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制片人对话:好电影离不开创作者的热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潮流制片人·优质电影中国制造”是今年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新浪潮”论坛第一场,由导演何平主持,对话嘉宾江志强、王中磊、覃宏、李烈、PhilipLee都是经验丰富的制片人、出品人。
华语电影经历过十多年所谓“大片时代”,从去年起,《寒战》《西游:降魔篇》《泰》《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一批中小成本影片,不仅连创票房佳绩,还赢得不俗的口碑,让人看到华语电影未来的新方向。什么是好电影?怎么样拍一部好电影?近两年的好电影有哪些可供分享的成功之道?高票房一定是好电影吗?好电影一定是“大片”吗?中国电影还需要“大片”吗?……主持人和嘉宾围绕此一系列话题展开对话,其间既有高山知音,亦有针尖麦芒,真知灼见俯拾皆是。凡是对中国电影有所思考的,无不从中获益良多。本刊摘编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好电影不是计算出来的
何平:今年的华语电影千变万化,有很好的表现,也有很多的吐槽。虽然问题集中出现,却是多年积累下来的。今天五位大制片人聚在一起不容易,相信能聊很多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江老板最近两部戏非常好,一个是《寒战》,一个是《北京遇上西雅图》,先请你给我们讲一讲怎么能够制造出这么优秀的华语电影?
江志强:怎么说呢,我也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这么成功,我只知道用尽一切方法把电影拍好,这是我自己的理念。两个电影都是碰上好剧本,碰上来的。我没有预计票房,我也预计不到。它们的成功,对我来说是不能预计的。我只知道每做一部电影都努力,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好,后面就靠观众了。我永远都说,“观众是我们的老板,就看‘老板’喜欢不喜欢。”因为两部电影的导演都很优秀,所以他们都能拍出优秀的电影。
何平:其实江老板经常支持年轻导演。年轻导演可能前一两部戏并不赚钱,有些甚至赔钱,但你还会继续支持他拍下一部。比如说《海洋天堂》,不是很赚钱的一部戏,但你还会继续支持导演薛晓路拍《北京遇上西雅图》。你怎么判断这个导演未来一定能够做得好?
江志强:我经常说做电影的人一定要有一份对电影的爱,有一份对电影的信仰,他才可以做好。我在《海洋天堂》里面可以感觉到导演对电影有这样一份爱。我永远不会说一个电影赔钱,就把责任归到导演上面——老板都有责任的。你问我为什么支持她拍第二部电影?因为她第二部电影的剧本比第一部更好、更优秀!通常我都是看剧本来定这个电影到底应不应该拍,第二就是看可不可以相信这个导演会尽心尽力把这个电影拍好。我的判断往往是从这两方面考虑。
何平:去年华谊三部片子《画皮2》《西游:降魔篇》《十二生肖》共创造了二十多亿票房,请小磊分享一下他的经验。
王中磊:在座的几位制片人其实每个人的风格都非常不同,但最重要的是对于项目的判断,对市场的掌握力。我非常同意江先生刚才说的,电影这个行业很难“计算”。在你决定拍摄的时候,可能因为经验和对市场的了解,对这个项目有一个基本的财务估算,但到底应该投多少,市场会给你多少票房反馈,这个是算不出来的。我很羡慕江先生,包括覃老板,我们都非常喜欢跟年轻导演合作,但我的运气经常不太好,很多年轻导演的第一部片是华谊投资、扶持的,取得了很好的口碑,有时可能票房不太好,但他们到第二部卖钱的时候,都没有跟我合作,比如陆川导演和滕华导演。
说到这三部电影,我感觉它们是非常不同的,《画皮2》是一部有市场预期的系列作品,但是新导演;《西游:降魔篇》周星驰万众瞩目,但不是他演的;《十二生肖》是成龙大哥回归他的动作喜剧。这三个不同的“菜”对于我这个制片人、发行人来说,更多的是要在营销和发行上面做判断。在电影制作上面,严格来说它们都非常成熟。
何平:李烈是台湾很著名的制片人。现在台湾的电影环境跟大陆比不是那么好,各方面有很多艰难,但一直都在发现新人、支持新人,而且拍出了非常好的作品。请李烈给我们讲讲她有什么好的经验。
