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优化“尖子生”时别忘了给“学困生”煲点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优化“尖子生”时别忘了给“学困生”煲点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针对数学教学中出现较多对数学学习有困难学生的问题,从情感交流,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克服困难,增强数学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法,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改进教法,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积极评价,实现 “学困生”成功转化等方面阐述了对“学困生”的转化。

关键词:数学教学;转化;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7-042-02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数学是各学科中教学、学习难度较高的一门学科。很多学生感到数学难学,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形成厌学,直至不学,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当一部分数学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学困生”。从而使数学成为各学科中的一块短木板,严重影响了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而跨入21世纪的世界,又是一个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国际间关系更加密切的发展时代;更是一个变动急剧,充满竞争与挑战、机遇与希望的时代;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在全球范围内,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正在变为社会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各国只有提高全民的素质,让自己的人民能够大量而快速地吸收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数学又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数学的应用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是数学教学的当务之急。目前,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不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不懂得如何学习数学,大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意识弱,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学困生”。长此以往,必将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困生”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要。下面就如何转化“学困生”,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应用意识,大面积提高数学教育质量,谈点粗浅的教学体会。

1 情感交流,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很多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不是先天的学困。起初,他们的上进心、模仿性和学习积极性都还是比较高的,但在经过长期的、多次反复的考试失败后,往往就会产生畏惧情绪,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了自信。此时若再缺乏教师和家人及时与他们的沟通,就会使他们越来越感到数学学习的压力,进而产生逃避的思想。在这关键时刻,最需要的是教师的诱导。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应在教学中进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心灵沟通,为学生承担责任,以减轻他们的思想包袱,给他们以平等和信任。其次,教师要细心观察,多跟他们谈心、听听他们心声,帮助他们找出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教育他们“对症下药”,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大胆表扬,热情鼓励,给他们以希望,让他们有成就感、自豪感;让他们感到在老师眼里“我还是一个有希望的学生”,使他们懂得“人无完人”,“天生我才必有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重新点燃起他们学习数学的激情。此外,一般来说,“学困生”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有一个怕遭冷落的共同心理,经受不住刺激,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抱有诚挚的爱,平等的尊重,要把爱生的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决定不年能用“差生”一词来表达“后进生”与“学困生”,以保护他们的自信与自尊。对“学困生”要坚持“不冷落,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不操之过急”的“五不”原则,维护他们的尊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老师在提出问题时,随之对他们投去一个充满信任的、亲切的目光。一张和蔼可亲的笑脸等就会在他们心中掀起波涛,使“学困生”从内心感到教师是真心的爱护和帮助他们的,感受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深刻含义,做到老师心中有“学困生”,“学困生”心中才会有老师。融洽的师生情感,会引起双方信息的共振,能促进教和学和谐的统一,调动了“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引导到追求进步,勤奋学习上来。

2 克服困难,增强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数学语言的简洁性,这对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上都造成一定的难度,所以数学学习并非都是轻松愉快的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一种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自我目标的实现。然而,一般说来,“学困生”的学习动力都不足,他们往往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经常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同时也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更缺乏学习的信心,认为“努力也学不会”,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因此,对于“学困生”学习动力的培养和激发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结合所学内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介绍古今中外的著名数学家逆境成才的故事等。用名人、名家的故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奋发上进,不辞劳苦,永攀高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3 指导学法,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造成数学“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其中学习不得法,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学困生”往往思维不灵活,适应性和创新意识、综合能力较差;不愿解难题;不会进行预习,复习,听课时不知道怎样抓重点,难点,不会记简要笔记等等。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数学课的特点,让他们暴露学习中的问题,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指导学生怎样提高听课效率;怎样进行预习和复习;怎样自学;怎样培养数学能力等等。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指导他们学会利用等价转换、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将问题转化为若干基础问题。强化双基训练。还可以组织他们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改进学习方法。在指导学习方法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困难。“学困生”在课堂上听课时,由于种种因素,他们对自己的疑惑和不解之处常常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立足学生的思维,仔细揣摩他们学习的心理,努力体察学生可能发生的困惑和错误之处,做到未雨绸缪,估计在先;其次,在课堂上随时从学生的神态,表情中去观察,揣摩,尽可能地掌握学生的思维进展程度,并作出相应的对策。此外,在课外,还需组织学生开展“好差结对”“一帮一”的活动,发动优等生帮助“学困生”。“兵教兵”消除了“学困生”的畏惧情绪;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讲解,又使“学困生”易于接受;学生们朝夕相处,又便于“学困生”及时提问;学生们互教互学,有利于取长补短,增进友谊。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建立自己的纠错本,让“学困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使“学困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及时得到解决。让他们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

4 改进教法,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 “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手段。“学困生”认识前提差、思维能力差,因此根据教材的不同特征,教法上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课题的引入应巧设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精神饱满,思维活跃。如在讲等比数列时,可用“古代有个国王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的故事引入。讲课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降低学习坡度,分散难点,给予模仿性练习的机会。还要加强变式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情况及时得到反馈,对“学困生”进行三优政策即: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检查评价。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并不时地用错误的陷阱,解题过程的繁简强烈反差等办法让学生自觉地创新。讲授速度要适合“学困生”的接受情况,必要时应该放慢。同时,课堂上语言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还应配合和谐的形体语言,充满激情,使学生与你一起参与进来,达到一种共鸣,将死板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化,甚至幽默化。教师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会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并接受新的知识。

在培养“学困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遇。因为成功的学习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又是成功的重要保证,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效应。学生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就能不断的克服对数学的畏惧与厌烦心理,增强对数学学习的情感。在教学中对 “学困生”采用适当的降低要求,低起点,小步子,多鼓励,少批评和“少吃多餐”等方法为“学困生”创设成功的机遇。对于数学作业,应以课本为主,不搞偏题、怪题,不搞题海战术。题量要适中,可以结合学生能力,拉开档次,不搞一刀切。让他们能够经过努力,基本上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每当他们取得一点微小的进步的时候,都要及时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使之发扬光大。让他们随时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消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努力学好数学。

5 积极评价,实现 “学困生”成功转化

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此,教育的内容、形式、要求必须有多样性。学生好比种子,需要教师提供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阳光。青少年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一样,需要经历模糊到清晰、浅显到深刻的较长过程。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在考试中受到积极的鼓励与肯定,就会心情开朗,充满自信。受到批评、惩罚就会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使学习更加困难。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在评价时,特别注意“学困生”的进步处和闪光点,及时予以鼓励,耐心激励“学困生”上进,增强学会的信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育的意义在于为实现“更好”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最好”、“最差”只是相对的标志,暂时的现象,而不断地争取更好才是教育永恒追求。积极的评价,会有效地改变“学困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使“学困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比预见的更好。只要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学困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 “学困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造就一批“学困生”成功转化为优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