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社会事业重大设施规划的探索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社会事业重大设施规划的探索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十五”期间,宁波市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5年,人均GDP超过4700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6.5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10元,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按照世界银行标准,宁波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地区水平。经济发展的成就给宁波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了统筹社会事业各领域协调发展,指导“十一五”社会事业有序推进,我们编制了《宁波市“十一五”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规划》。在适度前瞻、注重实效的基础上,规划形成了有宁波特色的社会事业发展量化指标体系,明确了“十一五”宁波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目标体系。我们将规划建设指标参数选取标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及省有建设标准、设计规范的,参照有关标准并结合宁波实际情况制定,力求达标;二是没有建设标准的,但行业主管部门有指导意见和评级标准的,参照行业要求并达到标准,如文明城市创建中的一些指标要求;三是既没有建设标准又没有行业要求的,参照国内同类城市现有的建设水平,结合宁波实际情况制定。如文化设施中的人均藏书指标、人均影剧院座位指标。此外,参数选定强调与上位规划的衔接。规划形成的量化指标体系最终涵盖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养老等多方面。教育设施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群众文化设施、出版物发行网点等,卫生设施包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体育设施包括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等,社会养老保障主要涉及养老服务设施。

为了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我们通过规划形成了重大设施项目库。重大设施项目库由设施名称、服务规模、项目区位、用地规模、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等内容组成。分为实施项目和储备项目。为了增强重大设施项目库的可实施性,还对重大设施项目库的土地、资金等要素进行了平衡,特别是测算了项目库对市、县两级财政性资金的需求。

规划自2007年2月实施以来,全市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顺利。规划形成了项目共建共享的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行业分割局面,实现要素资源、空间布局以及设计功能的统筹平衡,避免了社会公共设施建设的局限性、重复性,充分实现社会公共设施资源的优化配置。

社会事业涵盖范围广,涉及政府管理部门多,资金等要素支撑又相对缺乏,我们在《规划》编制及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新管理,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的体会是:

第一,深入调研、实地走访,切实摸清家底。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基层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调研,多次深入基层、部门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占有大量的统计数据,了解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现状、需求变化与未来趋势,作为规划编制的依据。

第二,加强部门的协同与协调。从规划开题直至通过市政府审议,历时两年,数易其稿。对重大设施项目的平衡,反复征求市、县两级主管部门的意见,统一思想,并由各县(市)、区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以文件形式对最终进入重大设施项目库的项目进行确认,从而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三,科学规范形成重大设施项目库。在重大设施项目的选择上,以各县(市)、区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申报项目为基础,以规划原则和布局要求为准入门槛,对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的项目进行整合,对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的地区和领域进行重点倾斜,力求在资源分配、布局上实现均衡发展。按照梯度推进的原则,近期着重解“渴”,中远期加强储备,力争适度超前,将项目划分为“实施项目”和“储备项目”。在项目库形成过程中,对土地、资金等支撑条件进行合理测算,增强项目库的可实施性。

第四,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增强规划的权威性。为了加强规划的指导性与权威性,我们注重强化规划的严肃性。一是严格依据规划形成的重大设施项目库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二是严格依据规划进行项目审批,凡是不符合规划或者没有列入重大设施项目库的,一律不进行审批。

近几年,宁波的经济飞速发展,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以及本地居民的需求高级化与多样化,对社会事业发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满足宁波市域内人们对社会事业不断增长的需求,下一步将重点围绕重大设施运营机制的创新,回答“怎么管、怎么用”的问题。为了配合社会事业重大设施建设,保证社会公共设施社会效益的实现,我们正在开展“宁波市大型公共设施运行机制”的课题研究。该课题将对大型公共设施从投入机制、运营机制与监管机制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设施体制改革、运行机制创新的途径,从而促进宁波市大型公共设施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充分发挥效益,实现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