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斯特林建筑思想转变的三个时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斯特林建筑思想转变的三个时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对英国著名建筑师詹姆士·斯特林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直到90年代的一系列作品及建筑思想来源的研究。如英国低造价住宅,莱斯特工程馆,斯图加特国家美术馆,萨尔福德表演艺术中心。来分析斯特林从业四十年来,创作风格的转变。

关键词:詹姆斯·斯特林建筑斯图加特国家美术馆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famous British architect James Stirling, starting from the 50 s of the 20th century until the 90 s, a series of research works and architectural thought source. Such as the UK low cost housing, Lester engineering pavilion, Stuttgart, national gallery, salford and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To analyze Stirling working for forty years, the transition of the style.

Keywords: James Stirling Stuttgart national gallery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 言

詹姆斯· 斯特林(JamesFrazerStirlin,1926一1992)生于苏格兰格拉斯哥,长于英格兰北方港市利物浦。斯特林,罗杰斯,福斯特并称为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的三大建筑师。20世纪50年代开始执业,因早期设计大量的廉价住宅,真实的表达混凝土等材质的质感而被冠以“粗野主义”;60年代随着莱斯特大学工程馆,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等一些作品而崭露头角;70年代中期斯特林更加关注建筑的历史性,文脉及纪念性的表达,因斯图加特国家美术馆这一经典之作而获得1981年的普利策大奖。斯特林执业40多年来正是现代建筑风雨变幻的时期,本文将分析斯特林三次建筑风格的转变。

1.“粗野主义 ”

“人们隐约地有一种感觉,这就是那个不知怎地设计出一种放律、反常建筑的大高个儿.他的建筑是一种革命,是蓄意地与众不同的,反应的和抗议性的,给你强烈的美学上的震撼,而这些只能用粗野一词来描绘。”——M.吉罗亚德

1.1时代背景

斯特林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执业,当时正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主义风靡时期,斯特林深受柯布西耶等现代主义大师的影响,斯特林当时的毕业设计——新城公共中心和社区中心,追求体量的雕塑感。

1.2史密森夫妇 “粗野主义”

当时英国现代主义建筑师史密森夫妇(Alison and Peter Smithson)对斯特林的影响是直接的,史密森夫妇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作为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十次小组(Team X,CLAM)的主要成员,史密森夫妇在现代建筑运动中曾是二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为现代建筑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贡献。史密森夫妇同时期设计的汉斯坦顿高级中学(Hunstanton Secondary Modern School.England,1949—1954),曾引导了新一代建筑师走向了一种新的风格——粗野主义(Brutalism)。自然而的表达混凝土等材料粗糙的质感,建筑的造型追求体量,感雕塑感。

1.3作品:哈姆工地住宅(1955)

20世50年代,斯特林从大学毕业不久,刚刚执业时,正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需要大量的住宅项目,现代主义的理念传入英国,结合当时的经济,社会状况,为英国的平民设计了很多廉价的住宅。

1955年设计的英国萨里哈姆工地住宅,用地面对一栋乔治式住宅的花园,狭长的地形限制了建筑平面的布置,在用地两端均有通向住宅的道路,草地为公用设置。三层联排式住宅东西向布置,户与户间相错布置,这样可以使起居空间伸向室外环境,同时把卧室至于隐藏处。

建筑采用砖石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粗犷的混领土圈梁,给人印象深刻,砖材之间的灰缝较大,有种粗野的感觉,从混凝土圈梁上肆意伸出的排水构造,有英国当时细腻的建筑风格格格不入。然而这并不是粗野的建筑,这是一座比例精细,美妙,严谨,雅致,不冒犯他人的建筑,拥有另一种美学的建筑。

2.“构成主义”

“许多现代建筑之所以平庸,部分原因是轻易的采用把各类房间都弄成简单,划一的形式。我们则往往力图达到每个房间都具有理想的独特形状,避免将其扭曲而硬装入一个结构模块的框子或预先构想出来的总体形状中。”——斯特林

2.1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随着现代建筑在全球迅猛发展,现代建筑的弊端逐渐显现,规矩的柱网,将不同功能的房间硬塞进方形的平面,简洁的形体让世界各地的城市毫无特色可言,1959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宣告解散。

1959年设计的莱斯特大学工程馆使斯特林被建筑界关注,随后的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等一系列作品的建成表明

斯特林建筑风格与前期的“粗野主义”,有所转变,红色的砖材,通透的玻璃,细腻的表达,自由而有力的形体,打破现代主义规矩的方盒子体系,具有很强的构成感,深受构成主义影响。

2.2 “构成主义”

