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要纠正做题多读书少的做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要纠正做题多读书少的做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有这样的描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由课程标准不难看出,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增强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理解沟通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却严重地背离了这条轨道,背离了语文课标的基本精神,突出表现在做题多、读书少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顽疾,也成为对语文教学的一大垢病。

一、“做题多、读书少”问题的乱象

1.本应有朗读的朗读教学却缺失了朗读。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现在,不少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连篇。朗读教学,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然而,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常常注重讲解、赏析,忽视了朗读教学。朗读教学变得可有可无,即使有,形式往往也比较单一。这就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实,好课往往是“读”出来的。一方面,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感染学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样的道理似乎变得没人明白。语文课本应重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激情燃烧。

2.“做题多、读书少”成为学生课堂以外学习的一大通病。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经典书籍阅读少、碎片化阅读等问题非常严重。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你读过几本?面对繁重的课业,什么时候有空读书?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太少,而且功利性太强,已经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上海市中学生作文大赛组委会曾做过一项调查,调查显示:上海中学生,一年中阅读的课外书不到10本者多达72.3%,其中还有5.9%的学生在过去的一年“一本课外书都没读过”,中学生群体的阅读量相对很低。据调查,目前很多中学生用电脑、手机、电子书等阅读工具阅读课外书籍。电子阅读带来了方便,但此类阅读造成了资料的“碎片化”现象,也影响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二、读书少的原因分析

1.初中生课外阅读少,课业负担挤压是主要原因。不少孩子每天放学后要花两三个小时完成作业,基本没有阅读时间。而暑假孩子拥有两个月的自由时间,本是放松身心阅读的好时机,但不少家长把它当成“补习季”。不少孩子暑假要参加舞蹈、钢琴等考级,培训、练习,时间非常紧张。而且,随着娱乐休闲方式的多元化,阅读逐渐被上网、玩IPad等取代,“捧书静读”的情形离现代孩子的生活越来越远。

2.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一些语文老师为应对学生的中考而教学,中考改革势在必行。语文中考试题净是一大堆的死记知识的诸如填空、选择题等,甚至连阅读与理解题也只是让学生将一篇文章肢解开来,回答一些支离破碎的问题,很难有考查学生对谋篇布局整体文章的把握,且内容极为狭窄,语文考试改革也是一大课题。在以上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在老师们的鼓动下,学生就会拼命地购买那些所谓的《同步练习》、《一课一练》、《模拟卷》、《仿真卷》《打靶题》等,将时间都花在的这种为中考所做的所谓“实战演练”上。那管他读书不读书呢。这种功利化的教学思想、学习思想是误导语文教学的一大推手。

三、治理“做题多、读书少”的办法

1.课堂教学要带着学生多读书。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多读书的主阵地,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唯一途径。《新课标》指出,教课文的目的,是学生与主体、与作者进行对话、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这样驾御课堂教学。

第一,理清结构、传达文气,强调一个“读”。《岳阳楼记》“若夫淫雨霏霏”和“至若春和景明”两句,一写阴,一写晴,一写悲,一写喜,不必讲,通过读,学生就了解了层次,也了然了“对比”的方法。这还用得着老师多讲吗?再接着读下一段,“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很容易明白是深入一步“分――总”的关系。所以说并不仅仅是“分析”才能理清层次。读,反复读,也是更深入把握层次,理解结构的好方法。其实,静心想想,我们老师在备课时,不就是通过反复默读直至诵读,才弄清课文的层次的吗?为什么我们到了课堂上,就不让学生通过自己读来理清层次,反而要让学生听老师“讲”来理清层次呢?

第二,揣摩义理、抒展性情,也要强调一个“读”。学生不容易明白,单靠讲析可让学生明白,但是,要切身体验到某些词句的深层含义,经反复体味,揣读才行。如《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大约,的确”两个矛盾词,如果老师讲析,会费不少口舌,而让学生反复读此句三遍,边读边取孔乙己性格以及社会炎凉来体会,掂量,品味,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深得其中三味。不是让学生产生依赖老师“讲析”的思想,而是要培养学生“读中揣摩语义”的能力。古诗中许多诗句必须反复读,才能弄懂其义。有些“互文”的诗句,也需要反复诵读揣摩,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诵读揣摩后,才了然其义。

第三,多读多写、诵读结合,也少不了一个“读”。诵读是指向内心的,诵读者通过诵读,获得的是内心深处的、深度的、带着浓烈自我情感色彩的体验,是入心、入骨、入血脉的,而分析却是浮在听者的大脑皮层,不容易被消化,融入内心。诵读(尤其背诵)实际等于把所有文字全部“吃入”自己的心中,是毫无遗漏地“吞咽”,等于对文本的无限多元的全面掌握。所以,古今中外,无数人都有“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体会;不同时间、不同年龄、不同地点,每读一遍,都得出一层新意。诵读多了,诵读就成了师生的习惯,不但成了上语文课的习惯,也成了师生的生活习惯。学生拿到一卷书,一篇文,一阕诗,一张报纸,甚至一个标语,都能或铿锵,或婉转地读将起来。自己出声诵读,才能摸到了文字的体温、文字的血脉、文字的灵性。即使上自读课默读,学生也会不自觉地摇头晃脑,这表明,学生已经触摸着文字进入到了作者的心灵。

2.广开渠道,指导学生多读课外书、读好课外书。第一,让学生有书可读。第二,提供展示平台,巩固读书兴趣。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教师要进一步引导,让他们不但爱读,还要会读,在读中要有收获,这样才能保持他们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质量。为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是非常必要的。一是举办各种专题故事会。教师可以开辟不同的专题,让学生在专题范围内进行讲述。如成语故事会、童话故事会、寓言故事会等。比赛前,教师先确定比赛的专题,然后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这种以讲促读的形式,不仅使学生提高了阅读的兴趣,理解了故事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二是开展各种阅读交流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使孩子们在激烈而友好的气氛中体验阅读的乐趣,进一步增强阅读的信心与兴趣。可以通过举办经典诵读比赛、名著经典人物研讨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活动,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体验到读书的乐趣。

总之,让学生多读书可谓方法多,只要认真做,办法总比困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