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尝试“分层次教学”的几点做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高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存在差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分层次教学”的教改尝试,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素质教育;途径
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分层次教学”就是要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
实施分层次教学,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条件,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强调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分层次教学的目的是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民主的教风,要敢于承认工作中的不足,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要注意师生感情的交流,注意信息反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部分练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题;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
2.课前预习层次化。针对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明显增强的特点,根据已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比如让学生预习时,可要求A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带着疑问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C层学生要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
3.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这样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全体学生悟出道理,学会方法,掌握规律,提高了信心。
4.布置作业层次化。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并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题组,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单元考核层次化。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考核,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
6.课外辅导层次化。教师要做补缺、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A层学生补课,给C层学生增加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A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C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总之,实行“分层次教学”,由于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达到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但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新的操作难度大的工作,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工作量更大,实行方法与措施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讨与改进。
参考文献:
[1]冯跃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中学数学.1997(02).
[2]付海峰.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7(10).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诗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