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选修四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四节的内容,属于新增加的内容。选修四是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其中平衡思想是该模块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学生学习过化学平衡的建立、化学平衡的特点、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在化学平衡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探索溶液中离子的多种平衡过程,如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弱离子的水解平衡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即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在学习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而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是平衡大板块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平衡学习的基本知识点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的方法也有了,所以这一内容采用学案导学有很好的基础,既可以用学案检查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使他们更为透彻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原理。

此节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与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以及溶度积常数相关知识。第二部分是介绍如何运用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解决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设计了两个新授课学案和一个习题检测学案。下面就第一课时的新授课学案的设计与实施做较为详细的阐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以及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并能运用平衡常数解决溶液中离子浓度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又的化学平衡建立过程推导出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根据已学有的化学平衡、水解平衡、电离平衡的特点推导出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平衡常数类比出及溶度积常数等知识。并理解溶度积常数的计算、意义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自然科学中的类比、对比等分析方法的应用,通过科学探索,培养热爱科学、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第一课时学案)

【预备知识】

1.饱和溶液:

2.以合成氨为例表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

3.以合成氨为例表述化学平衡的特点:

4.以合成氨的平衡状态为例写出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教学过程】

一、溶解平衡的建立

1.向AgNO3溶液中滴入HCl溶液 ,描述AgCl饱和溶液中沉淀溶解平衡建立的过程。

小结: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定义类比)

2.结合化学平衡的特点和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特点,找出溶解平衡的特点。

3.【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1的体系中存在溶解沉淀平衡 。

4.沉淀溶解平衡的表示方法--沉淀溶解平衡方程式的书写。

5.影响溶解平衡的因素。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弱离子水解的因素有哪些?结合上述因素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找出影响溶解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1)内因:

(2)外因:遵循 原理

二、溶度积常数

1.溶度积常数的含义: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做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2.表达式:

对于AmBN(s)=mAn+(aq) + n Bm- (aq) KSP = 〔 c(An+) 〕m ・〔c(B)m-〕n

3.K、Kw、Ka、Kh、KSP 都关与各物质的性质有关,温度有关。

4.K SP的意义,判断生成沉淀与否的原则

学案实施与教学实施

按照学校的要求在上课的前一天就将学案发给了学生,由学生自主完成,第二天学生交回学案,老师全批全改,了解学生掌握得好的知识,掌握得不好的知识分别是哪些,在上课前调整好教学思路,针对性的进行重点讲解与辅导,学生会了的一定不讲,学生通过讨论能解决的让他们自己解决,学生不会的,解决起来有困难的老师要重点讲,在这样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对学生的本次学案做了很详细的批阅【实验探究】的部分是我们这节课的一个亮点,我们采用了实验方案的竞选仪式,同学们自告奋勇地将自己的实验设计步骤叙述出来,由老师比较出一个最佳方案,并由方案设计者操作、展示。当然我们还采用了其他的展示方法,其目的就是清晰、准确地把知识点传达给大家,在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纠正,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敢于表现自己。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我考虑到大部分内容都是从前期的已学知识类比的来,所以把相关知识都设计到了一节课的时间里。经过实施,我认为课堂实施已经达到了最初的目的。

学案导学的实施体会

关于学案导学的研究在我校已经启动了一年多得时间了,而真正在课堂上采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才一个学期,但是我们还是感受到这种模式的优势,第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老师的备课更充分、针对性更强。第三节省了不少的时间。还有其他很多优点,比如师生互动更多,师生关系也更和谐;学生间的合作加多了加深了,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和谐;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也有所提高等等,我们还要更多地、更深入地参与到这项教学改革中去,提高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争取永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