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1881~1973年)于本世纪创立的立体主义画派,“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试图在绘画中创造结构的美,随后立体主义在俄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真正获得成功的是立体主义的构成方式被转化成一些具有三度的抽象构成。构成主义又称结构主义,发展于1913~20年代的俄国。构成主义是指由一块块金属、玻璃、木块、纸板或塑料组构结合成的雕塑。代表人物有:康定斯基,马列维奇,特特林等,代表作品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塔。由两个圆筒组成一个金字塔,采用铁和玻璃两种材料筑成,圆筒的部份以各自不同周围和各自不同速度的回转,组成一个螺旋状高塔。

2.3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1959)

斯特林50年代设计的莱斯特大学工程馆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赞誉,由于地段狭小,工程馆包括了一个几乎占据了整块基地的大型单层厂房和一个高起的塔楼,其中包括办公,实验室塔楼,讲堂和楼电梯井。

该建筑由机械车间和教学科研用房两部分组成。如果取走顶部建筑就教学科研用房部分的体形极具表现力,它包括大小两个阶级教室,分别布置在3层和2层。在立面上反映出阶级教室内部地面的升起而形成斜向挑出的实体。大教室上安排了办公室楼,小教室上安排了实验室楼。在建筑的中心部位安排了交通一层为三角形平台,三角形适应了公园的道路。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选用坚实的砖材和透明的玻璃为建筑材料,砖材之间的缝隙较小,与以前的建筑相比,显得细腻,但形态上更加的自由,不同功能的房间拥有不同的形态,倾斜的打小报告厅,通透的竖向办公楼,实验楼,和水平展开的车间。体块间自由的组合,虚实的对比,十分的具有视觉表现力和构成主义手法相似。

3.历史,城市,建筑,环境

历史像一长河,各个时期的建筑就像动植物的化石那样一点点地沉积下来,拼贴成现在的面貌。——科林•罗《拼贴城市》

3.1 时代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的解散,现代建筑的权威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各种建筑思潮纷纷涌现,如: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解构主义等等,与现代建筑全球化相反,新的建筑思潮中城市与环境,建筑与历史等受到重视。

20世纪70年代,斯特林经历了风格上的第三次转变,1979年设计的德国斯图加特国家美术馆,无论在材质,形体,空间,充分考虑了建筑,历史,环境之间的关系。

3.2 柯林·罗《拼贴城市》

柯林·罗(Colin Rowe)是斯特林在利物浦大学时期的老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柯林·罗敏锐的观察到“现代主义”对旧的城市肌理的破坏。他在著作《拼贴城市》中提到“城市是一个博物馆”(the city as museum),城市不仅可以容纳新的东西,还能容纳旧的东西,即新与旧的共存、历史与现实共生。这个物馆中,有新有旧,却是一个完整的和谐整体如同张钦南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道:历史像一长河,各个时期的建筑就像动植物的化石那样一点点地沉积下来,拼贴成现在的面貌。柯林·罗的影响对斯特林是长久的,斯特林一生中的大多作品都十分关注城市和历史。

3.3(1)斯图加特国家美术馆(1979)

斯图加特国家美术馆建于80年代,是斯特林创作的巅峰之作,凭借着这座建筑,斯特林获得了普利策将。斯图加特在二战之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古建筑大部分被销毁,建筑用地紧邻斯图加特老美术馆(1837),这是一个平面城U字形的新古典主义设计的建筑,建筑基本保留了基地周边的老建筑,平面也采用U字形,只是中心是一个中空的圆形,将城市中的人们引入建筑。中空的圆形深受柯林•罗《拼贴城市》中:图底关系的影响。虚的空间更成为了建筑与城市之间很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3.3(2)威尼斯双年展书店 (1989)

两年一度的博览会场用地是一个比邻军械库的面积很大的公园,代表不同国家的展馆建立在一片大树环绕的草地上,斯特林的这个建筑由于要保留每一棵树,所以建筑像一艘船一样驶进两排树之间,又叫“书店船”。

这艘书店船占地约200m2,紧邻意大利馆,位于通向瓦帕里特的步道旁的林荫道上,大大的屋顶,向下倾斜,低调的建筑姿态,平行于两旁的树木,仿佛像一艘船一样静静的停泊在这里,与环境和谐。

3.结束语

作为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斯特林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筑生涯,直到90年代去世,40多年的从业生涯,正是现代建筑风云变幻时期,斯特林的创作风格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有所转变,直至70年代转向建筑与城市,文化,历史之间,为现代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美] 科林·罗 《拼贴城市》童明译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窦以德《詹姆斯斯特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1—7.

[3]孙元元 《 艾莉森+彼得·史密森——英国建筑大师》 [M]. 辽宁 ,辽宁科技出版社 ,2005-9-1

[4]刘滨谊 《新的探索——史密森夫妇近况》 [J]上海时代建筑 1989—3

[5]郭洪兰《尊重历史,尊重玉不境》 [J] 北京世界建筑 1994-1

[6]常钟隽《詹姆斯·斯特林谈建[J] 世界建筑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