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编辑如何提升出版物的编校质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编辑如何提升出版物的编校质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编辑是出版物质量的“把关者”,应从编辑和校对两个方面努力提升出版物的质量,包括提升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强化编辑的质量意识、创新编辑工作方法、坚持“三审制”和“三校一读制”等等。编辑只有清醒地认识到编校质量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才能实现出版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出版物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双重属性,因此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一般商品如果出现质量问题,损失的可能仅仅是作为物质产品的经济效益,而出版物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产生的负面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为了保障出版物的质量,新闻出版总署很早就颁布了《出版物质量管理规定》和《出版物质量保障体系》两部法规,以此对出版物的质量进行管理、监督、评判。其中,对出版物的编辑、校对流程也作了明确的规定,使得整个出版过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作为出版物质量的“把关者”,编辑自身所承担的责任不可谓不重,尤其是责任编辑,稍有不慎,就会落下“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终生遗憾,悔之晚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编辑工作也可以说是“刀尖上的生活”,编辑的头脑中必须无时无刻不绷紧“质量”这根弦。

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是从编辑和校对两个方面对编辑提出的要求,编辑在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前提下,又应该如何提升出版物的质量呢?

“出版物质量的提高,首先取决于选题的优化,而优化的第一步就是做好选题策划工作。”选题策划是编辑工作的第一步,“万事开头难”,这个“头”开得好不好,取决于编辑的策划能力。“成功的策划有助于出版物质量的提高。”如何提升编辑的策划能力呢?

(一)提升编辑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对于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是选题策划的基础。要从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和生命力的信息,编辑非下一番苦功不可。首先从宏观上要随时关注国家关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等信息,特别是关于文化、出版类的信息,并加以理解和分析,抓住关键点。其次对市场信息要有分析和判断能力,对于出版物的市场供需信息,甚至是其他出版社的出版信息,都应进行充分调研,并作出正确判断。再次是了解作者信息和读者信息,要针对作者的类别和特长,读者的特点和喜好,收集、整理相关信息,有必要制作成图表等形式,加以保存。

(二)提升编辑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编辑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在进行选题策划时,要始终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理念,努力开发出新鲜、有生命力的选题。但是,对于选题的捕捉,编辑又不能片面追求新、奇、趣,而应该从宏观角度以及对生活的感悟中,及时抓住“热点”“亮点”。

(三)提升编辑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出版物市场是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中的,作为编辑,要有敏锐的目光和超前的意识,及时把握出版物市场的新情况、新动向,并加以分析,对出版物市场进行合理预测,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优秀选题。

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是构成出版物的首要因素。出版物离开了质量,一切就无从谈起。出版物的质量固然主要取决于作者,但也与编校质量密切相关。编辑必须以质量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编辑的质量意识体现为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编辑应从大局出发,不图眼前利益,着眼未来。编辑要秉持更高的责任心,深入掌握编印环节的方方面面,以图书“零差错”作为工作目标。

编辑岗位责任重大,是出版社图书产品质量把关的第一责任人,编辑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自学能力,不局限于某一专业背景,以复合型、学习型人才标准要求自己,增强稿件编校过程中的知识储备和判断能力。

书稿的编辑加工是出版物编校质量最重要的一道防线。编辑的传统工作方法是在纸介质原稿上进行编辑加工,编辑改完的书稿经过复审、终审,带着满篇红字和各种符号进入排版环节。在这种工作模式下,不仅编辑工作中的错漏在所难免,而且编辑发稿后,改版的工作量比较大,在改版过程中也极容易漏录、漏排、漏改、错改,给出版物编校质量埋下隐患。

在高新科技条件下,编辑工作手段日趋现代化。编辑加工的工作方法也应该随着新技术的运用不断创新。由于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绝大多数作者都使用电脑写作,这为编辑实现电脑编稿提供了便利条件。

工作方法的改变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书稿的编辑质量。一部书稿的编辑过程往往是一个断断续续的工作周期,所以书稿存在前后加工不一致的问题不仅常见,而且难以克服。电脑编辑书稿可以运用word的“查找”“替换”功能,对全书进行搜索和修改,不必像以前那样,担心有所遗漏。同样,对于人名、地名、错别字的处理也可以采用这个办法,既准确又省时。另外,word自带纠错功能,对于一些明显的语法、拼写错误,它都能以红色、绿色下画波浪线提示,从而成为编辑的得力助手。