李烈:当初做《艋》的时候,说实话,因为那个时候的台湾电影市场是一个冷了很久的灶,很多人说冷灶很难烧热——我的想法刚好相反,那个时候反而你容易“搏”。只要你有那个胆子,很容易擦出火花来。台湾没有做过《艋》那样的题材,观众就是要新鲜,所以我们很大胆地用了一个台湾电影没有用过的预算。整个制作费花了七千万台币,也就是人民币不到两千万。对大陆市场来讲,那是一笔很小的预算,可那时对台湾市场来讲,已经是一个不得了的数字,所有人都觉得我们疯了:你用这样的数字做一个可能只有台湾电影市场会要的片子,你会死很惨!可是对我来说,这么一个有争议性的题材反而可能在那个市场上面找出一条活路来。那一次一搏,成绩和结果是让人满意的。经过那一次之后,我自己就感觉到,类型和题材对于电影真的很重要。我相信不只是台上,台下的朋友也会认同,剧本一定是一个电影里面最重要的元素。没有一个好的剧本,坦白说,你导演再好,主创再好,演员再好,那个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有缺陷的东西,很难跟别人竞争。
我昨天参加创投会,发现现在年轻导演们创作剧本的时候,有些人的观念有一点点的偏差。我碰到好几个年轻导演,他们会说“我这个电影里面有什么元素加什么元素,一定会卖钱”——他们先想的不是故事本身,不是创作本身,不是对这个故事有多大的热情,不是多么想做这个事情,不是多么想说这个故事,他就是想说这个片子会卖钱,因为有几个卖钱的片子的元素放在一起。就像刚才王中磊讲的,没有一个片子是可以被“计算”出来的。这个方向我认为对年轻导演,尤其是刚刚开始要起步的导演来说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何平:下面想请很有国际合作经验的PhilipLee给我们讲讲,《云图》这么大的国际制作,在国际上面怎么能够制作和发行成功。
PhilipLee:《云图》最初做出来的预算大概两个亿美金左右,华纳觉得风险挺大的,就是跟导演说,他们不能做这个电影,因为觉得会亏,但导演如果拍出来,美国他们可以发。因为导演他们确实很喜欢这个项目,不想放弃,就一直做下去,他们自己也投了很多钱,就想怎么把这个电影做好。因为我跟导演他们认识很多年,他们就问我有没有机会在亚洲找到钱。后来我跟一些亚洲朋友聊这个事,大家都挺喜欢这个剧本。后来找到的很多演员,基本上收很少钱。现在来看,《云图》在美国做的不太好,但在欧洲做的挺好的。我们所有的投资方都觉得这个电影可能会亏一点,但大家很喜欢这个电影。怎么说呢?我觉得拍电影最重要的是有“passion”(热情),然后就是剧本好不好。《云图》是这样拍成的。
何平:我们知道星美是很大的院线公司,有很多影院、银幕,也是一个很大的制作公司,不光是做电影,还做电视剧。从制片人角度讲,覃宏是既做大制作的商业电影,同时也全力支持创新的艺术电影。下面请覃老板讲一下,在商业片和艺术片这两条路上如何把握风险?
覃宏:在座的都很成功,而我是反面教材,当然有各方面的原因,不过再怎么说,我作为投资方、制片人没有很好把控影片的制作、发行到营销。这不多说了,我会总结的。在艺术片和商业片来说,星美还是坚持做高品质的电影。我也喜欢支持一些能被历史留下来、有厚重感的、有价值的优秀电影,比如许鞍华导演在拍的《黄金时代》,还有关锦鹏导演下面要拍的电影。作为投资方,我们会一如既往支持这些电影和导演,努力给他们宽松的运作环境,帮助他们商业化运作,使其能够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另一方面,我们也坚持做商业电影——谁的钱都不是白来的,都需要挣钱。这方面我们更需要总结以前的经验,做一些符合当前市场需求的电影,好比这次《中国合伙人》,星美有投资,第二股东。我同意刚才几位老板的观点,对电影要有热情、热爱,要有一个态度,这是最起码的。谁都预期不了票房,只有一个大概,大家尽力去做。
中国电影还需要“大片”
何平:今年有一个很热的话题,很多中低成本影片获得了票房的成功,比如说徐峥导演的《泰》,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薛晓路导演的《北京遇上西雅图》。包括有一些新公司拍的《101次求婚》什么的,投资也不是很大,但也获得了将近两亿的票房。那么就有人问,中国未来还需不需要大制作电影——大片呢?
