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口服乙酰唑胺诱发尿路结石20例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口服乙酰唑胺诱发尿路结石20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1-1669-01 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识码:B

乙酰唑胺属碳酸酐酶抑制剂,通过减少房水生成降低眼压,作为局部用药的补充,乙酰唑胺是青光眼治疗当中常用药物,在应用此类药物的同时其不良反应不容忽视。我院自2002年4月~2006年4月期间,因口服乙酰唑胺片而诱发尿路结石20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24~69岁,平均50岁。20例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5例,玻璃体切除术后硅油充填5例。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在局部用药的同时,均给予乙酰唑胺片,首次剂量500 mg,待眼压平稳后,减量至125 mg,每日2次口服以控制眼压,同时给予小苏打片0.5 g,每日3次口服,氯化钾片250 mg,每日2次口服。

2 结果

20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先出现腰部酸胀不适、肾绞痛、恶心,血尿等不良反应,查体肾区叩痛(+),经X线、B超、СТ检查均提示尿路结石存在,其中肾结石6例,输尿管结石14例,辅助检查,尿隐血(++~+++),WBC(+~++),其中从用药到发生临床症状时间最短者为10天,最长者60天,其口服乙酰唑胺片时间7~20天。

3 讨论

乙酰唑胺通过抑制碳酸酐酶而降低眼压,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以及睫状体上皮细胞等部位均有碳酸酐酶分布,碳酸酐酶可将碳酸分解为氢离子(H+)和碳酸氢根离子(ΗCΟ3-),ΗCΟ3-和Nа+结合形成重碳酸钠,重碳酸钠增多,可使肾小管系统和睫状血管系统的渗透压增加,从而吸收水分增多,反之,当碳酸酐酶受到抑制时,ΗCΟ3-和Na+结合减少,渗透压降低,水的吸收减少,除产生利尿作用外,也同时导致房水渗透压减低,继而由血液进入眼内的水分也随之减少,使眼压下降,此外,醋氮酰胺直接作用于睫状上皮细胞中的碳酸酐酶,抑制了它的活性,使ΗCΟ3-和Na+结合减少,房水分泌量减少,而降低眼压[1]。

乙酰唑胺诱发尿路结石,其机制如下:乙酰唑胺抑制了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碳酸酐酶,使肾小管上皮细胞泌H+减少,H+在体内蓄积。同时肾小管对ΗCΟ3-的重吸收减少,H+-Na+交换减少,K+-Na+交换相应增加,结果Na+、K+、ΗCΟ3-的碱性离子从尿中排出增加,产生代谢性酸中毒,促进钙离子和磷酸根离子结合,导致磷酸钙结晶沉淀,形成结石[2]。

乙酰唑胺引起手足麻木,胃肠功能紊乱为常见。导致心动过缓,口腔黏膜及胃溃疡出血,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有报道[3]。为防止泌尿系结石:(1)在常用剂量内,可减少房水生成50%~60%,但即使再加大剂量,房水生成也不会再进一步下降,故用药量不应过大。(2)用药同时应补充钾盐,镁盐等。(3)有肾绞痛病史者禁用。(4)高钙尿患者,应低钙饮食。(5)定期查尿常规,注意是否出现磺胺结晶,一旦出现反应应即停药。

参考文献:

[1] 张舒心,刘 磊.青光眼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0.

[2] 单海冬,赵培泉.口服乙酰唑胺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J].眼科,2005,14(4):223.

[3] 王川平,孙 莉,苏春平.乙酰唑胺临床应用中罕见的不良反应[J].中国综合临床,2001,17:567.

收稿日期:2007-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