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瘢痕性并指畸形术后应用防瘢痕粘连固定带的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瘢痕性并指畸形术后应用防瘢痕粘连固定带的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观察瘢痕并指畸形术后应用瘢痕粘连固定带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患者烧伤后瘢痕性并指畸形56个部位依据粘连程度及周围供皮状况分别采用“Z”字或矩形皮瓣等小皮瓣修复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拆线后,对照组15例患者共21个部位应用常规治疗+弹力手套,治疗组17例患者35个部位应用常规治疗+防瘢痕粘连固定带持续保持压力。结果:两组年龄和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病情严重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随访3个月。对照组21个部位复发(7/21)。治疗组35个部位复发(4/35)。采用χ2检验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

[关键词]烧伤;爪形手;指蹼;瘢痕;粘连;整复

[中图分类号]R6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3)10-1013-02

目前瘢痕性并指畸形治疗以手术为主,但常因皮片挛缩或切口愈合欠佳导致瘢痕并指畸形复发而影响治疗效果。传统方法是应用弹力手套预防瘢痕性并指畸形复发,但是因为弹力手套结构特点,效果不可靠。我科自2010年11月~2012年11月瘢痕性并指畸形术后应用防瘢痕粘连固定带(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号:200820076495)预防瘢痕性并指畸形复发,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患者本人同意。本组共32个患者(56个部位)烧伤后瘢痕性并指畸形,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32例患者中男27例,女5例;年龄12~49岁,平均(32.6±9.76)岁。对照组15例,治疗组17例。纳入标准:符合瘢痕性并指诊断标准[1],无严重心肝肾肺疾病的12岁以上健康人,依从性好。排除标准:不符合瘢痕性并指诊断标准或依从性差、随访时间小于3个月。手术时机:瘢痕性并指畸形手术拆线后,对照组常规应用常规手术治疗加弹力手套治疗21个部位,治疗组常规手术治疗+防瘢痕粘连固定带治疗35个瘢痕性并指。

1.2 手术方式:18岁以下患者全麻,成人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上气囊止血带,具体术式选择以瘢痕粘连程度与周围组织情况而定。

1.2.1对指蹼瘢痕粘连所致的“蹼状”畸形,予以“Z”字皮瓣修复35个瘢痕性并指畸形。对严重挛缩并指畸形患者,在指蹼背侧设计矩形瓣,将皮瓣蒂部部分皮下组织向背侧游离,指蹼面辅助切口在基底形成局部三角形皮瓣,将矩形皮拉向掌面,三角形皮瓣拉向背侧缝合,张力大的创面移植中厚皮片共修复21个瘢痕性并指畸形。

1.2.2手术切口拆线后对照组常规应用弹力手套外用预防复发,治疗组持续应用防瘢痕粘连固定带[2],均持续3个月。

1.3 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两组年龄和性别经成组设计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病情严重程度以瘢痕性并指定义[1]由两个住院医师采用视觉评分法经成组设计t检验比较。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复发率,P

2 结果

两组年龄和性别经成组设计方差分析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参见表1)。两组病情严重程度由两个住院医师采用视觉评分法经成组设计方差分析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参见表1)。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手指外展30°~45°,手指屈曲功能恢复,随访3个月。对照组7个手指复发(7/21)。治疗组4个复发(4/35)。OR=3.88,应用弹力手套复发的危险性为应用防瘢痕粘连固定带的3.88倍。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复发率P

3 讨论

瘢痕性并指治疗以手术为主,尽管已有多种术式[1-3],但传统弹力手套治疗效果不可靠,常因皮片挛缩或成活欠佳导致患者瘢痕粘连复发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并指畸形术后复发主要原因是皮片挛缩或者切口瘢痕增生所致[4-5]。防治复发传统方法是切口完全愈合后常规应用弹力手套防治,因为手套结构特点导致弹力手套难以保证指蹼间持续压力导致瘢痕性并指复发,并且不能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不同指蹼的解剖特点。防瘢痕粘连固定带针对性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参见图1)。它包括三部分:腕带,弹性带和高分子塑形板。腕带两端有搭扣,可方便的套在腕部,可通过搭扣调节装松紧度。弹性带可通过弹性带两端的搭扣方便在挂结在高分子塑形板上。该装置佩带方便,佩带过程中透气行好,与皮肤之间可保持持续的适宜的触接压力,内表面可以联合瘢痕贴,在进行塑形和弹压的同时进行抗瘢痕。因为弹性带松紧性可通过控制两端搭扣的位置进行调节,所以可进行动态调整保持适当的压力而避免疼痛和不适感。通过对32例患者术后观察发现持续应用防瘢痕粘连固定带与对照组比较复发率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OR值提示佩戴防瘢痕粘连固定带复发危险性低于弹力手套。尽管如此,防瘢痕粘连固定带不能应用于手指、手掌和手背瘢痕的预防和治疗,并且存在压力值不明确,压力控制没有量化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炜,钱云良.手部瘢痕、瘢痕挛缩.见:王炜 (主编).整形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509-1510.

[2]赵洪良,张杰,刘玉森,等.介绍一种防瘢痕粘连的多功能固定带[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9,25(4):313.

[3]李向国,艾玉峰.烧伤后指间瘢痕挛缩畸形的整复治疗[J]. 中国医学美学美容杂志,1997,6(2):78-80.

[4]张大威.手部烧伤瘢痕挛缩畸形的整复[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31(5):59-62.

[5]杨威,李时光,张广生,等.手部烧伤瘢痕挛缩畸形的整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2):1920-1921.

[收稿日期]2013-03-23 [修回日期]201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