覃宏:我觉得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电影当然要百花齐放。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肯定需要大制作,不管是大商业片还是大文艺片。大制作才能有技术上的进步,推动我们追赶好莱坞。这些大的影片,我认为是中国电影的脊梁,我们不能丧失这种大片的制作。
王中磊:中小成本的电影确实是电影创作的主流之一,但并不代表全部。每次中小成本电影取得成功的时候,都会给这个行业带来非常大的推动力和生命力,让更多不管业内还是业外的投资人对这个行业投入更高关注度,同时给新导演新演员带来机会,这是它的积极作用。但国产大片,在行业当中能起到行业标准的作用,标志我们的电影工业发达到哪种程度。所以我觉得大型商业片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会持续做这方面的推进,并帮助已经成熟的导演去实现他的新电影梦想,把整个行业的工业基础再提高。中国电影要有非常丰富的结构,这样才可以支撑整个行业。
另外我不同意覃宏说他是失败者。现在的环境造成了所有事情的判断标准只有一个,“钱”。电影也是,你拍了一个文艺片,你拍了一个大的商业片,你拍了一个中低成本的电影,成功的标准都是“票房”,这有问题。票房当然是最重要的评价,但不应该是惟一的标准。我觉得不光是制片人,这个行业的媒体人、观众,都应该提高我们的判断能力,不要用一个方法看待电影。所以覃老板我非常羡慕你,我觉得你惟一做错的事情是给文艺片投入的资金有点大,我们应该学习一下江老板。这方面我也是犯了错误,其实帮助年轻导演不是光给钱一个方式,还可以有其它非常多的方式。
江志强:我从来都说,商业片要拍,另类艺术电影也要拍——只要不拍烂片就可以。这么多年我拍了很多艺术片,有一些重要题材的电影真的今天不拍明天就没有了。作为一个电影人,我自己的取向往往不是为商业着想。现在中国有好几个导演,比如贾樟柯,他们在海外非常被认同,我自己也非常欣赏他们,每天见到他们,就鼓励他们。我觉得他们真的很勇敢,看到他们很辛苦,又很佩服他们。我自己相信,中国需要一些另类电影,不过现在我们整个市场还缺乏。大家都知道,我在北京做了一个影厅,经营了几年,很辛苦,就是中国观众还不够支持我们自己的艺术电影。这个领域大家还要努力,不单单制片人,不单单投钱的,不单单年轻导演,最重要是观众要支持。现在大家都很喜欢商业片,我希望观众也要给艺术电影多一点耐心去欣赏。
差口碑高票房是什么造成的
何平:最近有一部片子制作很大,口碑非常差,吐槽的人很多,但观众却一路不放弃——《富春山居图》,这就形成一个很怪的现象。我觉得这个比较有意思,可不可以讨论一下,怎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在台湾或者国外有这样的情况吗?
李烈:台湾这样的状况比较少,《富春山居图》已经在台湾引起讨论了。我觉得有趣的是,很多人是冲着这一点走进电影院:大家讨论太多了,哇,那我非看不可,因为我要看大家为什么讨论成这个样子。另外有一种人,看过以后在网络上面反映,说当作喜剧片在看,从头笑到尾,因为觉得整个片子很荒谬、很好笑。我不知道大陆是不是同样的状况,就因为大家讨论太多,变成一个流行,你不看这个片子,就跟不上讨论了。
王中磊:我觉得这其实是中国电影一个特别有利的方面,就是现在的观众接纳性特别强,而且他的电影消费的方向跟成熟的电影市场有一些区别。现在大家是在消费“话题”,就是花三十块钱买张电影票,希望有一个持续性的消费,看电影两个小时,还可以聊一个礼拜。前一段比较成功的电影,比如赵薇和徐峥导演的,还有《中国合伙人》,也包括《北京遇上西雅图》,都是因为有话题的延续,观众觉得值,花这么多钱还可以聊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其中有的可以疗伤,有的可以怀旧。这是现在中国电影非常特殊的一个阶段,特别有意思。很多美国大片给国产电影在票房上压下去,就是观众看本土电影会有非常多的文化参与,非常多的话题参与。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市场,大家可以充分利用——但不要滥用,不要一窝蜂地用一种话题。回到国产大片的话题,就是大片除了让观众看到震撼之外,还要让他们能够文化参与。不管什么类型电影,古装片、动作片、喜剧、警匪片或者其它什么,你最好给他文化参与感。新的90后观众已经成为消费主流,他们不满足于跟他们有距离感的东西,这个我们会注意。
PhilipLee:这样口碑的电影,在国外观众是不会去看的。但中磊说的,我觉得真的是这个情况,大家看电影是为了聊一下,消费一下。我认同中磊的看法,只是我没有想过。
覃宏:其实还有一点,我觉得跟中国电影终端的发展有关。三四线城市产生了大量的五星级影院,观众有观影热情,影院没有理由不给30%的排片率。如果第一天产生了高票房,相当于给了影院信心,更不可能第二天马上降到10%的排片。还有一些观众并不通过微博等新媒体了解信息,他选择影片很随机性,看到是大制作,排片又那么好,这是他很自然的选择。《富春山居图》头四天是假期,票房非常高,到了第五天就下来了。
王中磊:我们做发行的人,如果按照正常曲线图规律来说,头一天取得五千万以上票房的电影,最终的票房应该在五个亿到八个亿左右。今年所有超过五亿票房的电影,第一天都差不多在四千万左右。以《富春山居图》起片的票房,应该是五个亿到八个亿的电影,我们看一下,如果最终票房是这个数字,就证明它是非常成功的商业电影;如果后面没有,那这个现象就是很多特殊性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