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形容词的游移及动态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形容词的游移及动态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形容词前面出现时间副词,后面出现时态助词、趋向动词或宾语时,语义有动态性、过程性的特征,词义发生游移。此时形容词的词性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本文在语义及句法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此时的形容词是形容词向动词游移的一种过渡,是具有动词性的形容词。

关键词:形容词 词性 语义 游移

一.用法及引言

名词主要指人和事物,具有空间的三维性和时间的恒定性。动词用来指称动作和行为,具有时间性。形容词用来指称事物的性质和状态,一般是恒定的,静态的。动词的典型特征是后面能带宾语,能带“着、了、过”等时态助词及“起来、下去”等趋向动词。形容词的典型特征是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不能带宾语,不能带时态助词及趋向动词。因为定语的典型语义是固定性和静止性,所以,形容词以做定语为常。状态形容词本身就有量的特征,且常作谓语,本文所涉及的形容词一般为性质形容词。因为谓语的典型语义特征是临时性和运动性,所以动词以做谓语为常。这是一般现代汉语语法著作所认可的。

可是,在我们的语言中却经常看到下面的用例:①唐伟业脸又红了,这次是缓慢的红,不太鲜艳的红,是一种被激情照亮了的脸色(池莉《来来往往》)。②她憔悴的面孔逐渐丰润起来,衣服上的破洞都补缀很整齐,再不像过去那样土话里所说的“片儿扇儿”的了(池莉《来来往往》)。③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④她上了车,继续吃冰棍。冰棍在她嘴里久久不出来,一出来就小掉很多。如此一次一次的小着,甚至完全消失(钟求是《夏雨的大学》)。

以上用例中,“红、丰润、发烫、小、好、尴尬、缓和”均为形容词,但它们有的带了时态助词,有的带了趋向动词,有的带了时间副词,有的带了宾语。而且,它们大都做谓语。从句法上来说,这些形容词出现在了常在动词出现的语言环境;从语义上来说,这些形容词不仅能够表现事物的性质、状态等静态的特征,而且还可以表现事物的变化,也就是暗含着动态的变化过程。

二.形容词动态化的语法形式

无论这种出现在动词常出现的语言环境中的形容词是否转化为了动词,但此时的形容词在语义上发生了变化,具有了动态性,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称之为动态化。一定的语法形式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语义发生变化,也就意味着其组合能力乃至句法功能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形容词动态化的句法表现主要为以下四种形式。

1.时间副词+形容词:(前面的路)忽然较为亮些了;(一切的一切)都马上光鲜起来;(一脚踩下去)就松软了;(天)瞬时暗了下来……

受时间副词修饰的形容词的性状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具有明显的变化性,过程性。如:“一下子亲密起来”由不亲密变为亲密。“(星星)渐渐的稀少”由星星不稀少变为稀少,再为更少。均由原来的性质为【-A】,变为【+A】。当然,由于时间副词的不同,这种动态变化有的缓慢,有的较为迅速。

2.形容词+时态助词:饭正热着、敌人正疯狂着、在家闲着、眼睛湿润了、办事利落了、思想开明了……

时态助词往往用在动词之后,表动作的持续、完成等。用在形容词后,形容词也明显的具有了动性,表性状变化的持续、完成、曾经等。这一点如同名词,当名词后面跟了时态助词“了”的时候,也获得了动性,因为此时的名词也获得了时段或地段的推移性。如:“暑假了,有的是时间……”

3.形容词+趋向动词:瘦下去、好起来、心沉下去、天暖和起来……形容词后有“起来”或“下去”等词语,就会产生可继续变化的语义特征,这是由“起来”或“下去”本身的语义特征决定的。“起来”和“下去”一样,都是由空间域转化而来的时间域。“形容词+起来(下去)”,如:“天黑起来;冰棍小下去”,都表示目前出现新的性状,而且随着时间的迁移,事物的性状将可能继续发展。

4.形容词+宾语:红了脸、绿了芭蕉、坏了规矩、硬着心肠、平院子、繁荣经济、方便群众……形宾结构表示形容词对宾语造成了影响,使宾语表现出了某种性状。“形+着+宾”一类的共同特点是可以变成主谓式。如:“脸红了,芭蕉绿了,嗓子尖着”,经过这种变化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些带宾语的形容词不仅表现了事物静止时的状态,而且还表现了他们的变化。“形容词+宾语”一类表示的是使动义,表示是由于人为的原因而使宾语发生变化。

5.重叠:高兴―高兴高兴、快活―快活快活、暖和―暖和暖和、凉快―凉快凉快……部分形容词用ABAB式重叠,表示使某人具有某种感受和体验,具有明显的动态性。

三.形容词的词性游移

学界一般认为,形容词本身表事物的性质是静态的,但一旦带上动态助词“着、了、过”和趋向动词“起来、下来、下去”或宾语等词时,便具有了动态性。黎锦熙(1924)认为“诸如:‘你的胡子却也白了许多’‘孩子大了,今年要请个先生’中的‘白、大’由于其后添加了‘了’,这就可以证明,它们不但在句法上是动性,便在实质意义上,也含有迁变流转的动态了。”吕叔湘(1942)认为“声音渐渐低了下去,一会忽然高了起来”,“一到十月,这些树叶便红了起来”中做谓语的形容词“不是表示一种无始无终的一瞬间的状态,而是表示一种状态的开始,或是表示一种状态的完成,于是,这个形容词也就带有动作的意味。”对此,学界一般都予以认同。但对此时形容词的词性是否保持不变,学者们则见仁见智,大致有三种看法:⑴认为形容词接动态助词等是其语法特点,并不改变形容词的特性。如王力、张志公、房玉清、张先亮等。⑵主张带动态助词、带宾语是动词的语法特征,形容词接动态助词、接宾语就变成了动词,如唐广厚、车竟等 ⑶认为形容词临时转化为动词,如丁声树、邢福义、李临定等。对这一问题作深入研究的还有张斌、张国宪等。他们认为这其实是形容词的动态化现象。张国宪(1995)把形容词分为动态形容词,准动态形容词和静态形容词(2006)把形容词的情状分为:性质、状态和变化,并且把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和变化形容词置入“名词―形容词―动词”的连续统中去解释:

