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现代女性视角审视易安词的真善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现代女性视角审视易安词的真善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学作为认识活动,以内在尺度创造艺术真实,要义是求“真”,体现为“历史理性”。作为实践活动,文学创作探索伦理问题,其核心是向“善”,并激发人的丰富情感。总而言之,真善美是文学创造的价值原则。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宗。她学识渊博,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对金石、经学、史学也有深刻的研究,她不像当时的大家闺秀一样把自己锁在深深庭院里,而是追求人生中的真善美,用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将自己对社会人生、女性的生活感受融入了文学作品中,流露出了她强烈的本我意识,超前的现代女性意识,她的词向现代女性传达着正能量。本文将从现代女性视角审视易安词的真善美

关键词:现代女性;易安词;真善美

一、易安词之“真”

高尔基说:“文学是巨大而又重要的事业,它是建立在真实上面的,而且在与它有关的一切方面,要的就是真!”李清照就是中国历史上在词中以女性的身份、女性的口吻、女性的视角抒写自己真情实感的第一人。正如胡云翼在《中国词史大纲》中深切地说:“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的闺情, 所的妇人语放在清照面前, 都要黯然失色。”刘勰也曾说过:“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1]。清照时时遵循着“字字如肺肝出”的宗旨,以其自身的真感,写出篇篇令人惊叹不已的佳作,千百年来深受读者的喜爱。历史上也曾有过一些男性词人拟写女人之态、女人之情,但正如龙榆生所说:“易安伤离之作,大抵皆为明诚而发,所谓‘女子善怀’,充分表其浓挚悲酸情感,非如其他词人之闺情,终有隔靴搔痒之叹。”(《漱玉词叙论》,《李清照集笺注》引)[2]并未真正的将广大女性的“真”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因此李清照的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如《浣溪沙》[3]:“秀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这首词李清照善于抓住一瞬间的动作,从侧面描写女子的笑脸和潜藏心底的爱情苞蕾的情态,她大胆的展开半张素笺,挥动一只彤管,把一腔思念、与幽怨一股脑的倾泻给自己深深依恋的意中人,朦朦月光里,憧憧花影下,一对玉人相依相偎,倾诉着相思相爱的情话。这首词就是李清照年轻时的真实写照,她没有压抑爱情所带来的快乐,相反,却把爱情和生活给自己带来的愉快和幸福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一起分享她的快慰。让读者跟着她的悲而悲,跟着她的喜而喜。展示千百年前的她大胆天真、活泼可爱以及期盼爱情的细腻幽深的情感,把对爱情和生活炽热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清照词能够如此之真的表达自己的真性情,真情致,真的让人忘了这已是相隔千年,完全是现代女性意识的体现。

二、易安词之“善”

鲁迅在谈到“真善美”作为文学批评的美学标准时,曾把“善”置换成“前进”一词,即不仅有利于社会前进或是进步的意思,而且有利于个体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本真性,自由自觉的内本质。[4]在中国宗法社会,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政治道德思想的历史土壤下产生的男尊女卑和三纲五常,深深的禁锢了中国古代女性对生活的渴望、对爱情的向往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李清照在我国女性文学历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她在《词论》中“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她的诗文骈赋都针砭时弊,表现出超越当时男性的视野与才情。《云韶集.词坛丛话》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李易安词风神气格,冠绝一时,直欲与白石老仙相鼓吹。妇人能词者,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之空绝前后者。”李清照在《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深刻的指出了唐朝安史之乱是由唐玄宗的荒淫无道、臣僚间相互勾结、奸佞大臣导致的。她以高度的政治眼光,借古讽今,直接批判最高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李清照不是只知道吟风弄月、儿女情长,而是在内心深处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国家。如《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婉约中带有豪放,柔弱中带有坚韧。“过江东”三个字在当时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字眼,清照却相当大胆的写在了词中,并很巧妙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真可谓是神来之笔。这首诗使我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在她的诗中所表现的那种爱国热忱和对最高封建统治者极为不满的批判精神。在关键时刻,她作为一位女性以“金刚怒目式”的雄壮崇高之气挺身而出,站在历史的前端,站在了政治的风口浪尖上,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她以女性的视角,勇敢的在封建社会公开的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向往和自己内心的感受,并将自身的命运与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关注社会状况,体现了女性的真正价值,也鲜明的反应了女性价值的觉醒,她强烈的女性意识是末代文明与近代文明接轨的标志。[5]

