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科学发展观如何在教学中“入耳、入心、入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科学发展观的宏大视野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等要素,本身就对该课程的设计提出了不小的要求。鉴于这一事实,应优化课程内容设计,使得科学发展观能“入耳、入心、入脑”;或者说,应将科学发展观的知识转换为学生的行动力和实践指导。在进行模式构建时,应围绕着满足校本原则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革现有考核形式等方面下工夫。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模式 构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两课之一,承担着建构大学生道德情操与法律意识的重任。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各高校同行都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然而,如何将科学发展观很好的引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并能在学生中间产生积极的反响,却仍处于探索之中。不难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宏大视野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等要素,本身就对该课程的设计提出了不小的要求。鉴于这一事实,笔者提出:应优化课程内容设计,使得科学发展观能“入耳、入心、入脑”。
本文并不打算分别就以上三个要件进行讨论,而是从整体上指出:应将科学发展观的知识转换为学生的行动力和实践指导。不可否认,现有文献中对该课程的教学探讨已广泛展开,却未能就某一具体的课题进行深入研讨,从而有泛泛、形式之嫌。克服这一不足,也成为了本文选题的出发点。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目前存在的现状
考察当前教学现状不难发现,面对宏观视阈下的问题往往缺乏逻辑起点和归宿点。或者说,针对科学发展观知识点的讲授,未能很好的遵循校本原则。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现状描述。
(一)教学目的。科学发展观作为第四代领导集体的集体智慧,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包括现在所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走低碳发展道路实则都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远不止这些,这就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把握带来了难度,即内容边界的确立。在难以把握内容边界的情况下,就使得教学目的无法清晰的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其结果必然是,将上述知识点纳入到一定的课时内来讲授,侧重于宏观叙事的教学风格。这样一来,就弱化了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行动力和实践引导的效能。
(二)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所包含的要件比较丰富,这里只取教学形式这一要件作为考察对象。教学形式包括课堂和课外教学两种形式。从两课的功能定位就可知晓,其不仅需要在思想意识层面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更需要激励大学生从科学的视野去考察身边的社会。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知行统一”吧。将目光转移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教学中可知,教师在一学期的课程安排中除了有课堂理论教学外,就剩下视频播放教学了。而走出课堂之外的教学形式,却很少被实践。这就导致了,科学发展观能够进入学生的耳朵,却难以进入他们的心中和脑中。
(三)教学反馈。任何一门课、一个知识点的讲授,在结束前都应进行教学反馈。这不仅是正常的教学流程安排,也是两课教学自我评估与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步骤。从目前各高校的情况来看,大多以期末考试、小论文、报告等形式作为反馈渠道。这就难以使教学、学校管理层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上述反馈形式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倒逼机制来推动教师教学创新的开展。
二、针对现状的思考
上述现状具有普遍性,表明它的形成具有历史积累性,也具有环境促使性。因此,改观现状惟有遵循“先易后难”的顺序,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效果。具体来说,笔者做以下三点思考。
(一)满足校本原则要求。所谓校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一切为了学校、一切依托学校。将其转换为科学发展观的教学来看,则要求将学校所在地域的实际发展情况纳入到案例的构建之中。如,当地的产业发展、城乡经济特点,以及民生问题等。与此同时,考虑到大学生所来自的区域差异性较强的特点,也可以请他们在班上谈谈自己家乡在发展中的成绩或是不足。这样一来,在与学生切身感受发生联系的背景下,就能激发他们对科学发展观知识的自我认知转换,从入耳转换到入心、入脑。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其内在的生命力便在于不仅来自于实践,并指导着实践。惟有把握这对辨证关系,才能充分理解该体系的核心要义。正因如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应作为该知识点的教学形式而遵循。上文已经指出了现存的不足,这也成为实现本文主题要求的关键。
(三)改革现有考核形式。根据笔者的体会,一定的考核形式不仅是推动教师进行课改的驱动力之一,也是调整学生学生态度的重要因素。结合这一事实,应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考核形式进行改革。从单一考核形式,转换为多样化考核形式;从期末考核形式,转变为包括课题、期中、期末的考核形式。从而,针对科学发展观的课题教学中,就能通过调研报告的形式作为课题教学效果的评价载体。
不难看出,以上三个方面的思考就为下文的模式构建提供了思路。
三、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
这里以内容设计作为考察环节。内容设计包括:内容在实践中的联系,以及如何向学生来展示这些内容;而对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知识点,在这里则存而不论。
科学发展观的有关内容的教学,在政治课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科学发展观却是较难讲授的内容,主要就在于它的内容的深刻性、系统性;并且,蕴涵着我国目前各项事业发展的状况。为此,可以引入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耗费之间的关系。在联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只需要介绍我国目前的现状,以及基于科学发展观要求应建立怎样的关系。除此之外,不需要在学理层面进行展开。
在内容展示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演示PPT或是播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从整体上展现:我国西部沙漠化,以及其他生态危机的现状。如:反映山西煤炭产区的环境污染、反映西部矿区的地质灾害。通过具体的图片以及影象资料,就形象、具体的为学生建立起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特征。之后,教师在分部分讲授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的音频播放功能,以小节为单元分别播放。当每一小节播放完毕后,教师可以对该段视频所要表达的内涵进行阐述,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意义的理解。当分部分播放完毕以后,再从头至尾连贯播放,就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体系。最后,教师将学生的思路拉回到教材部分;并从学生能够理解的程度上,对科学发展观的意义进行总结。
通过以上的教学形式,便能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储备下完成课堂教学。由于丰富了案例内容,学生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知识后,就能入耳、入心、入脑。最终,建构起他们的行动力和实践引导机制。诚然,本文无法穷尽与之有关的全部措施,但仍从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结论
科学发展观的宏大视野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等要素,本身就对该课程的设计提出了不小的要求。鉴于这一事实,应优化课程内容设计,使得科学发展观能“入耳、入心、入脑”;或者说,应将科学发展观的知识转换为学生的行动力和实践指导。在进行模式构建时,应围绕着满足校本原则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革现有考核形式等方面下工夫。
可以引入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耗费之间的关系。在联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只需要介绍我国目前的现状,以及基于科学发展观要求应建立怎样的关系。在内容展示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演示PPT或是播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从整体上展现:我国西部沙漠化,以及其他生态危机的现状。最后,教师将学生的思路拉回到教材部分;并从学生能够理解的程度上,对科学发展观的意义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1]赵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进德育教材的模式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为例[J]
[2]马佩英.高职高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以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
[3]林巧渝.直面冲突价值引领培理明德——谈“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教学[J]
[4]王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关系研究[J]
[5]司岩.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大学生科学发展能力的培养[J]
[6]吕卓超,甘永霞,谭群英.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践教学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互动”探究式教学研究[J]
[7]黄代翠,李玲.对科学发展观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思考[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