名词- 区别词-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 变化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

最不易受时间变化――最受时间变化;空间性最强你-时间性最强。

由此清楚地表明了名词到动词之间的动性关系。相邻的同类之间有较多的功能共性,不相邻的词类之间则有明显的差异性。从语法意义上说,靠左端者空间性特征强,靠右端者时间性特征强。就是说,左端词类的动性最弱,右端的动性最强,中间是二者的过渡段,词的动性由左向右渐强。作为名词和动词的过渡段,形容词折射出左邻右舍的语法功能也是正常的现象。

我们赞同张国宪先生的观点,认为此时的形容词虽然具有一定的动性,但并未转化为动词,最底层发,基础的还是性状义。持续义,变化义则是表层的,动态的,与句式相关的临时辐射的语义特征。从原形范畴理论来看,它既非典型的形容词,又非动词,而是它们之间的一种过渡,是从典型的形容词变化来的,在“名――动”连续统中靠近动词一端的形容词。简言之,是“未完全转化为动词”的形容词,是形容词在性质上向动词临时游移的现象,我们的依据是:

⑴仍然保持着形容词的主要的句法语义特征。无论是“头发白了”,还是“冰棍小着”形容词最基础的含义还是表性状,只是这种性状具有了过程性,而且这种变化只是性状的变化,而非动作的变化,如:“头发剪了、端着枪,洗衣服”,动词都表实际的动作。而一般的动词位于句经常情况下能变成“把”字句或“被”字句。如:他端着枪―他把枪端着―枪被他端着。这些都与动词有很大的区别。形容词的ABAB重叠式和动词的ABAB重叠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不能带宾语,凡是重叠后带宾语的都是形动兼类词,而且大多数具有致使义。如:“活跃活跃气氛、端正端正态度、清醒清醒头脑、暖和暖和身子”等。因此,我们不赞成把此时的形容词看作动词。

⑵此时的形容词不仅表性状,亦含有过程性,变化性,在性质上已向动词发生了游移,这在前文已详细论述。因而我们也不把它们看作典型的形容词,而看作已向动词游移,但有未完全变为动词性的非典型形容词。

⑶谭景春在论述鉴定词类是否发生转变的三条原则时强调:当甲类词出现在乙类词经常出现的语法位置上时,如果规律性很强,并且能根据语义进行类推,一般仍处理成甲类词,不认为已经转变为乙类词。当甲类词出现在乙类词经常出现的语法位置上时,如果能这样用的甲类词举不胜举,收不胜收,也就是说数量巨大,是一个开放的类,宜处理为甲类词,不认为已经转变为的乙类词。当甲类词出现在乙类词经常出现的语法位置上时,如果语义上没有明显的变化,仍然比较实在,也不认为已经转变为乙类词。本文论述的形容词出现在动词常出现的语法环境下时(前加时间副词,带时态助词,带宾语)形容词亦符合这些类推原则,数量原则,语法原则。

四、 词性游移的动因与认知

语言结构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体与部分及部分与部分之间不仅有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依存关系,而且有相互影响,相互调整的互动关系。某些句法形式和另一些句法形式组合能激发一些新的句法语义特征,发生语义和功能的游移,完成“语义合成”,达到“内部具有,外部激活”的效果。时态动词和趋向动词一般用在动词后,表动作的进行,持续或趋势,有典型的时量特征。时间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前,更突出体现时间性。及物动词带宾语表动作支配对象,动作性较明显。形容词用在这些结构中,形容词受结构的影响,词义和功能向时量性和过程性游移也符合我们的认知常识。而且我们发现,能进入这些结构的形容词多为性质形容词而且单音词占多数,可能就是因为单音节性质形容词是形容词的典型范畴,认知显著提高,词义张力大,词义游移的自由度就大,因而使用频率也高,数量多。按照句法相似性理论,简单的意义用简单的语法形式表达,复杂的意义用相对复杂的语法形式表达。形容词带上时间副词、时态助词、趋向动词、宾语等后,在表达性状的同时又表达动态性、变化性,也符合我们的认知常识。当然,词义和功能的游移也不是无条件,无限制的,形容词的固有义,表性质,仍是它的基础、本色。时量性,动态性则是表层的,与句式相关结构临时辐射的。因此,我们既不把此种环境下的形容词看作典型的形容词,更不看作动作,而看作词性已经向动词游移的形容词。

参考文献:

[1].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992。

[2].张国宪:《现代汉语的动态形容词》,《中国语文》,1995.3。

[3].张国宪:《性质,状态和变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3。

[4].谭景春:《从临时量词看词类的转变与词性标注》,《中国语文》,2001.4。

[5].刘长庆:《汉语动态形容词的解说及其基本特征》,《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10。

张百领:山东济宁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