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你是“中国妈妈”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你是“中国妈妈”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成为网上热点。在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爱攀比,人家孩子学钢琴,自己的孩子也要学;人家孩子考上哈佛、耶鲁,自己的孩子也要以此为目标。而在美国高中生眼中,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妈妈像只老母鸡,孩子如同小鸡,总要靠母鸡的翅膀来保护。

其实这种现象在国内更是普遍,大部分中国孩子都是接受着这样的教育长大的。中国妈妈的教育方法真的有美国学生眼中那么差吗?先来看故事吧。

留学生PAUL眼里的中国妈妈

PAUL是高中时去澳大利亚留学的,接触的华人家庭也算不少,他说,关于“中国妈妈”这种现象,到确实有几个故事可讲。

用电脑的逻辑控制一切

身在澳大利亚留学的PAUL认识这样一个中国家庭,爸爸是IBM公司高管,负责程序管理,妈妈因此也似乎沾染上了严密的电脑程序管理思维,她对刚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要求从早晨起床那刻起都要严格执行一天的计划,必须按部就班,错任何一步都需要找出原因。PAUL跟这个家庭接触不多,但在那仅有的时间里,他仍感觉到一股巨大的压力弥漫在孩子四周。

小区里的艺术班

PAUL居住的小区里办了个艺术班,面向低年龄段的孩子教授钢琴和绘画。尽管澳大利亚的华人多是人所共知的事,但PAUL还是没想到,经常路过的他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一个外国孩子,反倒总是看见很多华裔妈妈或爷爷奶奶在门口等着接那些刚5、6岁的孩子。

热爱绿巨人的孩子

PAUL在钓鱼时认识了不少居住在澳大利亚的华裔家庭,偶尔他也会去这些家庭做客。某天他去一个华裔家庭吃饭,不知道为什么,那个10岁大的小男孩看见客人非常礼貌,但跟PAUL打打闹闹时,似乎把全身的力气都用在了手上,像在发泄什么似的,把PAUL掐得很疼。而这个孩子疯狂地喜欢《绿巨人》,“《绿巨人》的情节就是,从瘦弱到强大,在压迫中的爆发,我觉得那个孩子就有这种感觉。”PAUL这样说,“那孩子的妈妈似乎比较好面子,就是那种看着别人的孩子学了什么,也会让自己孩子去学的。不过身在外国,没什么朋友可能是这个孩子内心压抑的重要原因,再加上妈妈要求多多,于是就常常想找机会宣泄吧。”

高分

听PAUL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就像在听自己高中时那个年级第一名的故事一样。PAUL认识的一个房屋中介是华裔,办事手腕强悍,她的儿子在当地的精英学校读高中,考试的平均分从来不低于90,但这位妈妈还是非常不满足,常常跟PAUL和其他人抱怨,说孩子太贪玩,成绩不怎么样,管也管不住。“平均90分还不行,那我们这些都去死好了!”PAUL讲到这里简直激动了。原来在澳大利亚,要想读法律医科,平均分必须98以上,中介妈妈希望儿子今后读这一科,自然会对90分不满意了。这让我想起高中时那个全年级景仰的第一名,他总是在分数上把我们所有人遥遥甩开,他填大学志愿时只写了一个学校:清华。但那年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清华跟他擦肩而过。

留学生F见过的中国妈妈

F去年刚到美国留学,目前为止他认识的华裔并不算多,但“中国妈妈”也见过几个。

中国妈妈美国女儿

某次去加州的分校,F遇到两母女,妈妈来自山东,早年移民美国,女儿生在美国长在美国,一句中文都不会说。但看得出来,她们两母女跟其他美国的母女关系不一样。

尽管女儿从小长在美国,她对妈妈的依赖性却比一般美国女生要强,她的妈妈什么都要管,小到一餐饭吃什么,大到究竟该选择哪个专业,全是妈妈要过问的内容,而那个女儿,似乎也完全离不开妈妈,没有妈妈在旁边建议,她几乎就不知道该怎么做。

硅谷家庭

F的学校在旧金山,旧金山的南边就是硅谷,那里聚集了大量华人移民,早年清华北大毕业的许多学生都在那里,他们的子女出生在美国,但是接受的是父母典型的中国教育,从小时的细心呵护无微不至,到大后的交友关系、学习成绩、大学专业、人生方向,所有都是重视教育的华裔父母不能放手的大问题。而他们的所有故事都跟发生在每个国内家庭的故事一样,如果孩子在《我的志愿》这样的命题作文里写:“我今后希望成为一个木匠”,是会被斥责为没有理想的。

