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与调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与调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每个课堂都是由教学环境信息、教师的外貌、动作、语言信息、学生的动作、语言、表情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相互传递、作用构成的。在这些信息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认识和把握好现有的环境信息和自己传递出的信息,而且还要不断获取学生方面传来的信息,站在一定的高度,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反馈。学生正是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环境信息是学生所处的学习场所的位置、布局、规格。位置如城市、城镇、乡村、山区、闹市区、僻静地等,布局如普通教室、实验室、音乐舞蹈室、多媒体教室、运动场等,规格分为条件好的、一般的、简陋的等。由于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心理感受不一样,他们的外在表现也差别很大。学习场所处在城市、城镇、闹市区的学生大多表现活泼开朗、爱说爱动、感情丰富、易受外在事物影响等。学习场所处在乡村、山区、僻静地的学生大多表现为寡言深沉、不善与生人交往、追求执着、协调能力不足等,另外,学生在运动场上大多表现为亢奋,在多媒体教室多表现出好奇,在音乐活动室多表现为激昂,在实验室多表现为专注等。环境信息以及对学生的影响所反映出的学生行为信息为教师的课堂应变、调整和总结提供了首要的支持。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服务者。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尽在学生的监视之下,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些模仿力极强的学生,正是在一定环境影响下和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的同时渐渐成长起来的。所谓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不仅要有较高的内在素养,而且还要有感召学生的影响力。这些能力是通过教师的外貌、表情、衣着、风度、语言、动作所发出的信息表现出来的。这些亮丽的信息又是以教师具有厚实的知识积累和对教材全面系统的把握为基础的。这些基础是课堂教学的信息源,一切外显的信息都是这些基础知识交叉建构的结果。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课堂经验丰富的教师不仅从宏观上把握着环境变化、课堂内容、课堂结构、课堂进程,同时又搜集整理着学生对课堂反应所发出的行为信息,从微观上调整课堂行为,使每一堂课都和谐、自然、充实、顺畅。

我校特级教师李老师,深受学生的爱戴,有一个学生对他的数学课是这样描述的:李老师总是那么干练,他上课从不嗦,简短几句话便可清晰地讲完一个概念或例题,然后一转身,在黑板上刷刷几笔一道几何题便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打手势,全班学生立刻凝神思考,紧张演练――李老师敏锐地观察着――有的学生已显出轻松得意、有的还紧张书写、有的双手支着下巴眼盯着黑板――这时,李老师在图形上一伸手,几何图上又多了一条辅助线,盯着黑板的学生立刻“活”了起来,已做完题的学生也紧张检查、纠错――李老师又刷刷几笔,黑板上又现出一道题来――这样的课堂怎能不使人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呢?

我校特级教师王老师在给学生讲《春》这一课时,和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用粉笔在黑板随手画了一组“打滚”“踢球”“捉迷藏”的简笔画,在那有声有形的课堂上,学生读书也格外有精神,讨论问题积极热烈,回答问题大胆响亮,整堂课反映出师生关系是那么融洽,老师与学生搅在了一起既是导演又充当了演员,在紧张和谐的气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老师学生怎么会不爱呢?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怎么会不好呢?

这只是两位老师教学生涯中的一瞬。如果说李老师的数学课是以“静”见长,那么王老师的语文课则是以“动”取胜。“静”中迸发着教师激烈的思想活动,“动”中暗藏着教师宏观把握课堂的沉静。这“静”与“动”的微妙之处正反映出他们对课堂信息输出、反馈、搜集、加工的能力,也进一步反映出他们丰富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李老师和王老师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已经实施了好多年。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断给我们提出新的要求。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我们设计了许多课题。随着教师角色的变化,服务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发展已成为教师工作的主旋律。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增强信息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精雕细琢,以规范的行为、美妙的语言、广博的学识、幽默的态度和学生相处,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信息及时分析、整合、反馈,使每一堂课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信息以点、线、面结合,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每节课都有知识点,如重点、次重点、非重点等。每节课都有提问重点的学生。每节课的内容都有一条主线贯穿,学生的思维也呈现多向线索状态,并形成网状结构。教师要注意取舍、善于编织和巧妙回避,让有用的信息碰撞、结合,形成明晰的信息网展示给学生,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好。

作者单位:河南省汝阳县城关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