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现实的关照:教材二次开发的意义选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现实的关照:教材二次开发的意义选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师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依赖于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要使教材的二次开发真正“意味深长”、“得体合身”,必须基于现实的关照。现实的多维与多元、多彩与多姿,是教材二次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也是中职课堂精彩蜕变的意义之源。

【关键词】关照现实 教材 二次开发 意义选择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教材为依托,灵活地对其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调整和加工,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本人个性化的教学需求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本文拟以江苏省新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二次开发为例,阐述教材二次开发的意义选择:要实现“更好的服务”,唯有基于现实的职教生态,促成当下、身边生态系统的优化。

一、关照心理现实――“以此下心意”

中职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中留下了太多灰色的记忆,造成了学习上的前导性抑制,消磨了他们的学习渴望与激情。进入中职后,全新的环境又重新燃起了他们的学习欲望。如果中职阶段的学习是以前学习的延续,中职教材是过去教材的升级,则将严重挫伤他们刚刚升腾的“欲望之火”。教学的意义应基于学生之“欲”,精心呵护他们的学习热情,不断巩固和强化他们的学习渴望,为他们铺就学习成功的阶梯。因此,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应基于“关照”中职生现实心理,契合中职生需求。

当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已完成了从传统的学科式课程向项目化课程的转变,由于项目大小不一,而且相当一部分项目的教学时数为4~8课时,按照常规的教学安排,该课程的周课时数为3课时,这就导致有的项目经过一周甚至两周学习后,学生并没有看到明显的“产品”,难以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为此将原有项目合理分割成若干微型项目,使每个连续的教学周期(一课时或两课时)为项目教学周期,“以此下心意”,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应然之举。

二、关照专业实际――“历职吾所闻”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深入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反向服务于公共基础课程已渐成共识,两者的适度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教材建设显然无法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衔接、配套、“相互关照”严重不足,二次开发应成为教师的教学自觉。《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开发一批与大类专业相配套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综合课程及其教材,进而实现公共基础课程素质教育的教学功能。应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重组课程结构,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应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注重服务专业教学,适当照顾课程体系,重视实践应用。

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显然并未关照到不同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要求的差异,而是以一通行本涵盖之,教学的通用而非专用,广谱而非“对口”,这就导致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教学的分离。因此,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二次开发必须针对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应用性、实践性为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使通用课程具有“专业味”,从而真正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专业教学的融合,真正体现公共基础课对专业教学的支撑和服务作用。

关照专业实际,使公共基础课程“盖”上专业印记,既可满足学生“学必期于用”之“欲”,又给公共基础课程平添项目有效实施之“楫”。更为重要的是使公共基础课程的二次开发开始直面企业生产、技术变革等专业现实需求,从而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摆脱孤立与封闭,迈向交融与开放,实现极具专业特质的意义生成。

三、关照课堂实情――“诸贤皆最课”

经历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职课堂发生了积极地嬗变――课堂“动”起来了。但这种“动”,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甚至是“虚动”,学生被迫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不能拒绝。学生对课程和课堂的影响力仍很微弱。爱因斯坦说过,教育提供的东西,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要让任务变成一种礼物来享受,唯有让学生参与到教材的二次开发中,从而真正实现师生课程共建。教材的二次开发不是教师个人的自娱自乐、“卡拉OK”,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协商。这种课程协商理应成为中职教材二次开发的常态,由课程协商而生成的中职课堂也将更为灵动而多姿。

教材的二次开发必须基于课堂实践,关照课堂实情,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将学生的“声音”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变任务驱动为兴趣驱动,变“单边行动”为“协调行动”,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流程,使课堂中呈现的教学资源真正“土生土长”,充满“乡音乡情”。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6-2“班级活动计划”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时,笔者根据学生的要求,并不指定具体的班级活动,而是让学生自由构思、设计、展示自己心目中的班级活动计划,如果学生设计的班级活动计划能得到班级大多数学生的认同,就采纳为班级的正式活动计划。这时“任务”、“知识点”似乎成了课堂的“副产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教学的效度,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意义生成。

教材的二次开发只有立足于课堂、作用于课堂才能见效于课堂。坚持教材开发的“创生取向”,让任务也“温柔”,不再寻求任务的“强制执行”,而是让任务隐形化、甚至让任务成为“副产品”。真正实现“诸贤皆最课”的原生态要求,应是教材二次开发的理性诉求。

四、关照生活实践――“悠然见南山”

对教材进行适度的增删、调整、改编,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基于对每个学生独特生命旅程的尊重,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统编教材由于其广谱性,很难关照到地区差异和文化背景差异,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更难兼顾了。不仅如此,受限于教材编写的周期性,教材往往滞后于生活,“重复昨天的故事”,很难做到与生活同步,更谈不上引领生活。

作为新版省标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无论是“编制电子相册”、“分析班级学期成绩”,还是“制作班级课程表”,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但教师切不可“教教材”,而必须对教材进行精细的生活化改造,使教材与每一位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在“编制电子相册”项目中,项目的学习任务是让收集有关姚明成长经历的照片,利用PhotoFamily软件制作一本有声电子相册,照片不少于10张,并能实现自动播放。这种学习内容和素材的固化并没有很好地关照每位学生的生活实践,谁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喜欢姚明?教学不能剥夺学生的选择权,更不能限定学生的学习自由。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学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例子”――自行制作一本有声电子相册,并鼓励他们制作自己的“个人专辑”,这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感受、生活经验制作出自己心仪的相册。这也从根本上突破了“欲”、“技”的框架,实现了“道”的延伸。

对生活的关照,既是还课堂教学之真,也是丰课堂教学之形。教学应赋予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教师同样应该保持足够的课堂教学张力来包容学生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项目课堂更应是一个“项目超市”,那里有足够的“产品”供学生自由选择,课堂始终充满生命的活力。

五、关照目标实现――“固养本根源”

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并非是要抛弃教材,而是围绕教学目标,为着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对于项目课程来说,编者一般将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机地融入到各个项目中,各个项目的知识负载其实承载的是各个教学目标。因此,教材二次开发时必须慎重处理项目教学目标,一般不应涉及太多项目教学目标地转移,如要涉及教学目标地增加和删除,必须对整个项目课程有系统、宏观上的把握,进而统筹兼顾各个项目。

新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是一本高度项目化的课程,每个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都有机融入到各个项目中。这些项目虽然在形式上各自独立,但每个学习领域内的各项目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一项目都不可或缺。例如在《分析班级学期成绩》项目中,该项目的学习目标有两个,一是会使用COUNT、COUNTIF函数,二是会对数据进行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笔者在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时,根据项目学习目标,对项目资源进行必要整合,分解为四个小项目。摒弃了教材中的案例,选择一个离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最近的“考试成绩统计”切入,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了重新的分化和组合,并调整了知识点的顺序。这样既尊重了教材,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完整性,又使项目教学目标更为清晰和分明。这是一种框架内的变化,是一种重组,而不是随心所欲“乱砍滥伐”。

关照目标实现,是教材开发之“的”。教材的二次开发不是简单的迎合与对接,不是一味的解构与重组,有助于实现现实的教学目标始终是教材开发的首要考量。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手段:隐性的、曲线的、直白的,无论我们采用哪种载体驱动:“游戏驱动”、“情景驱动”、“项目驱动”,都是为了“固养本根源”。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三厂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