四、坚持“三审制”和“三校一读制”

三审制是“我国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审稿制度”。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单位自然要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追求出版利润”,在编辑加工任务越来越重,审读加工周期又越来越短的形势下,个别编辑片面强调作者“文责自负”,放弃了自己应尽的审稿与加工整理义务,而复审、终审无法仔细加工原稿,这样导致了“编校合一”的变相出现,缺少了出版流程中编辑审读加工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致使“三审”流于形式。只有严格执行“三审”制度,才能有效消除原稿差错。在“三审 过程中,要强调编校质量的重要性。那种认为编校质量可抓可不抓,只要能获得利润就可一切从简.哪怕是编校质量也可退而求其=的观点是错误的,对编辑工作是极其有害的。

编辑加工和校对虽是两个不同的工作环节,但从出版流程而言,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和补充。校对处于流水线的下游,作者和编辑的疏漏,还寄希望于校对把关。如果校对这一关在“校异同、校是非、提疑问”方面出了问题,其损失往往无法弥补。“专业校对是出版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直接影响出版物的质量。无论原稿形式如何变化,排版工艺如何演进,编辑过程和校对过程是两个性质不同的过程.专业校对作为出版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是不可缺少的。”校对的点式阅读方式与编辑的线性阅读方式及一般读者的跳跃式阅读方式不同,校对阅读的特点是视线的移动有节奏且平稳匀速,加之有原稿作依据,逐字、逐句、逐个标 校对.故能够发现字形、字体、标点符号、版式等不为人注意的地方出现的错误。校对工作以视力为先,眼、脑、手并用,校对人员终日与稿件打交道.对各种错误形成了职业敏感。另外,校对工作有其基本规律和技能,故校对在识错、灭错方面有其突出的优势。校对主体多元化与专业化相结合,以专业化为主的体制,是保证编校质量的科学体制。

要将差错消灭在付印之前,建立审读员付印前审读制度是有力的方法之一。审读员通常由校对经验丰富的专家或高级编审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在付印样下厂之前,从出版物的整体着眼对编校质量进行总把关,既对编校人员的质量予以检查,又对各校次校对人员及责任编辑不能发现的问题负责,对不在编校人员职责范围内的内容的质量问题负责。以出版物为例,审读员除了要检查内心部分的编校质量外,还要对封面、扉页、版权页、目录中页码的编序等部分的质量把关。审读员审读的是出版物付印的全部内容,必要时,还要通读付印软片或软片样。

五、配置硬件,勤查勤思

作为编辑,工具书的配备是必不可少的,如《现代汉语诃典》(最新版)、《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常见语言文字错误防范手册》等。其次,要熟悉《出版物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第二条中列出的作为判别差错依据的各类标准和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技术标准,并认真学习这些标准,掌握各类标准的主要内容。再次,要熟练使用黑马等电脑校对软件,实现人机校对相结合。

对于出版物的质量,编辑承担着把关的神圣使命。由于编辑终日游弋在文字的海洋中,稍不留神,就可能造成失误。而影响编辑加工的因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主要还是编辑自以为是造成的。克服的对策除了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外,只能多查工具书,勤于思考。特别是对于似是而非、不能确定的问题,编辑绝对不能抱着侥幸的态度,除了工具书之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的搜索功能进行求证。

六、积极参加出版局组织的各类培训

为了规范和保障出版行为,国家制定了出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要求责任编辑每年必须参加一定课时的出版专业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这不仅有利保障了出版行为,也提升了编辑的业务能力。此外,每年出版局还会组织各种类型的培训、讲座,这也是编辑提高业务能力的途径。

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是出版社的立社之本,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编辑只有清醒地认识到编校质量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始终如一地把好质量关,进一步提升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才能实现出版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中国编辑学会,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实务(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王育济,周晓瑜,当代校对实用教程. [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陈沁(1977-)女,江西信丰人,本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编辑,《小星星》杂志社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