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诗意的生命,生命的诗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诗意的生命,生命的诗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7-118-01

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古典诗词作为我国优秀思想文化的载体,以务真、纯美、扬善为核心内容,以精炼、隽永、简洁、韵律和谐为追求形式,构筑了一个个绚丽多姿的精神家园。品读之,既可陶冶性情、激发灵感,又能提升素养、烛照人生。在进行唐宋诗词教学时,我们要优化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讲解的古诗文学习方式,深入挖掘其间蕴含的生命教育的因素,使古诗文教学呈现本该富有的生命色彩。

一、审美教学,促进生命价值的体现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古诗文是美的宝库,融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绘画美于一体,这一特征决定了它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素材。

1、加强美境营造。在诗词教学中,要增加音乐、绘画的因素。比如台湾歌手邓丽君就有许多根据唐宋诗词改编的歌曲。

2、加强美读指导。清代桐城派文人认为,通过朗读可“因声求气,得神入境,传达情感”;只有训练学生投入情感地美读,才可能使其领略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之声;体会“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的蜀道之险。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3、加强美情熏陶。当中国文人历尽沧桑,经历宦海沉浮、名利抉择、世态炎凉后,难免会产生命途多舛的迷惘和感怀。我们在学习中会折服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高尚人格;会咀嚼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思亲之苦;会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想人生赞歌而心潮澎湃。关注情感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发掘课文中的内在美感,解释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深层的审美情趣,从而把学生的心灵净化和人格建构的审美教育使命落到实处。

二、对话教学,引发生命价值的感悟

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提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

1、师生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过程。它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压制,也不是学生对教师思想的追随,而是一种真诚的心灵呼唤和回答,自由的沟通和交流,从而使师生之间不仅“达到情感的一致性,而是牵涉到更为宽广的东西,诸如语言、思想、情感、态度、意见等等。”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文中表意模糊的词语进行想象、联想,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把自己感受到的蕴含在作品中的生命哲理传达给学生。

2、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种生命的对话。当一个文本“真的开始说话的时候,它并非简单的说它的语词,那种总是相同的、无生命的、僵死的语词,相反,它总是对向它询问的人给出新的答案,并向回答它问题的人提出新的问题。理解一个文本就是使自己在某种对话中理解自己。”如对李商隐《锦瑟》的主题理解,历来人们莫衷一是。有的认为作者在悼念亡妻,有的认为是个爱国诗篇,有的说是作者在自比文才之作,有的认为是思念侍儿锦瑟。“诗无达诂”,由于读者的知识结构、心理结构不同,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也就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和审美情趣,对作品进行想象、填补,完成自己的阅读。

3、生生对话。对话教学要求把时间还给学生,增加学生相互之间直接交往与合作学习的时间,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多进行交流讨论,如对作品的生命感悟和体验,使学生认识到,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要有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如此,才能不负世代和人民的期待。

三、强化生命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命信仰

生命意义的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和精神陶冶,也是一种唤醒心灵和充实心灵的教育。在学习唐诗宋词时,可以建立某位诗人、词人的专题研究课型,来深入挖掘其内心丰富情感和生命情怀。如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已经探索设立了“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板块,我们认为还不够,这些是从艺术风格上来区分的,还应该深入研究他们的身世背景,知人论世,从而更深入的探讨其情感和思想。宋词中,可以以苏轼词,李清照词、辛弃疾词为专题,关注他们的人生困顿,更应以一颗禅宗的“平常心”对待人生变故和不幸、顺乎自然的旷达,体味苏轼洞悉“庐山真面目”后的“超然”、博大与深沉,达到真善美统一的人生境界。要让学生明白:个体只有实现了和谐,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我,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像善待自己一样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