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中本土文化资源的利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中本土文化资源的利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建水县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帮”的美誉,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风景区,拥有很多本土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

一、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介绍历史古迹和自然景观的课文,由于学生大多没有去过这些地方,如果教师一味地只就课文讲课文,课堂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如果教师能联系实际,合理利用身边资源,教学效果将大不一样。如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时,我是这样导入教学的:

师:同学们,在我们家乡——建水古城以西13千米处,有一组规模庞大的建于清末年间的民居建筑,这组民居被冠以“云南楼兰古城”的美誉,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团山民居。现在,老师想考考同学们对团山民居的了解情况,谁来做小导游介绍一下团山民居?

生1:从预习中搜集到的资料我得知:团山民居总占地面积18384?郾5平方米,建筑面积16158平方米。整个民居建筑群的民居形式多样,占地不等,规模不同,大小不一,但都以其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丰富、外雅内秀的各式民居建筑凸现出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

生2:团山古民居是典型的中原汉式传统设计,同时巧妙地吸收了彝族土掌房的建筑样式,有一进院、三进院及纵横组合连接而成的建筑院落,涵盖了云南传统民居中“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跑马转角楼”等传统形式。

生3:2005年6月2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基金会(WMF)将建水团山民居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确认它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未经触动的人类珍贵遗产的典范。

师:通过以上交流,老师发现同学们对团山民居非常了解,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民居也是各具特色。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领略一番(板书课题),看看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与我们家乡的团山民居有什么不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充满好奇时,他们就会带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我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历史古迹揭示课题,让学生在比较中带着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兴趣投入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此举还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以及“回顾·拓展”训练做了铺垫。

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有利于诠释教科书中某些抽象的概念或内容,如,教学《赵州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中的“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这句话时,很多学生未能体会这句话的含义,朗读的时候感情明显不到位,也许学生觉得赵州桥修筑在河北省赵县,不仅地理位置距离他们甚远,修筑赵州桥的年代也久远,理解“宝贵的历史遗产”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是这样引导的:我们建水的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始建于清末,全长153米,宽3米,用凿得平整的500块石料镶砌。在桥上建盖了3座飞格式阁楼,居中一座雄伟壮观,两端阁楼略小,素有“滇南大观楼”之称。远望突兀平川之中的双龙桥,形如宝带,漫步拱桥,桥上有阁楼,楼中有楼,桥楼相映,蔚为大观,是我国造桥史上极为珍贵的杰作。双龙桥和赵州桥虽然建造的年代不同,桥的形状、结构也不同,但都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学生在获得了一些感性认识后,自豪感油然而生,朗读的语气、语调有了很大的转变,真情吐露,豪情满怀。

三、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改革后,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很多语文学习和应用的内容,如教科书上的“资料袋”、“宽带网”、“日积月累”、“综合性学习”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不同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独特的感受,描绘了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风景如画的桂林,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在教学完一组课文后,我利用建水文化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在家长的帮助下游览和搜集能反映建水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名胜风景和文化遗产,学生兴致盎然。两周后,学生惊喜地发现:建水有与北京天安门的建筑风格如出一辙的“小天安门”,它比北京天安门早建28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祖国边陲古老军事重镇的象征——朝阳楼;另有建于元朝,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水孔庙;有亚洲最壮观的溶洞——燕子洞……除此之外,建水还有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紫陶,有地方风味食品草芽、汽锅鸡、狮子糕、酸甜石榴、豆腐干儿……通过了解家乡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拓宽了视野,为家乡美感到无比自豪。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自己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四、利用本土文化资源,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关于写作教学”的建议中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训练中,我除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丰富自身见闻,积累妙词佳句等个人素养外,还充分合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为学生开凿一个促使其文思如泉涌的“泉眼”,使学生能有所思,有所写,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游记名篇,该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学习本课后,我要求学生仿照《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写作方法写一写建水的燕子洞,由于写作内容是学生熟知的景物,是亲身感受过的,学生很快进入了写作状态,个个得心应手,有的写出了燕子洞壮观的景象,有的写出了燕子洞险峻的特点,还有的写出了燕子洞梦幻般的奇特……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燕子洞的周围被绿树环绕着,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四季如春。中间有一座阁楼,叫三清阁,游人喜欢在这里驻足休息。三清阁的下边就是燕子洞的洞口,洞口上高高地悬挂着许多牌匾。洞下,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水缓缓地由洞内流出。乘小船进入洞内,所有天然形成的钟乳石扑面而来,奇形怪状,有的像各种姿态的人,有的像巨象,有的像宝塔,有的如莲花……最让人惊叹的是一根‘擎天玉柱’,仿佛是它撑住了整个洞穴。在五彩缤纷的灯光照射下,一切都显得梦幻迷离,宛若走进了人间仙境一般。往前走,就是玉女梳头了,一位年轻而又漂亮的少女,右手拿着梳子,左手抚摸着自己的头发,脸蛋照在清澈的水面上,正在梳头呢!继续向前行,就会看见一个葡萄架上结满了又大又黑的葡萄,让人垂涎三尺。葡萄园的前面有一个池塘,里面有大大小小的鱼儿,鱼儿的外形各不相同,游动的姿态不一。”大多数学生能运用在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按游览的顺序写出燕子洞的自然美和神奇美,表达自己对家乡燕子洞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作者单位

红河州建水县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