不能也”“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所有这些,都着重在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

世界纷纷扰扰,取其一隅久存,并非易事。孔子告诉我们,如果这个社会容不下你,是时候改变自己去适应它了,不断提升自己,进而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

应该是欲擒故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必须精心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和结果应具有包容性,给学生以参与的空间,多启发引导,多高屋建瓴的概括。

例如,笔者在教《项脊轩志》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对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进行认真的思考分析,最后确定将细节描写作为中心话题来探究。在备课中笔者不仅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研读,而且查阅了大量关于《项脊轩志》这篇课文细节描写的论文,这些论文精细而深刻的解读给人很大的启示。然后,笔者从大的层面设置了两个问题:“《项脊轩志》的艺术成就在于成功的细节描写。第一,请找出细节描写之处;第二,选一处进行赏析,谈谈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表达情意的。”给课堂充分“留白”,让学生去讨论,教师只从大方向上去引导,适时去启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肯定会出现不可预知的节外生枝,但有了前面的充分备课,就能从容地解决学生的问题。下面的一段师生对话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学生:归有光五尺男儿,感情太丰富了,说着就哭了,想着想着就长号不自禁。

教师:能在文中找到归有光为什么哭吗?

学生:小而失母。祖母殷切的期盼并没有给他很大压力反而给他鼓励。

教师:请好好研读一下写家族分崩离析的部分。

然后笔者给学生介绍课前自己收集的归有光科举考试多次落榜的情况,再问那位学生你要是有这样的祖母,你高考多次落榜,你会长号不自禁吗?那位学生点头。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只有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精心的准备,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美丽的邂逅――促成有效的生成

传统的语文教学不太注重生成的问题,新课标非常注重课堂的生成,可又会出现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创新观念一个接着一个,表面上热闹非凡,课堂气氛活跃,其实师生被一些错误的信息资源和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扰乱视线的情况。这不仅不是有效的生成,反而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能。好的生成应该是正视突发的“意外”,善于捕捉“意外”的亮点,引导学生争论,激发思维的比拼,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例如,笔者执教《陈情表》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学生都在下面大叫“老师,我一点眼泪也没有”。开始笔者有点不知所措,因为这是没有预设的。后来想这不正好是一个契机吗,便立即机智的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你没有古代人那么感动呢?”多数说:“古人受传统礼教的教化影响,所以忠孝观比较强烈。他们更容易引起共鸣。”接着提问:“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那课文哪些段落体现孝,那些段落体现忠的呢?”学生很快找到。

然后,笔者找一位朗诵比较好的学生诵读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的凄苦情境的第一段,并为他配上《二泉映月》的背景音乐,声情并茂,感人至深,许多学生很入境。笔者便又一次总结:“这叫以情动人。美好的情感是千古共通的。”

接下来选一位最善辩论的学生提问:“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被打动了吗?你还有什么问题?”让其他学生当李密,就课文第三段展开激烈的讨论,大家讨论得头头是道,并得出“以理服人”的结论。最后笔者又说晋武帝不仅被说服还赐了很多女婢和钱帛,那陈情表说服了你吗?学生纷纷点头。教师只要相信学生,多些唤醒,学生定会给出丰厚的回报。

总之,教学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努力的探索。希望师生能真诚地约定于美丽的邂逅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