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效语文实践活动应当关注思维训练和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效语文实践活动应当关注思维训练和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把语文实践泛化为生活世界的日常活动,导致语文课堂思维缺失、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本文在分析思考这一现象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语文实践活动应当关注思维训练发展”的观点,并结合课堂教学实例展开了阐述。

关键词:语言思维;话语思维;作品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3-026-2

语文学习如同游泳。让学生“下水”,才能学会游泳。同样,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游泳池”。 有人说,十年课改,小学语文课堂实现了“华丽的转身”。的确,从以往教师系统地教授知识、训练技能到今天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正逐步从“知识课堂”走向 “实践课堂”,从“教的课程”逐步走向“学的课程”。应当说,这样的转变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然,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它体现了语文课程固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然而,这样的转型也带来了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过于关注学生的“活动”,导致语文课堂思维缺失、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课改实验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一方面跟实验教师对课改理念的把握不透彻有着直接关系,他们往往把语文实践泛化为生活世界的日常活动,缺乏对语文课堂的实效性、有效性的反思。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这些老师对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上教师角色转变的认识的不到位,还是把对课堂的认识停留在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层面,而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学堂”。 那么,看似“空前热闹”的课堂教学何以收效甚微呢?这样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请看下面的三年级《石榴》教学片断——

出示结满果实的石榴树图片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

师: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师:谁能找出课文中表示石榴颜色的词语?(学生交流)

师:再读读课文,用“”标出课文中表示顺序的词语,读读看,能不能互相交换?

出示课文,指名读。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石榴娃娃?这时候,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

很显然,这样的课堂学生很起劲,老师的问题一个个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即便说不上来的学生,在老师的“不要紧,想想再说!”的鼓励下,也能得到表扬。然而,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一下:课堂上的这些问题,如果采用前置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来做,他们能独立完成吗?显然,这样的设计低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热闹背后是思维的缺失。

笔者以为,语文实践之所以不被称作“语文活动”,其实就强调了语文实践的实践性。“阅读教学归根到底表现为‘思维的实践’。”缺失了思维训练的语文实践只能表现为一种热闹的假象,而于学生无益。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语文实践中的思维训练。只有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效,我们的语文才会真正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终生发展。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关注语文实践的思维训练呢?

思维,从方式上看,它包括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等;从思维的主体来看,思维又可以分为个体思维、集体思维等。如果我们从思维客体来看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那么思维又可以分为语言思维、话语思维和作品思维。语言思维着眼于对课文语言的认识与使用,话语思维着眼于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作品思维则从“怎么写的”角度来理解文本。这三个层次的思维构成了理解课文的思维客体,也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思维的途径。

一、挖掘课文中的语言训练点,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以主题划分单元,每个单元都由文质兼美的课文选编而成,每篇课文中都包含了值得学生揣摩、学习的语言训练点。抓住这些语言点,让学生通过语感实践,敏锐而直觉地领会语言的意义;通过语理分析,把握语言规律。在此基础上迁移运用,就能让学生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请看三年级《小露珠》第七自然段的教学片段——

投影出示:

小露珠爬着,滚着,笑着。她感到有一股热气袭来。渐渐地,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她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向空中飘去。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呀。小露珠向大伙儿一一告别,她笑盈盈地说:“我明天还会来的。”

师:读了这段话,谁会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露珠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轻”了呢?

学生回答。

师:和“越来越轻”结构相似的词语还有吗?

生:夜幕降临了,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出现了一颗颗小露珠。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

随机出示“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师:还有吗?出示“越来越()”

师:谁会用这样的词语说话呢?

逐句出示:

雨下得越来越()了,地上的水也越来越()了。

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了,()越来越()了。

师:小露珠越来越轻,离大家越来越远了,大家都是怎么做的呢?读读第3、4句话。

学生练读,读出依依不舍的语气。

师:小露珠就要走了,你有什么话想对她说呢?

学生发言。

师:其实大家不用担心,第二天,夜幕降临了,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出现了……

老师轻柔的一点,全班学生动情地背诵起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这样的设计有扶有放,有张有弛。由于在学生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巧妙地贯穿了思维训练的主线,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情趣,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课上得自然、真切,学生学得投入、轻松。

二、与文本对话,发展学生的话语思维

发展学生的话语思维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领悟课文内容,通过文本实现与说话人的心灵沟通。由于说话人是作者或是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要让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和表达上。

这里笔者选取一位青年教师所上的《石榴》一课的教学片段,看看这位老师在课堂上是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对话来发展学生的话语思维的。

师:看来第二、第三小节的意思,你们已经读懂了。就是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生长过程,作者却把它写得那么具体、那么生动,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可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我们需要边读边思考的时候,不妨选用默读。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第三小节,勾画出你觉得写得特别生动、特别有趣的地方。拿出笔,开始吧!

……

这位执教老师从“体会表达”入手,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课文是如何把石榴“简简单单的生长过程”“写得那么具体、那么生动”的,使学生把读书探究的重点由传统的“写什么”变为“怎样写”,学生不但深刻地感悟到拟人写法的妙处,而且对“咧开嘴”“笑破肚皮”“甚至”等词句的意思有了深刻的理解。接着看下去:

师:现在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表现这石榴笑的程度有不同吗?

(生自由读后指名读,师范读,再指名读。)

(全班配乐齐读)

……

师:你们看到了那热闹非凡的景象了。瞧,多么活泼的小喇叭呀,作者奇特的想象让文字都变活了。

这样的教学,通过对关键词句的赏析、诵读,让学生读出了课文中关键句子的言内之意,使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不但“感于目”,而且“会于心”,读出了它的“言外之意”。经过一番咀嚼玩味,实现了与文本、与作者、与写石榴大家的对话,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话语思维。

三、揣摩课文写法,发展学生的作品思维

语文课的作品思维是从“怎么写”的角度出发来解读文本的思维活动。它是从具体、可感的语言文字中去体会内容的有序组织和有形呈现的思维过程。因而,在课堂上,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的组织和呈现入手,把作者的写作思维“还原”出来,把创作的智慧凸现出来。

《第八次》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在精读课文之后,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填空:

一阵大风吹来,丝 了,网 了。蜘蛛 扯起细丝 结网, 被风吹 了。就这样, , ,次,都 结成。可蜘蛛并不 ,照样,这一次它 一张网。

2.这篇文章写了蜘蛛几次结网的情况?(八次)

3.它失败了几次?(七次)

4.再读读课文,想想哪几句话写了第一次?再用“”画出写第二次到第七次的句子。

5.交流:八次中,详写了第一次,略写了二到七次。

6.从中你可以学到什么方法呢?

总结:当要叙述的内容是连续的相同的动作、情节、做法时,教师不需要每次都详细地写,只要详写一次,其余的可以采用“就这样,一连……都……”的概括叙述的方法解决。

像详略得当、首尾呼应、衬托等诸多写作方法在不同的课文中多有采用。从训练学生作品思维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善于向学生呈现相关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在有血有肉的文字材料中体会内容的有序组织和有形呈现的思维过程,进而发现写作的方法,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实现写作水平的提高。