三、易安词之“美”

缪钺在《诗词散论》中说:“有理想、能超脱,用情而不腻于情,赏物而不至于物,沉挚之中,有轻灵之思,缠绵之内,具超旷之致,言情写景,皆从高一层着笔。”易安词不仅词美,而且意美。谢天振最早提出“文化意象”这个概念名词,文字作为文化意象的载体,是从语言层面上处理文化意象的重点。意象是中国文化特有的范畴,很早就出现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与文论中。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诗人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来传染和沟通读者。李清照的诗词中不乏各种形态多样的意象:花、草、木、酒、风、雨等大量丰富的意象,在她看来“一切景语皆情语”。花是她生命的一种寄托,是她情感的升华,是全部性情的写照。从她娇羞盛开的明艳之花,到“瘦”、悲凉的飘零相思之花,到憔悴孤独的毁灭之花,无一不是流露出了她生活的全过程。郁达夫:“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她知花、爱花、赏花,她存留的65首词中,写花得有54首,梅花(青梅、红梅、白梅)、牡丹花、芙蓉花、莲花、桂花、等等。

现在我们以梅花为例,如:《孤雁儿》[6]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这首词词人赏着梅花,听着《梅花三弄》,忽然想到了自己的丈夫,内心的孤独寂寞达到了极限,物是人非,下片中词人用典,折一支梅花,天上人间却无处可寄,梅花的意象美贯穿全词,统领全篇,将词人内心的真实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美的审美价值更是溢于言表。梅花清雅而不庸俗,空灵而不板滞。范成大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李清照也是非常喜欢梅花的,常常以梅花自喻,“将自我情感体验和认识自觉化为外界对象的认识形式和表现形式,使自己的个性气质升华为作品悲喜交融的抒情情调和艺术形象的个性气质,从对象自我化进而自我对象化形成了创作的个人风格”。[7]

李清照以其独特的情感把传统的审美情兴发挥到了高超奇妙的浑然天成的意境。她用丰富细腻的情感去感受四时推移,沧桑变迁,物是人非。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中说: “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 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缠绵悱恻, 才能一往情深, 深入万物核心, 所谓‘得其环中’”。[8]不论是写“ 雨疏风骤”后海棠的《如梦令》, 还是写“ 纵爱惜, 不知从此, 留得几多时”的《多丽》, “薄暮、细风吹雨、欲谢恐难禁”梨花的《浣溪沙》, 亦或是“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的《清平乐》, 其它如“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 红稀香少。”《怨王孙》“ 门外谁扫残红,夜来风。”《怨王孙》,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的《武陵春》都有浑然天成的意境。宗白华之“环中”对词而言可能即是况周颐之“词心”,而李词深得其妙, 才能把缠绵的离愁指归到情感的核心, 而获得一往情深的艺术魅力。整个情感发展既变化多姿, 曲折有序, 又层层加深, 步步扩展, 情感力度浓度深度渐次加大, 从而使全词浑融一气, 妙若天曲, 达到情深邈密的境地, 颇有曲径通幽之佳境。

结束语:

李清照深得婉约词的精髓,她的词平易而不俚俗,雅饬而不繁缛,辞淡于水而味浓于酒,不管是抒写爱情生活的真情实感,还是抒写夫妻别离刻骨铭心的相思之痛,亦或是国破家亡、悲欢离合、忧国忧民之情都从根本上反映人类的自身情感,心理的历程与变迁,以及与人密切相关的道德伦理等,她注重表现女性情感世界,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构成了一部女性情感历程的巨著。李清照的词作融合了内心情感的“真”和艺术风格的“婉”,并且达到了“真”与“婉”完美统一的境界,真正达到了“真”“善”“美”的统一,从现代女性角度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 转引自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唐圭璋.《李清照词鉴赏》.齐鲁书社,1986年4月版,第14页.

[4]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5] 余爱春,梁迎春.《女性自我的意识与张扬――论李清照、舒婷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

[6] 薄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第23页.

[7] 吴小美,古世仓.老舍个性气质论[J].新华文摘,1994.

[8] 宗白华. 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 A] . 宗白华. 美学散步[ C] . 上海: 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