妈妈三迁

F还听同学说过一个在他们这区很出名的中国妈妈,她为了培养儿子,一直在家做全职妈妈,为了住在好学区,她们一次次地搬家,孩子上学她去做义工,周末带着孩子去上补习班,孩子在她的精心培养下,非常出色,最终考取了哈佛。有人要她介绍成功秘诀,她就说没什么秘诀,除了孩子的勤奋,就是家长的坚持。

留学生LILY认识的外国妈妈

LILY初中时就到英国留学了,因为有姑妈在那里,方便照应。英国的华裔不像美国和澳大利亚那样多,LILY认识更多的是外国同学和他们的妈妈。

手机和玩具

LILY说,外国同学的手机很少看到市面流行的新款,因为他们从很小开始就被教育应该尽早独立,在你有初步能力自己去获得收入的情况下,就要尽量通过自己的争取来获得你想要的东西,所以像手机这类东西都是自己打工挣钱买的,最多家里资助一部分,但绝不会无条件地支持他们不停更换最新款式。其实很多英国的家庭里,连玩具也不是很多的,孩子大都倾向于能早些工作,所以只读两年又能学到实用技术的技术学校是很多人的选择,而家长在这一方面,是完全不会干涉的。

想当护士的医生

LILY有一个英国女同学,成绩非常好,以她的分数,当医生是完全没问题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她就是想念护理,希望今后做一名护士。她的家人知道了她的想法后,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跟她进行了一次谈话,之后就再没干涉过她的选择,在他们看来,毕竟自己的人生还是由自己来决定比较好。

做木匠的女生

LILY曾经为一个女生做过一阵中文教师,这个女孩子从小就喜欢木工活,她的爸爸给她准备了一整套木匠的工具,由她自己折腾,妈妈也没有担心她会不会弄伤自己的问题。如今,这个女生读高中了,她的木工活在班上甚至全校都很出名,做出来的东西精致可爱,不少同学都很喜欢。

移民德国的中国妈妈

LUCY是在中国生下儿子一年多后才移民德国的,到了德国后,她才发现中国妈妈和德国妈妈有多大的不同。

“乐乐从一出生就有姥姥、姥爷、小姨、姨夫、姑姑、爷爷、奶奶轮班照顾,还有走马灯一样更换的11个保姆。而我认识的第一个德国妈妈伊丽莎白,生了三个女孩,她在柏林一个亲戚都没有,就是自己一个人快乐地带着三个孩子。

刚到德国的时候,我的生活简直如同跌入18层地狱,我由衷地想念我的妈妈。我几乎每天都要给妈妈打电话,总希望她能来柏林和我们一起住一段时间。从乐乐出生的那一刻起,她就和我们住在一起,一直照顾孩子和我,离开她,我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

伊丽莎白两岁的女儿玩累了,自己躺在地板上就睡着了,她的妈妈继续干别的事情。而要哄乐乐睡觉,需要拿着奶瓶,哼着儿歌,有时候还得来上一段故事。

刚进幼稚园的时候,我对老师说乐乐胃口不好,中午饭一定要让她多吃,老师却说,孩子自己最清楚什么时候吃饱了,不用管。乐乐中午不睡觉,我着急,老师说中午不睡觉,晚上能睡得更好,不用担心。

所有这一切我都在慢慢适应中,也许,不要太紧张孩子也是中国母亲需要学习的重要一课。”

小记:做个骄傲的中国妈妈

为什么海外的“中国妈妈”要这样“用力”地培养自己的孩子呢?她们的教育方法真的有问题吗?

“孟母三迁”的故事早就告诉我们,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中国妈妈们也完全可以采取放羊政策,但美国的未成年人吸毒、堕胎事件比比皆是,每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会这样。而美国的初小教育宽松、自由是众所周知的。留学生F说,他住的公寓旁边就是一所小学,孩子们每天下午两点就放学了,周围的家长都是开车来接。有朋友15岁的女儿做简单的10以内的心算都很困难。中国妈妈有时也可能只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基础教育中迷失而已。

所以,“中国妈妈”并不应该成为一个被一味批评的词汇,我们对教育的严厉和重视同样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效果,只是,或许在某些方式方法上需要更多思考。“横向比较也有其必要性,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但家长切忌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或假想敌!”上海市西中学心理老师李秀芬这样建议,妈妈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能力和兴趣,绝不能按照一个标准要求他们。主张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帮助他们一起开发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