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品牌名牌贴牌砸牌

两种皮带在质地、款式功能方面相差无几,但价格上的差别可高达数倍甚至数十倍,实在让人惊异。何以如此?因为品牌名牌在身价上区别很大。

品牌,即商品的牌号;名牌,知名商品的牌号。一种球鞋是名牌,另一种球鞋不是名牌,两者的价格就会有天壤之别。原来,“名”就是高价,“名”就是身份,“名”,就是利益。是否是名牌,是价格畸差的主要根据。在当今大多数商家和顾客看来,这一现象天经地义、合情合理。名牌是巨大的无形资产,常常比相关的有形资产更为重要。如果说品牌在市场胜出之初还需要产品在质地、款式、功能等方面具有优越因素,赚的是老实钱,但这一切在品牌变为名牌之后,就如同挣脱了大地引力的飞行,重荷和压力骤然减轻,奇妙之境随之展现。品牌自身已经有了独立的价值,有了自我再生和自我增值的魔法。越是名牌越可以高价。可口可乐公司的老板曾夸海口:如果我的企业被一把火烧掉了,没关系,因为我还有牌子。的确如此。它的品牌价值已高达200多亿美元,还怕那一场大火吗?

在品牌消费心理的惯性推动之下,品牌可以很快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符号、一种顾客得以满足的心理感觉。有些人买一块“劳力士”已不仅仅是为了计时,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买入气度、身份,还有文化潮流。由于名牌的身价大大高于非名牌,在以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的今天,追逐名牌便成为求得高效、求得安身立命的一种途径。

一种产品推出,就要有相应的牌子,普通的牌子又远不如名牌。于是,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的路径上,选择了一条“贴牌生产”的道路,把别人的名牌贴在自己的产品上,所获利益的大部分分给准许其贴牌的知名企业,自己从中分得一杯羹。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的科技研发、产业配套、技术装备水平逊人一筹,所以,在开放之初,搞一搞贴牌生产,不失为一条发展“捷径”。很多地方、很多行业、很多企业也确实从贴牌生产中获得了非同一般的效益:经济国际化水平在提高,产品档次、管理水平不断进步,同时,也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就业,很多人力资本从“贴牌”中受到了先进知识、技能、管理等的“熏陶”。

但如果老是抱着“贴牌生产”不放,老是被那国际知名品牌所诱惑,甚至放弃我们本有优势的品牌、技术、产品,舍本求末地学“龙”附“凤”,就可能走向相反,“舶来品”终归是人家的,贴牌之后利润的大头也是人家的,而贴牌过程中,我们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一批批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土地,一处处低于成本的“原字号”资源,都流向国外跨国企业。更为可惜的是,一个个已经深入百姓心中的国内知名品牌逐一消失。在我们国家的服装市场上,国内品牌应有尽有,可一贴上了国外著名商标,价格就陡涨,流出的利润就巨增。然而,在国际市场上根本就没有平等可言,我们真正拥有优势的彩电、纺织品、鞋子等卖到国外去,虽然价格非常便宜,却老是被那些允许我们贴牌的国家堵在海关外,受到百般刁难。

严峻的现实是:贴牌生产冲淡了我们的创新意识,使我们养成了一种惰性:从产品贴牌走向产业贴牌,从产业贴牌走向经济贴牌。难道不是吗?我们的健力宝、乐凯、扬子、牡丹等知名品牌,过去百姓都耳熟能详,可今天呢,只能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精神上的代价更是无形的。你想,长期满足于“贴牌生产”,用的是人家的知识产权,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难道不会受到冲击吗?长此以往,我们就只有替人家打工,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开发的动力会越来越差。这如同把青蛙放在温水锅里,慢慢地文火加热,有一段时间,它过得非常舒服,随着水温的上升以至沸腾,它想再跳出来就没有力气了。长期身处“舒适区”,丧失了应对挑战的动力和能力,等到危机来临,就只有死路一条。

这些年,我们虽然大叫特叫发展“特色经济”,而事实上,经济中的特色成分是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中国机外国芯”、“中国市场外国牌”、“中国制造外国创造”、“中国消费外国研发”。其实,很多国家是瞧不起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国家的,比如日本,很早就流传“一流车销国内,二流车销欧洲,三流车销中国”。对这种“不恭敬”我们总不能长期无动于衷吧?

中国曾创造过“四大发明”,郑和下西洋时曾把中国的瓷器、绸缎、茶叶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带到世界各地,由数百艘船只组成的船队更是让外国人称羡不已。如今,我们靠贴牌过日子,依托别人的牌子而砸自己的牌子,这种日子兴许短期是好过的,但核心技术在人家手里,经营权控制在人家手里,销售网络也操纵在人家手里,长期“为人作嫁衣”,我们的好日子也只是“秋后的蚂蚱”。所以,贴牌表面上是贴金,贴上别人的“金字招牌”,但实质是砸牌:砸掉的是我们的创新精神,砸掉的是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砸掉的是我们逐渐缩小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砸掉的是我们产业报国的雄心壮志。其实,我们可以把载人的“神五”、“神六”送上天,难道就不可以创造更多的国际知名品牌而非得贴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